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通报|低丰度缺中子稳定原子核的起源及核反应截面研究进展

学术   科学   2024-08-05 16:30   北京  

铁以上重元素的起源是核天体物理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大多数重元素(99%)可以通过快速中子俘获(r-)和慢速中子俘获(s-)过程来合成。然而,硒-74到汞-197质量区间,约有30多个低丰度、缺中子的稳定原子核,它们通常被称为p-核。它们由于被r过程衰变链和s过程反应流中的稳定核素屏蔽,很难通过中子俘获来产生。p-核的起源是探索宇宙演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些核的合成机制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兴趣。目前认为γ-过程是产生p-核的主要途径之一,在相对较高的恒星等离子体温度(~10亿摄氏度)下,前期核合成生成的种子核,通过光致裂解((γ, n)(γ, p)(γ, α))反应、继而β+衰变及轨道电子俘获等来产生p-核。p-核产生的可能天体环境,包括II型超新星(SNII以及Ia型超新星(SNIa)爆发的富氧-/氖层。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确凿证据确定p-核产生的天体环境和核合成机制。

为解决p-核的起源之谜,需要进行天体核合成过程反应网络计算。然而,γ­过程涉及的反应非常多,需要考虑约2000个原子核的2万多个反应. 这些反应的靶核大多是不稳定核,且反应截面低,实验难度较大,尽管进行了几十年的大量实验工作,γ­过程相关实验数据仍然十分缺乏,不得不借助Hauser­-Feshbach理论模型来进行核反应率的计算。在这一模型中,核反应率依赖于对参与原子核的结构、核反应机制等相关计算,如光学模型势、伽马强度函数和能级密度等。利用稀有的实验数据对反应模型的参数进行约束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γ-过程的实验研究,人们主要通过测量质子俘获反应,再利用细致平衡原理导出其对应的光致裂解反应截面。质子俘获反应主要通过在束伽马法和活化法来测量. 以上两种方法是利用质子束辐照稳定或者长寿命的靶核来进行的,对于不稳定核素具有局限性。近年来,人们发展了逆动力学方法,即使用重粒子束辐照氢靶或者氦靶来对辐射俘获反应进行研究。

质子俘获反应示意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保华教授课题组在《科学通报》发表评述文章,针对p-核起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首先介绍γ过程的机制、基于HF模型计算核反应率的基本框架,然后简要总结研究p-核的实验方法以及相关进展,一并介绍课题组基于国内装置开展的实验工作,最后进行了总结。

铁以上元素的(p, γ)反应截面实验数据(截至2023年9月), 黄色边框代表p-原子核, 绿色边框为长寿命核素, 蓝色、粉色方框分别代表通过活化法和在束法进行实验研究的同位素


程浩, 庞萱, 孙保华*. 低丰度缺中子稳定原子核的起源及核反应截面研究进展. 科学通报, 2024, 69(21): 3088–3098
https://doi.org/10.1360/TB-2024-0265


欢迎转发朋友圈

转载、投稿请留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关注科学通报 | 了解科学前沿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致力于快速报道自然科学和应用研究的最新研究动态、进展, 点评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关注《科学通报》,了解科学前沿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