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堪称当下最火热的领域之一。其中,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成式大语言模型已经应用到多个行业领域。最近,中外科学家联合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提醒人们警惕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严峻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垃圾将会越来越多,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计算科学》发表一篇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完成的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电子垃圾挑战”研究论文。该文章称,如果不采取循环经济策略或其他妥善措施,2020-2030年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电子垃圾可能成倍增加。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与日常生活中已大量应用,例如生成文本和图像等。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依赖于大型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为迎合算力需求及技术发展,这些数据中心的电子芯片及硬件构架越来越复杂,重量和体积也越来越大。有业内专家称,两年前的图形处理器(GPU)重70磅(约32千克),由3.5万个零件组成,而现在的图形处理器重3000磅(约1360千克)。由此可见,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产生更多的电子垃圾,这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该研究团队预计,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的话,到2030年,预计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垃圾或多达250万吨/年,其中包含150万吨印刷电路板和50万吨服务器电池。这些印刷电路板和电池包含铅、铬等有害材料,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为此,研究人员提出循环利用策略,包括延长现有人工智能系统架构的寿命和在再生产过程中重复利用关键模块和材料。研究人员称,通过这样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86%的电子垃圾。
与普通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方式不同,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垃圾回收难度更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生的电子垃圾往往包含大量敏感数据,销毁设备可以确保信息不被泄露,重复利用则缺少相应的数据保护手段,特别是对敏感信息数据。有研究人员指出,大型科技公司有能力删除敏感数据并妥善处理电子垃圾,但这样做的成本较高。
根据2024年全球电子垃圾监测报告,2022年全球产生的电子垃圾量相比2010年增长了82%,其中仅有22.3%的电子垃圾被妥善回收处理,其余大部分被填埋或运往欠发达地区。人们在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应也不能忽视其产生的电子垃圾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
(中国国防报 2024年11月26日第四版)
责任编辑/王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