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
2025年元旦开始
《阳江日报》将进行新一轮改版
其中,副刊版面创新是此次改版的重要部分
将打造品牌栏目
创新传播手段
进一步丰富优质内容
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
建强平台,继续办好“百花园文学榜”,充分发挥名家的引领作用,提升副刊的整体创作水平,培养一支优秀的文艺创作团队。
策划一系列的创作活动,繁荣阳江文艺创作,在给市民提供丰富精神食粮方面,体现党报担当,贡献党报力量。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赋能本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推动副刊内容向“文化副刊”“专题副刊”“立体副刊”转变。
诗人、评论家 杨勇
副刊承担着传播本土文化的重任。一要“会搞钱”,有资金支持。二要“会搞人”,建立自己的人才库。既大力推名家,又兼顾扶植新秀。三要“会搞事情”,做好选题策划,如冼夫人文化挖掘整理等。同时突出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作品。
期待改版后的“文化周刊”内容更加丰富,推出更多精品内容,并在新媒体平台展示。同时,给新人新作亮相创造更多机会,培养一批优秀的本土青年作者。
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钟剑文
加大对副刊头条的策划,不定期向重点作者、名家约稿,提高用稿质量。同时,丰富文学体裁,加强文艺评论特别是本土作品的推介和评论,增加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品。还要继续用好“百花园文学榜”平台。
中国作协会员 陈计会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点部署推出重磅文章,如“海丝名城”主题等。充分挖掘海洋文化、非遗文化。培养骨干文化记者,推出有分量的文化专题报道。报纸刊发的精品文章可以新媒体方式呈现,提升影响力。
建议设置“民间语文”栏目,展示原生态的民间回忆、历史碎片等。
阳江职院中文系教授 敖慧仙
立足漠阳文化定位,对本土热点、重大主题等内容提前策划。围绕地方民俗、艺术、海丝文化、名人名作等开设专栏,深挖文化内涵。增强市民和年轻受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系列成果可整理后以专辑、文集方式发行,增强影响力。
文艺工作者 林巧玲
党报副刊是漠阳文化的“追风者”和“听风者”,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呈现阳江的现代文化,寻找、呈现、延续阳江文化的DNA,以前瞻性的视角引领漠阳文化的发展。
新设置的“面谈”栏目令人期待,建议用办“杂志”的思维办好这一栏目打造品牌,做到图文并茂,并以音频、视频方式立体传播。
文艺工作者 文春梅
改版后的副刊,建议从传统的二维呈现向多维展示升格,同时让版面更美观,图文并茂,适当刊发书画、摄影作品,兼具文化性与观赏性,还可增加四格漫画,增强可读性。
“早安阳江”深受大家喜爱,建议打造“诗词里的阳江”品牌,并推出“阳江爱书人的书架”系列栏目,配合“南国书香节”“世界读书日”等节点发布。
市美协主席 陈自豪
阳江书画艺术理论研究这块相对薄弱,建议在副刊版块设置“阳江艺术如何发展”等话题,关注阳江为什么可以孕育出这么多优秀的艺术人才,阳江艺术之路如何向前走,如何推动完善阳江艺术理论体块和树立标杆性的文化人物,助力阳江艺术事业发展。
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叶植众
建议开设“诗词楹联历史故事”专题,邀请本地作家诗人、文化学者写阳江诗词楹联故事、阳江典故等。多办活动、多搞赛事,如诗词楹联比赛、亲子诵读经典、美术书法展览等,激发大家对文化的关注,特别是培养小朋友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强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利用新媒体把副刊的好作品、好专栏融合推送,使更多人可以通过手机阅读。
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 柳荣芬
我对传统诗词很感兴趣,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订阅《诗刊》杂志。近二十多年来,阳江喜欢中华诗词的人越来越多,写作质量也越来越高,希望副刊多刊登这方面的佳作。好的杂文也可以适当选登一些。
收藏家、文史爱好者 钟元照
阳江历史文化厚重,但很多人对古迹、旧址、历史不了解,要加强整理、保护力度,不然很多历史文化会被淹没,有些历史遗迹也会被损毁,这是令人很痛惜的事情。
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李代文
阳江是故事之乡,建议开设“山风”“海韵”栏目,主要刊发“阳江风物故事”,介绍铜鼓、五铢钱、凉粉草、益智、春砂仁等本土物产,力求精短。
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 杨计文
让副刊体裁更加多样化,吸引更多作者关注副刊、走进副刊。阳江海洋文化深厚,要讲好海洋故事,特别是多挖掘海洋经济、丝路文化、海上生活、风俗饮食等题材。
市档案馆(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志办)副科长 李靖
建议开设“党史天地”“党史角”等主题栏目,宣传大党史文化。在国庆、七一等重要节点讲述党史红色故事、革命人物事迹等内容。还可以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相关内容,在副刊板块呈现。
省作协会员 黄世端
增加作者、编辑、受众的互动,从被动来稿变为主动约稿。互联网时代文学作品抄袭现象屡见不鲜,针对此种现象建议报社增强识别,尊重、保护文学作品的原创性。
民俗文化爱好者 林建飘
首先要坚持内容为王,积极推介有本土特色的优质原创文化作品。二是策划创新求变,版面设计图文并茂,强化视觉冲击力。三是加强媒体融合,多平台发布,形成立体传播格局。四是打造IP品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组织文化交流研学活动,创作IP特色文创产品。
文字|阳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莹 曾宇萍
图片 | 梁文栋
视频 | 陈宏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