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西北戍边

体娱   2024-11-07 16:38   江苏  

01  边关战乱

范仲淹虽然几次被仁宗皇帝贬到地方上,但每次都因为出色的工作能力被召回来。这一次,仁宗皇帝交给他的任务异常艰巨。1038年,藩属国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朝,自己做皇帝,定国号“大夏”。仁宗一开始根本没当回事,结果在三川口,大宋十几万军队中了李元昊的埋伏,主将被活捉,一大半宋军战死,李元昊围困延州七天七夜。仁宗大受打击,任命范仲淹和韩琦赶赴边关,分别负责延安和甘肃平凉。但在战争策略上,韩琦和范仲淹产生了严重分歧。韩琦主张打;而范仲淹主张防。朝堂上的人都说范仲淹胆子太小。

 

02  全军覆没

这日,李元昊又来叫嚣。韩琦一看他们只有两万人马,当即让全部主力出动,连追三天三夜,到了一个叫好水川的地方。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之前在逃的西夏士兵集体消失了,只留下一个个发出“咕噜咕噜”声音的大箱子。北宋士兵好奇,去把箱子打开,飞出了一群群鸽子。当时李元昊的大部队都埋伏在好水川附近,鸽子就相当于信号,能快速确定北宋军队的位置,他们倾巢而出,韩琦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03  改革制度

宋兵战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不合理的用兵制度。当时北宋兵力主要来自于三个集团:部署统兵、钤辖统兵、都监统兵。三个集团相互独立,没有上下关系,到战场上往往会因为到底听谁指挥延误军情。而到了真正战斗的一刻,要按照官职高低依次出来单挑,低的先打,打不过也要出来送死;但论功行赏的时候,又是论资排辈,官衔高的拿得多。这个制度让北宋将帅都没有什么积极性。范仲淹一到边关就改革:开除了一批倚老卖老的将领,提拔了一批有梦想有才能的年轻人,其中就有后来的北宋名将狄青。

04  改头换面

宋兵都不擅长马战,西夏兵却在这方面是老手。为解决中原士兵水土不服的问题,范仲淹在当地招募“土兵”,利用本地人擅长骑马射箭的优势,弥补中原士兵的不足。不打仗时,他还鼓励士兵搞生产,补充军粮。同时,还加强防御工事。在延安的几年,造了近70座防御工事,连成了一座缩小版的长城。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大顺城城寨,易守难攻。在范仲淹的一系列操作下,原本荒芜的边关改头换面,成为了陕北的“好江南”。

05  辕门射银

为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范仲淹想出了“辕门射银”这一招:把银子包起来挂在树上,消息放出去,谁射中了银子就归谁。一时间百姓们纷纷都来射箭,发展到后来,邻里间纠纷也可以用“辕门射银”来解决。练得多后,人人都是神箭手。李元昊越来越占不到便宜,有一次,他的马被射中,从马背上摔下来,差一点被活捉。韩琦在好水川被全军覆没后才看清楚,自己的用兵策略错了,于是他也模仿范仲淹的做法,在边关筑城修寨,有时打打游击战,再也没给李元昊机会。

06  得军心,顺民意

总结范仲淹治理边关的根本经验就是六个字,得军心,顺民意。仁宗十分满意,给他封官晋爵。但范仲淹婉言谢绝,只要了一匹骏马,一杆银枪,一坛美酒,说要带回边关,赏给英勇杀敌的将士们。因为在边关成绩突出,范仲淹再次被召回,担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幕即将拉开。

     

施斌聊斋
终于等到你!“施斌聊斋”微信公众号致力打造苏州最权威的“掌上吴语课堂”,传播吴地文化。每晚播出的《施斌聊斋》,为苏州影响力最大的脱口秀栏目,每天给你提供新鲜有趣的原创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