1985年9月末,距离江泽民同志出任上海市长已经过去快四个月的时间了。除了忙于工作交接和调研基层情况之外,他还回了一趟北京。安顿好之后,已经到了国庆节假期。江同志想到,应该再去五原路菜市场看看。在秘书的陪同下,他各个摊位走走看看,不由得皱起眉头。让他感到揪心的,是价格。
什么生鲜果蔬,海鲜肉蛋涨价的速度让人心惊。上海人最爱的大闸蟹,居然涨到了5元钱一斤。这可是在人均月工资只有120元的八十年代中期,还让不让人吃得起呢?江同志还来不及思考,一句带着情绪的抱怨就飘进了他的耳朵:新市长刚来,菜价就蹭蹭涨。
菜篮子工程
江同志的心沉了下去,这和他三个月前第一次来的时候情形不一样,涨价似乎真的应该算在他的头上。回到市政府,他立即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会议的中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让市民对手中的“菜篮子”吃得满意?
江同志是提出问题的人,也是提出问题整改意见的人。他把上海当前的民生难点总结成两点:一是供给,二是需求。蔬菜的供给难点,主要是物流影响了运输成本,单纯靠外地输送无法保障价格的稳定。
那么就想办法搞本地种植,在农科院研发力量的加持下,1986年的蔬菜产量就比上年增加了3成。至于水产和禽畜的供应量受限,则是通过更新品种和设备来增加单位产能,同时再加大财政投入,以扩大产业化生产规模。说白了,只要思路对头,办法总比困难多。
按照江同志的想法,跟“菜篮子”相关的产业供给能力全都提上来了,接下来就是需求的问题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缺的不是购买欲望,而是各种“票”。在江同志的指挥下,肉票、粮票这些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供应凭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真正实现市场供给的无限制。
这一系列的举措,就是后来推广到全国的经验“菜篮子工程”,它真正解决了上海人最关注的副食品供应紧张问题。寻常百姓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解决了吃饭的问题,江泽民同志的注意力又转向了城市的硬件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江同志主政之前的上海,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生活居住环境恶劣,老上海人视之为噩梦的臭水沟在市区里肆意流淌,不仅影响美观,更是严重影响健康。这样的生活环境,人民满意吗?江同志在各种场合提出来,政府每年都要交作业,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交。
有了他的督促和动员,给排水工程改造、管道气大面积铺设、新建市民公园,一样一样的破土动工了。这其中当然也有难啃的硬骨头,上海新火车站及附属设施建设就是江同志操心最多的工程之一。在他亲自召集了20次协调会之后,项目还是处于停滞状态。
江同志有点火了,给设计院和建设局下了死命令,两年内必须通过竣工验收,无论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也无论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不是他着急,而是他替群众着急。在他的心目当中,既然坐在领导的岗位上,就要想方设法解决人民的困难,效率和质量同样重要,这样,才算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赴中央工作前夕,江同志接到了上海新火车站竣工的消息。他悬着的心落了下来,虽然没有人对他做出限制,但是他自己的压力比谁都大。为官一任,就要踏踏实实地办事。或者,一位不知名的市民在社会满意度调查中的留言更能体现他的心声:人民需要的是能办实事,能为人民着想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