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每天都收到我们的文章吗,记得设为星标!点上面蓝色文“语文月刊”关注。2024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专辑出炉,欢迎淘宝!高考第一品牌语文月刊代码46-88每月一本定价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优秀作文点评专辑、12月最新高考分类练习专辑等为高考必备!咨询微信160170248,手机13602424805太阳完全沉下群山,天色却仍然明亮、清晰。我们出去散步,沿着河岸走了两公里后,四周景物才渐渐暗了下来。我们便开始往回走。河谷对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宽阔,冰凉刺骨的水汽一阵阵扑面而来。在天边悬了整整一天的白色月亮,已转为金黄色,向群山深处沉去。这时,有小羊羔撕心裂肺的咩叫声远远传了过来,凄惨又似乎极不情愿。我们循声音爬上河岸边高高的岩石,走进一片深深的草甸。这里有一片沼泽,我们小心地绕着走。前面远远走来一个老人,近了,这才弄清声音的出处原来在她怀里。怪不得小羊的叫声这么别扭,原来它被抱得极其难受。那个老太太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一手搂着它的小肚皮,另一只手托着它的小屁股。小羊惨叫连连,不舒服极了,一个劲儿地挣扎。于是这个老太太就换了姿势,把羊扛到背后,像背包袱一样反背着人家,一只手绕在肩头攥着两只小前蹄,一只手反到背后攥着另外一对后蹄。这下她自己倒轻松了好多,可怜那羊羔更痛苦了,于是叫得也越发不满。她乐呵呵地:“这个嘛,它的妈妈嘛,找不到了嘛,看——它哭呢!”一到冬天,我们店里卖得最快的东西居然是奶瓶上的橡胶奶嘴,几乎每天都在出售。可大桥附近就那么两三个小村子,百十户人家。真奇怪。为此我妈还自作聪明地得出了两个结论:一、这个地方的计划生育没抓落实;二、这里的婴孩普遍牙齿长得早。结果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人买奶嘴是为了回家喂小羊羔吃奶。冬羔不像春羔那么易成活。冬天很冷,不能跟着牧羊在室外活动,非常弱,因此很大程度上得靠人工喂养。已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得预备一些纸箱子给将要出生的羊羔垫窝。常有人打发孩子到我家商店要纸箱子。谁家冬羔产得多,推开他家的门,一眼就看到炕边墙根一排纸箱,每只箱子各探出一颗小脑袋。小羊羔真是可爱的小东西。它有人一样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一身温柔干净的气息,用孩子一样喜悦新奇的小嗓门轻轻交谈。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各自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互相张望。有的夜里,正围着桌子吃饭呢,这时门口厚厚的棉布门帘一拱一拱的,像是有人要进来。问:“是谁?”却又不回答。走过去掀开门帘一看,没人,脚下却有动静——一只银灰色小羊羔从我妈脚边顺着墙根快快地一扭一扭跑了进来,一路跑到火炉边,晃晃身子,抖落身上的雪屑,再熟门熟路地进了我家厨房,把案板架下的白菜扒拉出来,细嚼慢咽。你无法恨它,尽管白菜只剩最后一棵了。于是只好帮它撕几片叶子由着它吃,一直等到主人找上门来为止。有时候出门,在雪窝里捡到一只,颤颤巍巍地蜷着。于是把羊带回家,到时候自有人找上门来要回去。漫长冬天里只要是有关小羊羔的细节,真是又温暖又清晰。我们家也养过一只羊。只可惜当时我不在家,等回来时,它已经长得老大了,也就不那么好玩了。但我想它小时候一定特别可爱,否则我妈也不会把它惯成这样——它居然不吃草!只吃麦粒和玉米。①你听说过有不吃草的羊吗?那羊被圈在我家小店后面的窗台下。平时静悄悄的,一听到店里有动静了,就撕心裂肺地惨叫,还把两条前腿搭在窗台上,嘴巴贴在玻璃上做出哀怨的神情。弄得来我家买东西的顾客都以为我们怎么虐待它了呢,纷纷指责:“你们就给它一点吃的嘛!”顾客一走,它又立刻安静了,从窗台上跳下去。乖乖地卧在自己的小棚里。我妈打开窗户,指着它的鼻子说:“你!你!”然后在其无辜的注视下,无奈地往它堆满了青草的小食盆儿里再添两把苞谷豆儿。在夏牧场,我们漫山遍野地走,经常与转场的驼队共行一程。②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③那些人,他们这样流动的生活似乎比居于百年老宅更为安定。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的羊羔。④于是母羊便紧随鞍前马后,冲着自己的孩子着急地咩叫不停。它是整支队伍里最不安最生气的成员。尽管如此,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小羊羔和初生的婴儿常常被一同放进彩漆摇篮里,挂在骆驼一侧。当骆驼走过身边,随手掀起摇篮上搭着的小毛毯,就有两颗小脑袋一起探出来。还有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我一直在想,游牧地区的一只小羊羔一定会比其他地方的羊羔更幸运吧?会有着更为丰富、喜悦的生命内容。至少我所知道的羊,于牧人而言,不仅作为食物而存在,更是为了“不孤独”而存在似的。还有那些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我不相信这样的生活也能被改变,我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方式有一天会消失。6.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描绘了游牧地区奇异壮美的自然风光,营造了静谧温馨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人物出场作铺垫,奠定文章感情基调。B. 文章构思十分巧妙,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线索贯穿全文,刻画了两位“怀揣小羊羔”的老人形象,虽着墨不同,但都表现了老人对小生命的珍视,充满艺术张力。C. “我”妈得出的“两个结论”,在结构上制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假结论”与真实情况相差甚远,形成反差,突出当地人们对小羊羔的关心与呵护。D. 在描写银灰色小羊羔时,侧重描写小羊羔跑进屋子、吃食的动作,表现了它的可爱以及“我”家对它的热情“款待”,还运用心理描写展现“我”对它的包容乃至喜欢。7.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用反问句写家养的羊不吃草,表现了母亲的善良和对小羊羔的宠溺,加强了语气和情感。B. 句子②,生动地描摹出牧区人们转场的浩大声势和状态,表达作者对牧区地域情感的认同与眷恋。C. 句子③,表现了牧区人民坚守劳作传统,逐水逐草而居,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勇敢和智慧。D. 句子④,运用拟人手法,“着急地”“最不安最生气”将母羊人格化,表达了作者对母羊的责怪。8. 画波浪线的段落,其文字极富表现力,请从遣词用字、句式特点、标点符号、艺术手法等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写出语言鉴赏札记要点。9. 作者李娟在她的作品《羊道》中曾说过“羊羔新鲜、蓬勃的生之喜悦,总是浓黏、温柔地安慰着所有受苦的心和寂寞的心”。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8. ①遣词用字:用词精妙,语言精练。使用叠词“长长”“暖暖”,形象地描写出小羊羔可爱乖巧的样子;使用单音节词,如“搂”“趴”等动词,表达凝练简洁。②句式特点:多用短句,如“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富有节奏感。③标点符号:“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增加标点,行文舒缓,与羊羔的乖巧讨喜形象和谐一致。④艺术手法:拟人手法,“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赋予小羊羔以人的可爱情态,呈现了生动的景象,颇有画面感。类比手法,将“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搂小羊羔”与“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相比较,以突出对小羊羔的喜爱。 9. ①牧区的小羊羔温柔乖巧可爱,让牧区人们不孤独,生活更加丰富、愉悦和温暖。②牧民过着流动迁徙的艰辛生活,但初生的羊羔让他们感到平静、坦然和安定。③初生的羊羔虽然又弱又小,但它是生命的延续,寄托着生的喜悦和希望。④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填满了人们的生活,安慰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线索贯穿全文”错误,文章以“怀揣羊羔的老人”为题目,刻画了两位“怀揣羊羔的老人”,一起一止,并未贯穿全文,“怀揣羊羔的老人”不是本文线索。【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D.“表达了作者对母羊的责怪”错误,文段主要是刻画母羊护犊情深,并无表现作者责怪和不满。【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鉴赏的角度,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中任选其二进行分析。①遣词用字:用词精妙,语言精练。如“长长的睫毛”“身子软软的、暖暖的”使用叠词“长长”“软软”“暖暖”,形象地描写出小羊羔可爱乖巧的样子;如“搂它在怀里”“亲一亲”“趴在主人香喷喷的臂弯里”使用单音节词,“搂”“亲”“趴”等动词描写人与养之间的亲密,表达凝练简洁。②句式特点:多用短句,如“它有美丽的眼睛”“长长的睫毛”“身子软软的、暖暖的”“好好地亲一亲”,这些短句语言简练灵动,富有表现力和节奏感。③标点符号:“身子软软的、暖暖的”“小羊羔们就软软地、乖巧地”,在并列成分间增加标点,行文自然,语气舒缓,表达了对羊羔的喜爱。④艺术手法:拟人手法,“若是小山羊的话,额头上还会有一抹刘海儿”,以“刘海儿”把羊人格化,赋予小羊羔以人的可爱情态,呈现了生动的景象,颇有画面感。类比手法,“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在冬天里串门子,就会搂上自家的一只小羊羔,就像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一样”将“我们这里有的年轻姑娘搂小羊羔”与“城里的女孩上街搂宠物狗”相类比,使人产生联想,画面温馨,突出对小羊羔的喜爱。【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牧区的小羊羔温柔乖巧可爱,如描写它们时用“小肚皮”“小屁股”,老人抱着小羊羔时“像抱小孩子一样抱人家,把它竖起来”“搂着”“托着”,“它的嘴巴粉红而柔软,身子软软的、暖暖的,谁都愿意搂它在怀里,好好地亲一亲”小羊羔让牧区人们不孤独,生活更加丰富、愉悦和温暖。②“这些浩浩荡荡的队伍,载着大大小小的家当,前前后后跟随着羊群,一路上尘土荡天”牧民过着流动迁徙的艰辛生活,“他们平静坦然地行进在路途中,怀揣初生的羊羔”这样的场景仍是一幅完整的家的画面,初生的羊羔让他们感到平静、坦然和安定。③“一个怀抱羊羔的老人,她看起来快要死了,但怀中的羊羔却又小又弱,犹是初生”快要死的老人与出生的羊羔同框,初生的羊羔虽然又弱又小,但它是老人生命的延续,寄托着老人生的喜悦和希望。④“我所能感觉到这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以我无法说出的方式汇聚成海,浸渍山野,无处不在”一切与羊羔有关的美德,善良的,那些有希望的,那些温和的,那些正忍耐着的……填满了人们的生活,安慰和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芦花是有性格的,桀骜中透出一分高雅。刚刚下过一场雪,芦苇根部落满厚厚的雪。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 ① 。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因为芦花白色的柔毛像天鹅绒,雪花和雨水无法沾身。雪只能成为芦花的陪衬。在苇甸边缘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三株茁壮的芦苇呈品字形立着,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 ② ,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我把它们插在一个红酒瓶里,置于书桌的一角。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写作有了倦意时,斟一杯红茶,欣赏一番芦花,顿时觉得放松不少,仿佛又置身于辽河口那片广袤的芦苇荡,创作灵感会浪花般涌来。八年过去了,三株芦花依然是当年的模样,姿态、颜色都没有改变,总是用洁白的笑靥望着我。灰尘几乎无所不在,然而 ③ ,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这淡黄如同鸡雏的绒羽,像和田玉籽料的皮子,越发衬出了芦花的雪白。我想,灰尘不侵芦花,是不是被芦花的暖意感动了?说到芦花的暖意,我不由得想起了“渔客”一词。“渔客”是两种古老职业的结合,即渔雁和苇客。这两种职业都与芦花有关。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22. 下列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渔客”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B. 后者则需要摆脱消费社会的功利诱惑,不要为一时的“利”与“名”而迷失自我。C.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D. 塞住耳朵去偷院子里的钟,这个法子太“巧妙”了。【答案】20. ①却奈何不了芦花 ②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 ③芦花未被浮尘所染 21. 构成:句中“芦花”为本体,“棉花糖”为喻体,比喻词为“像”。效果: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不仅鲜活、生动、形象,更容易被人感受、理解,而且写出了芦花蓬松、美丽、赏心悦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三株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处,根据前文“雪可以裹住芦叶,冻住芦根”可知,此处想要表达雪对芦花会怎样;再根据后文“没有一株芦花被积雪压折”可知,雪对芦花没有影响,故填“却奈何不了芦花”。第二处,根据前文“似乎在向我招手,我想”可知,此处是我对芦花“招手”生出的想法;再根据“于是走过去折下这三株芦花”可知,我想到的是我要他们带回去,故填“我应该把它们带回去”。第三处,根据前文“灰尘几乎无所不在”以及后文“只是边边角角有了少许的淡黄”可知,灰尘并未影响到芦苇,故填“芦花未被浮尘所染”。【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三株芦花像三支棉花糖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芦花”为本体,“棉花糖”为喻体,比喻词为“像”;用棉花糖比喻芦花,不仅在语言表达上鲜活、生动、形象,还因为棉花糖是大家熟悉的事物,更容易被人感受、理解;“蓬松肥硕,看上去既甜蜜又养眼”是棉花糖的特点,用棉花糖比喻芦花,就写出了芦花蓬松、美丽、赏心悦目的特点;棉花糖深受人们的喜欢,用棉花糖比喻芦花,表达了作者对三株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插曲”本意是指配置在话剧或电影等中的歌曲;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断。此处是指聂荣臻元帅救助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所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①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汽,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刹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一个嗓音压过了雨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大诗人苏东坡吗,还是有谁在吟唱?抑或我产生了幻觉?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②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儿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雪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喊着妈妈……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更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孱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傍晚,船泊中堡岛,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上。那竹楼的二层竟别出心裁,从岸边探到江中,滔滔的江水就在它的下方奔流而去。我等于悬空躺在江面上,枕着滚滚的波涛,如何能入得了梦乡?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③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在享受震撼的同时,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④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6.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雨声和听雨,既紧承标题中的“听雨”,又引出下文作者在不同场合的听雨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感受。B. 作者漫步苏堤,由倾听雨声进入雨中西湖的奇异世界,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过渡非常自然。C. 作者希望哥伦比亚河畔的大雨能带来漫天大雾,好让自己在雾中见到母亲,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D. 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而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艰难前行。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句写西湖的雨声,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声音来作比,配以拟声词,恰当地描摹出了雨声近听和远听的微妙区别,突出了雨声的奇妙。B. 第②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既上承作者于雨声中联想到的苏轼和李白,又引出下文作者于哥伦比亚河畔雨中向去世的母亲倾诉衷肠。C. 第③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漆漆的黑色”写雨声和涛声,既写出了作者于漆黑的雨夜窗外所见,同时又写出所听到的雨声和涛声之骇人。D. 第④句呼应文章开篇,使作者天马行空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来,“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8. 文章的标题和“听雨”有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听雨”的感受。9. 文章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8. ①童年的时候,作者寄宿在邻居家,担心母亲安危而害怕听到雨声。②在国外的时候,作者愿意听雨,希望在雨雾中有奇迹发生,能与逝去的母亲相见。③在长江三峡的船上,浪涛下的雨声仿佛神女的凄婉倾诉,作者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④夜宿竹楼,暴雨和江涛共鸣,好像纤夫伴着号子前行,作者感受到的是震撼与人世沧桑。 9. ①既令文章苏堤听雨这一现实主线清晰,又穿插描写了和听雨相关的经历,使文章内容更丰富。②拉开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突出主题。③增强感染力和可读性。通过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两者相互烘托,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更能吸引读者。B.“并瞬间联想到苏轼和李白吟诵各自的诗篇”错,作者由西湖雨声联想到苏轼吟诵自己的诗作,而李白吟诵自己的诗作的情景,是作者当年于黄山听到雨声看到雨景而联想到的。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中重点句子的能力。D.“‘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赞美了西湖景色的美好”错,这里应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一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的本体是“西湖的雨”,本句照应文章开篇写“苏堤听雨”写出了雨声的奇妙,表达的是对雨声的赞美。【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童年时期:原文“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母亲。……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可看出在童年时期,因为担心母亲在漏雨的家中会遭遇危险,作者对雨声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母亲的深深牵挂。②在国外(哥伦比亚河畔)时期:原文“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可看出此时作者愿意听雨,是因为雨可能带来大雾,让作者有机会在雾中与母亲相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奇迹发生的渴望。③长江三峡船上时期:原文“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可看出作者在长江三峡的船上听雨,感受到的是寂寞、惆怅和哀怨。神女峰的传说以及淫雨霏霏的环境,让作者仿佛听到了神女的凄婉倾诉,引发了内心深处对孤独和命运的感慨。④夜宿竹楼时期:原文“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暴雨和江涛像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可看出夜宿竹楼时,暴雨和江涛的共鸣让作者感受到震撼与人世沧桑。作者的思绪被雨声和江涛声牵引,联想到纤夫的艰难前行,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历史的厚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①文章以“苏堤听雨”这一现实场景为线索,在描述当下听雨感受的同时,穿插了作者童年在雨中的经历、在哥伦比亚河畔思念母亲以及在长江三峡的听雨感受等回忆内容。例如,在苏堤听雨时,作者的思绪飘向了黄山始信峰前听雨的回忆,以及对苏轼和李白诗句的联想,丰富了文章的意境。在回忆童年雨夜时,详细描述了因担心母亲而害怕雨声的情景,使文章内容更加饱满。②通过现实与回忆交织,拉开了时空距离,让读者更好地见证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理解其情感的变化。从童年对雨声的害怕,到长大后在不同地方听雨的各种感受,如对母亲的思念、对自然景观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等,展现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对生活、对亲情、对自然和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的变化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共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即通过听雨表达对生活、对亲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③现实与回忆的穿插,使文章在叙述上产生回环往复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不同场景的切换和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联想和情感共鸣。这种叙述方式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读者仿佛跟随作者一同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阶段和情感世界,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本文由语文月刊(yuwenxuexiao)编辑,转载注明来源致原创作者:若发现误侵了您原创保护版权,应系第三方原因,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投稿:3433408418@qq.com,注明原创,商务合作 QQ3433408418长按识别关注语文月刊(yuwenxuexiao)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