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推动各级干部增强改革创新意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在遵规守纪、清正廉洁前提下积极担当、放手干事,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深刻理解把握这一重要论述,要把遵规守纪与敢作善为统一起来,推动遵规守纪与强化履职尽责同向发力,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证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最可靠、最有效、最持久的管党治党方式。但有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仍然没有与时俱进地转变过来,身为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却落在后面,有的甚至做了群众的“尾巴”。尤其当今时代,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现代化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空前伟大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矛盾问题和风险挑战。然而,在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有的党员、干部不是奋发有为、积极担当,而是以纪律严了、干事难了为借口,遇到矛盾和困难绕道走、躲着走,习惯性地“拖一拖”“放一放”,做起了太平官、清闲官、清谈客。这样的消极思想和错误心态,必然使得工作缩手缩脚、推诿扯皮,不仅成不了事,而且注定坏事、贻误大事,长此以往必然会干扰破坏党和国家事业大局。
遵规守纪与敢作善为有机统一而非矛盾对立。加强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为了我们党有更为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而并不是要把人管死,搞成暮气沉沉、无所作为的一潭死水。党规党纪既是不能触碰的“高压线”,也是党员、干部干净干事的“护身符”。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没有纪律意识和纪律自觉,就容易丧失底线、滑入深渊。事实也在证明,只有把从严管理监督和鼓励担当作为统一起来,才会使更多干部在廉洁上“管得住手脚”、在事业上“放得开手脚”。
不干事、怕出事的怠政心态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概言之,这是能力不足“不能为”的表现。现实中,许多工作都是“一难、两难、多难”的复杂问题,对于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既要、又要、还要”。“软肩膀扛不起硬担子”。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本领恐慌,思想、理念和作风跟不上形势任务的发展要求。这是动力不足“不想为”的表现。有的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不高,过去习惯于“吃拿卡要”,不拿好处不干事,如今没了好处、“无油水可捞”,于是做起事来也就不积极,得过且过、熬年头混日子。这是担当不足“不敢为”的表现。有的党员、干部政绩观出现偏差,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顾虑“洗碗越多摔碗越多”,工作上啃不了“硬骨头”,大事难事更是不敢触及,遇事也就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为官避事平生耻,重任千钧惟担当。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这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为官不易”时所强调的,“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因此,我们决不能把遵规守纪、反对腐败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借口和托词。一事不为,就有可能贻误全局;一求不应,就有可能伤了民心。不干事、怕出事实质是作风问题,这样的庸政懒政行为危害极大。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为官,都应有担当精神,应该对各种各样的“为官不为”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
遵规守纪方能行稳致远。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处理好自律和他律、信任和监督、职权和特权、原则和感情的关系,始终对标道德高线、不触纪律红线、守住法律底线。只有把干净和担当、勤政和廉政统一起来,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才能确保既想干事、能干事,又干成事、不出事。当然,各级党组织也要以鲜明态度,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这样才能激励更多党员、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来源 |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