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敝的农村赶集成人们唯一的乐趣,老人们卖的菜可真便宜

文摘   2024-09-04 18:05   陕西  
  在老家的日子里,我总盼着赶集。因为赶集现在已成了这日益凋敝的农村许多人唯一的乐趣。
  离家这些年,老家的变化真大,真可谓是沧海桑田。
  村子里的道路变宽了,原来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原来只能看踩着石磴才能过的小河,架起了一座座小桥。河心拦起了一座座水坝,河岸修建了坚固的河堤。通往镇上的柏油马路旁也有了绿化带,夹杂着各色的花。
  变化最大的还是镇上,原来的旧街道被改造,新街道长达一公里,街边全是清一色的三层小楼,青砖墙,黄色的窗,白的卷闸门。大大小小的店铺不计其数,也有了超市、小饭店、药店,果蔬店、快递网点。
  而镇上新修的景点和游客中心也颇为气派。
  似乎一切都在向城里靠拢,但却难以掩饰农村正在日益凋敝的事实。
  如果说以前大家只是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农忙和过年过节还回家的话,那现在可称得上是举家进城了。
  许多人在大城市、小县城买了房,正在忙着还贷款,谁也没空、更不想回村子了。即使是过年,城里也远比农村热闹。白天回村往往也看不到一个人影。
  村里没人,镇上也没了消费者,街旁大多数店铺平日都关着门,只有逢集日才会开门。
  几十年来,老家一直是一四七逢集。
  每到逢集日,平日人烟稀少的镇子突然有了几分人气。
  夏日天气热,赶集的人都起得很早,早上七点钟,街道旁已经有人摆起了摊。有开着车卖水果的中年人,也有卖菜的老年人。
  老人们坐在自带的小凳子上,面前的篮子里摆着豆角、黄瓜、茄子、西红柿等菜。
  豆角粗细不一;黄瓜是粗大的旱黄瓜,各种颜色的都有;茄子大多是浅蓝色,粗大、短小,看起来很嫩;而西红柿大多是绿色,或者半黄半绿。
  这些菜成色参差不齐,一看就是自己家种的,和城里菜摊上的差异极大。
  虽然听闻西安菜价飙升,但这里几乎没受影响。因为是家里吃不完的菜,老人们只卖两三块一斤,从不缺斤少两,不够秤时,还要给多搭个。
  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买菜要备好现金,因为大多数老人并没有微信和支付宝。
  在没有顾客时,老人们就坐在那聊天。他们彼此熟识,有一个不在,另一个也可以代他卖菜。
  街上还有卖凉皮、麻花的,这都是古老的职业,从小时候起就有。
  其他卖菜籽、农具、衣服鞋袜和日用品的小摊虽不显眼,但经常赶集的人还是能找得到的。
  逢集日在街上逛,偶尔会碰到亲戚、邻居、同学以及一些多年未见的熟人。见面也必然会寒暄几句,互诉近来光景。
  有时人们也会在赶集日看到一些自己从未吃过、用过的东西。
  所以,赶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购物需求,也是一种社交渠道,同时兼具娱乐功能,更是人们了解山外世界的窗口。
  不过,令我惋惜的是,如今的赶集还是没有当年热闹。
  二十多年前,母亲还在世,那时候大多数人还没进城,每次赶集,街上都人头挤挤。
  腊月的集市更是热闹非凡,人挤得水泄不通,一家人挤进人群,很快就走散了。这样的日子,街上真的是卖什么的都有,瓜子洋糖、老黄历、对联、年画、烟花,各类肉食,看得人眼花缭乱,只恨自己口袋里的钱少。
  那时候的人也很节俭,过年也就买一二百块的菜,几斤肉,有的人家连肉也省了。
  但这并不妨碍一家老小熙熙攘攘去赶集,热热闹闹吃年夜饭、看春晚。
  如今,集市依然在,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即使是在过年,也体验不到过去的快乐。也许是我老了吧!
       喜欢本文可关注公众号

秦岭夜谭
欢迎大家阅读本人的作品,作为网络写手,我会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给大家带来快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