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周大鸣:如何确立学术问题——文献综述撰写的目的与方法

文化   2024-11-12 13:09   上海  


文作者周大鸣,教育部长江学特聘教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摘 要:撰写文献综述是发现和确立学术问题的重要步骤。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青年研究者,在正式开始进行学术研究前,均需充分理解社会科学研究中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学术规范。文献综述有其自身的概念与撰写逻辑。写文献综述前需要充分认识撰写它的作用与目的,文献综述中有很多常见的问题需要注意并克服。了解文献收集的方法、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结构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关键。参考一些扎实的文献综述案例的写作思路,有助于撰写合格的文献综述。

关键词学术问题 文献综述 类学 方法论


01

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合评述简称文献综述,这个概念意指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的有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认识分析,以求得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不同的学科与专题中)在给定时期内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的、全面的叙述和讨论。文献综述的“综”的含义即归纳“百家”之言,综合进行分析与整理;“述”即通过阅读文献,并据此记述与评述了笔者在文献上的不同见解。 文献综述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将文章罗列出来,而是在分辨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研究对文献做出全面评价。 一篇成功的文献综述主要在于系统地分析和评价有关研究,做出合理有依据的趋势预测,从而为新课题新研究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佐证与证明。


文献综述对一位学者而言,其重要意义在于铺平了他研究的道路。 透过文献综述来瞭解其研究主题与相关领域同仁之研究已达到什么地步,以及有些什么工作做得不够,如此才能找到持续研究之空间。 如果说前人已经有非常完美的研究的话,那么继续进行的价值则需要探讨。 当今中国学术界要进行自然科学课题的申报工作,其第一必要过程是查重并要求无类似课题产生才能进行申报。 社会科学现在对此并无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同一课题,人们可从另一个视角来认识。 一篇成功的文献综述应能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进而对研究趋势做出预测,为其建立新课题提供有力支撑与证明。


根据涉及内容和范围不同,文献综述可以分为综合性综述、专题性综述综合性综述一般是以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为研究对象,专业性综述一般就某一个论题作为对象。文献综述主要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一分支学科或者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它往往可以反映出有关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02

文献综述的作用与目的


文献综述的主要功能在于高度浓缩几十篇,几百篇,几千篇,有的甚至数万篇有关文献。 怎样把杂乱的同类文献加以整理归纳,条理化、系统化是个难题。 良好的文献综述不仅能节省科研工作者在科研工作中完成前期劳动的时间,也十分有利于科研人员吸取别人的成果,掌握主攻方向,同时对领导者做出科学决策也有很大帮助。


从实际情况看,采用文献综述方式的论文,其转载率和下载率一般较高,这是由于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调研时,习惯上首先对有无同类文献综述进行检索。 综述性文章通常把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或论文作一简介,便于进一步研读。 在数以千计的论文中筛选文献并非易事,普通研究也走上了这近道,但只读一篇文献综述未必妥当,综述类型论文还需查阅更多论文。 一般综述性研究仍需寻找该领域较有经验学者的论文。


文献综述的写作过程,对于研究是很有意义的。科学的文献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可以在查找的过程中扩大相关的知识面。实际上在查找论文的过程里面,所涉及的知识在不断地延展和扩展。如今知网的数据统计做得很好,首先文章下载率有多少、被引用率有多少,都被充分显示了。有的文章下载率和引用率一直都很低,不能说其中绝对没有好文章,但出现概率很小。搜索外文文献比较好的工具是谷歌学术,有时候很古老的文章,都能找到。笔者就在谷歌学术上下载过100年以前的文章。大数据的好处是它能够体现关键词的使用频率,通过这些频率可以了解某一问题的学术关注度,这是很有用的。做学问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工具,只是下载文章效率相对较低。


查找材料本身就是研究的首要环节,研究文献综述写作能为以后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通过写作过程有利于提升学术概念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等。 国内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较低,而国外博士论文的完成,也许光是找文献作综述就要6个月的时间。 由文献收集到文献分析,进而了解选题和文献之间的联系。 我们现在似乎只关注田野收集材料,而实际上并不关注如何对材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分析。 文献综述可有大小之分,也有难易之别。 可先易后难、小打小闹。 国家重大课题的选题,通常是一个大项目,要请许多人去专门搜集材料,分析数据。 以往作者在农民工研究中进行重大课题选题时,仅负责搜集材料的学者就有一两个多人。


作文献综述,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要使读者对已有研究主题领域内,有关研究的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有所了解。 通过阅读来了解和研究对象有关的研究达到了何种水平和碰到了哪些难题。 几乎每一个课题申报都会预测可能会遇到的焦点和难点。 事实上,困难主要是通过文献综述研究发现以往研究遭遇到了哪些瓶颈,并能提供后续研究者反思之路,从而帮助后续研究发现更有意义或更为显著发现;


也可解释各学说的地位,并提出不一样的概念架构,以做为提出新假设与分析研究理念之依据; 通过考察某一现象及行为的可能解释来确定概念之间的前提假设以了解和借鉴其他人是怎样定义和测量关键概念的。 从他人的定义中找出可供完善和批评之处,弥补已有研究的缺陷,引入另类研究以挖掘新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并对其他有关研究进行印证。 文献综述主要不只是对他人研究的借鉴,更应该学会对以往有关研究进行批判,批评。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要发现前人研究的成就,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可以是方法上的问题,可以是工具上的问题,可以是材料上的问题,也可以是论证过程里面的问题。如果工具出了问题,可以改进工具;方法出了问题,可以换方法;材料出了问题,那就没办法,材料出了问题就是硬伤。


03

文献综述中常见的问题


过去笔者在评审论文与课题申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者容易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或问题。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最致命的低级错误就是照搬他者同类文献综述。 在撰写论文时,许多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偷懒,如撰写族群时,许多学者都会复制作者所翻译的概念。 但是作者后来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修正,许多后来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仍然照搬以往的概念。 对于一个概念,刚开始翻译的时候不准确,经过思考会有很多的反复。 对于族群这一概念,许多学者在没有进行综合检索时都照搬过来。 模仿并非不可,但千万不能照搬,因为每项调研,其实调研对象都不同。 时间和问题都在变,分类方式要变,而不是全盘复制。 照搬的最大弊端就是别人如何评论你也一样评论,由于没有读过原文而常常出现毛病。


第二个通病就是大量列举堆砌有关文章而无自己评论、分类归纳分析、或只引用导师、或导师圈内文献。 对此,许多学者都会抱怨他们的研究中没有数据,但是造成这种抱怨的原因常常是检索不足。 事实上,如果你发现一个确实无法发现信息的标题,那么你就会幸运得格外。 一个前人没有多少人研究过的课题,自然也是个不错的选题,能够做到。 电子文献检索固然有益,但是也存在着对早期文献多数未被收录这一致命缺陷。 人文科学研究通常还得追溯源头,和搞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研究通常五年前的文献基本上无关紧要。 文科搞文献必须追根溯源,谁首先提出这一观念。 如果你说这是你自己提的,那你就得非常小心了,你通常不太敢说这概念是你第一次提,也很少有人敢说这样的话,可能别人会更早地提。


第三个常见的问题是文献的选择太随意。这也是大家普遍的困惑。概括起来就是,怎样界定选择文献的范围。这就需要一定的选择,有的是知识性的,不要放在文献综述里面,但是知识性的材料也是需要找的资料。比如,要做一个地方的研究,这个地方的一些背景知识,如年鉴、方志这一类资料,不一定要放到文献综述里面去,因为它是知识性的,不是研究性的。一般来说,文献综述主要放入研究性的著作。


第四个常见问题是文献综述与文章主题脱节。这也是普遍的。很多人把文献都写完了,就忘记了在后面的章节和结论中回应文献综述。这给人感觉文献综述这一章可要可不要,跟文章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做文献综述,找出问题很重要。问题可能是各个方面的,它会在你的写作里、最后的结论里。与发现的问题对话,尤其是结论,一定要回应文献综述中提的问题。总体上来讲,应该把论文的每一章跟文献综述连接起来,文献综述要与主题相关。


第五个共性问题,即文献综述缺乏侧重点。 许多论文、文献综述都写了一百页以上,却根本抓不到要点,也不知他究竟想搞哪些研究。 此时需构建关键词。 这个关键词使用了什么概念以及这些和关键词有关的文献也许会被强调。 从而使其相对集中而不至于过于分散。


04

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与文献综述基本

法步骤


(一)文献资料的收集


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有很多。


一是要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收集文献资料。现在的数据库建设已经很完备,比如,把文渊阁二十四史数据库拿出来,把槟榔两个字打进去,历朝历代的槟榔都出现了。做槟榔的研究就要查找跟槟榔相关的史料。然后对它进行分类,它主要的用途是什么;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槟榔是不是指的同一个东西;向朝廷的朝贡,叫槟榔还是别的;有的作为药品,还有的是作为什么。遇到这个东西,完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来做。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也可以检索,它本身就可以帮学者做分析,这个地名在什么时候出现的频率高,其实就跟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件有关系;然后要看它是记载了什么样的事件。很多时候可以反过来去做研究。


二是善于运用原始文献与三次文献相结合。 目前,学位论文可通过互联网进行查阅。 搞博士论文必须先联网检索国内博士论文,了解国内研究现状。 每篇学位论文都有文献综述,相对还算严肃。3次文献有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等。 年鉴仍然非常重要。 美国年鉴会找些较权威的作家,就某一个方面刊登综述性文章,基本每个主要分支学科都有一篇。 也有许多科目的手册。 其他的三次文献还有百科全书等,百科全书一般都会选择比较权威的一些作者来做条目。


(二)文献综述的基本方法要点


1.概括归纳


文献综述的概括,可以选择时间顺序的方法,由近及远,因为最新的研究往往都会包括以前的资料。也可以首先阅读文献资料的摘要和总结。现在每一篇文章都要求有关键词,搜索关键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摘要在文献综述中很重要,所有的文章、报告都要写摘要。写摘要要用第三人称,不是介绍自己,是要客观地来描述这篇文章。要让读者知道本文在做一个什么研究,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做的研究,主要的结论与发现是什么。读文献时先读摘要,然后再看结论,再决定看不看。通过读摘要和结论确定跟自己的研究是否相关,没有关系的直接丢在一边,有关系的就把它收到相应的文件夹中。一般要做事情的时候,先做一个文件夹,分门别类归置文献与材料。


另外,我们应该从科学理论与研究需要出发,进一步甄别已收集的文献资料,看其他研究者有什么疑问,意见有什么缺陷,还没有什么疑问。 取决于其他学者如何设计自己的研究、采用了哪些方法、得出了哪些结论、文章进一步提出了哪些问题来探讨。 对于结论不符之文献应进行比较分析并透过某些评价原则来进行评价判断。 在研究某一问题时,人们可能众说纷纭,取决于存在着哪些分歧以及造成这些分歧的原因,并由此发现了各自的研究路径。 对比文献应首先归纳、细致说明,再分析对比对照,哪种研究值得深入。 在文献综述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应就每一条信息的由来,标明其完整来源。


2.评述


文献综述是否具有价值,既取决于新信息和新知识的数量,又取决于他本人对于文献作者和编辑者的看法和意见,即对于文献应有一个基本判断并评价它的长处和缺陷。 评判应该有个基本准则。 一是书写的标准,即文字表达、写通句法。 最根本的写作标准也就是文献中可利用和不可利用的判断。 一般来说,文献选择主要依据其代表性,显著性,相关性,适时性及简捷性等。 在文献中寻找文献也是一种方式的。 哪些学者正在引用这一文献对于评判该文献是否重要大有裨益。 各学科从事何种研究,总有些权威的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有关研究通常集中罗列以供借鉴。


3.建议


这主要是指在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后,自身对新的研究方向有什么建议。通常写回顾与展望,分析一个学科的发展与趋势。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怎样去解决,就是发展趋势。可以从方法上,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更合适;也可以从理论预测上,从不同研究的领域方面提出应该做其他什么研究。


05

文献综述撰写模式


(一)导论与主题


一开始是引出话题,引出话题的意义,接着明确第一个问题,引出每篇文章和作者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共同点。 文章间也许看法不同,但也存在互补之处。 导论部分具有介绍性,它主要讲述了学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重大问题,人们议论得最多,代表作者是谁,主要有哪些看法,A类代表作者是谁,B类代表理论和A有何区别。


主题部分统筹是先分析A的观点和理论,在比较A和B的理论观点后,找出A和B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提出一个中心议题。根据对前人的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找出要讨论的话题。最后的结论往往需要提出一个更好的理论立场,作出一个优于每个理论和立场的总结。


(二)格式和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及其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1)综述题目;(2)作者单位;(3)摘要;(4)关键词;(5)前言;(6)主题;(7)总结;(8)参考文献。下面着重介绍前言、主题、总结及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撰写人类学理论这一类的文章与专著,也是一种文献综述。过去做理论的研究大多按时间顺序,通常做学术史比较流行这种做法。另外一种就是按照理论流派划分,人类学基本上都是这种做法。但是现在的研究者已经发现这种做法的问题了,有些流派并不好划分,历史上的流派好划分,当下的流派不好划分,所以写流派写到现在写不出来,至少写到80年代以后,写不出来了。归纳流派,从近去看远,越远越好分,越近越难产。给在世的人盖棺定论,不说本人是否认可,在学术伦理上也有一定的困难。


还可把研究以问题为单位,即根据该学科在历史上主要是研究什么问题来分类。 也可按不同的地域来分,英国,美国和法国的人类学有着怎样的学说。 应该指出,一旦我们写出印度人类学的文章,那就会有麻烦,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读印度人学术文献。 除美国外,印度人类学家最多,但世界对印度人类学关注较少,英美的学术霸权也不易撼动。


具体到文献综述的排布与写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前言


说明为什么写这种题目,再引出题目。 为什么要作如此专题的文献综述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并在结尾进行了小结。 前言主要介绍了写作目的、有一个概念定义、规定了综述范围等。 既要做到专题所涉及学科范围大,又要避免过于宽泛和杂乱; 并应有综述时间范围和须声明所引文献起止年。 最后扼要说明了相关问题的现状或争议焦点,并得出了撰写综述的中心主题。 最受读者关注和重视的也就是撰写综述这条线索。


2.主题


在主题部分中,它以综述为主要内容,写法千变万化,无固定格式。 它可以按照时代先后加以回顾,或根据不同问题加以评述,或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评述。 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综述,均应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概括,整理与分析对比,明确相关课题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并对上述问题进行评论。 主题部分要重视代表性,科学性,创造性文献的引用与评论。 这部分内容在申报课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因为很多课题申报都规定了参考文献的上限。 例如规定只允许20个参考文献,而在20个参考文献中,将某个学者列在三四个参考文献中,则要谨慎,若其并非该学科领域内的权威人士,则不应将其包括在内。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涉及到人际关系,如果评审者与所列文献的学派观点不同,就会出现麻烦。


3.总结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列出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4.参考文献


在排序之前把参考文献先单独列出来排序,然后再将其整个放到论文里面去,因为有时文件太大了,排序处理不了。要注意对一个人的文献引用不要太多,特别是在世的学者。另外需要注意,有些学者的观点争议是比较大的。


5.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也不同于读书报告。读书笔记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把书里面的要点摘出来。读书报告不需要找他的问题,不需要进行评论。注意事项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没有必要证明其正确与否,只是就文献来谈文献。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第一,收集的文献要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不要随便收集一点资料就开始写。


第二,注意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文献间的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差异。如果作者在引用文献的时候发生错误,将是硬伤。特别是做历史学研究,要讲究史料的准确性,史料错了,这个论文就会判死刑。


第三,对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进行总结,不能教科书式地将理论、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逻辑上要合理,要给人感觉这个研究是有规律的,是合乎逻辑的。


最后为评论,尤其在批判其他研究不足之处时,应引证原文作者,以防误解其本义。 为什么有些商榷类文章要长篇大论,是因为一定要引出不对的内容、不对的地方,有些文章还要用重点的圆圈标出。 不贬损他人、抬高自己、不通过二手资料判断作者的过失。 许多研究者并没有援引第一手资料,只是依据所翻译的书籍对原作者进行批评,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你想准备批评别人,你就看原著吧,因为有一些翻译出来的书,很不确切,你无法按照翻译出来的内容批评原作者,你必须找原著来阅读。 尤其是对于博士而言,翻译著作应尽可能少地使用,若以此为主要理论来源或依托,则应努力阅读原著。


比如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原文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但是在翻译成俄语的时候“工人阶级”被翻译成“无产者”。中文的无产者与工人阶级的差别是很大的。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最初《共产党宣言》是陈望道与博古分别根据日文版和俄文版翻译成中文的,俄文版将马克思恩格斯对俄国有批判性的东西全去掉了。国家成立中央编译局的目的就是从原文去翻译经典著作。我国早期的学者多数都在苏联留学,只懂俄文,很多著作都是从俄文版翻译的。后来在重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时候,很多被俄文删掉的内容重新发表出来。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连马克思主义经典都存在译介问题,何况其他的著作。


强调在撰写时,如采纳文献上的意见及内容须标明出处,模型,图表,数据等也应标明出处,切忌模棱两可。 曾有教师打版权官司是由于他人用自己绘制的地图未注明来源。 这位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制作的地图在他人引用中并没有注明来源,仿佛他亲手制作。 人们以为地图好制作,但实际上非常困难。 引用材料必须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最易出问题是图表和模型。


另外,所引内容以引用学术性较强的刊物为佳。 非学术性期刊或报刊上之文献则应慎重引用。 如今网络技术发达,一些网站的材料来源也十分复杂,经不住推敲,如果不在互联网上进行调查,尽量不引用纯网络文献。


06

文献综述的具体案例


笔者这些年针对一些特定的问题与概念,撰写过一些文献综述,如《中国的早期民俗学研究活动及其成就》《海外研究:中国人类学发展研究新趋势》《中国人类学重建十年——回顾与展望》等。以下以《从乡村宗族到城市宗族——当代宗族研究的新进展》为例具体说明文献综述撰写的具体操作方式。


这篇文章来自笔者主编的著作《当代华南的宗族与社会》,因为文献综述较长,不适合全部刊载在书中,所以书中的部分只是简写,之后添加了一些内容,改为一篇学术论文用于发表。文章本来是对整个宗族研究的一个综述,后来发表的是后半部分,文内的城市宗族一部分是修改后添加的。文献综述的写作之初就需要确定主题。笔者当时定了几个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宗族的概念,宗族研究的来源,为什么宗族研究会成为中国学术界或者全世界学术界一个重要的话题。文章开篇,要给宗族做一个定义。


具体而言,即对于什么是宗族,分类梳理了宗族划分的不同思路。 第二节论述宗族这一概念在历史上如何变迁和发展。 第三部分为焦点,即宗族发展如何由农村宗族向城市宗族转变。 其实这是跨学科研究,除人类学外,还包括历史学和经济学等学科都作了这一领域的探讨。 把浩如烟海的文献经过选择和归类,置于这三个主要部分的框架下着手写作。


有关宗族定义,家族宗族等问题已有不少研究。 此外,近代宗族的流变,特别是其处于何种变化趋势,也有不少学者作了总结,本文作者专门提出了若干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看法。 例如阮云星就提出文化宗族、后制度性宗族的概念; 科大卫和刘志伟以社会史为视角,认为明清之后发展于华南地区的所谓“宗族”,并非中国有史以来所一直存在的体系,并非全体中国人社会所共同拥有。 这种“宗族”并非一般人类学家所说的“血缘群体”,它的意识形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祖先与血脉的概念,而是国家政治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体现,是国家礼仪发生变化,渗透到地方社会这一进程的时空延伸。


所以,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实际上是把几种重要的不同观点提出来。学科内关于这方面的综述很多,如果要做得更有学术价值,就必须有一个核心观点。笔者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正从一个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城市人口将超越乡村人口。那么,当从一个农村宗族变为一个城市宗族以后,宗族应该研究些什么?如果没有这部分的核心观点与探讨,这篇文章就没有发表的意义,因为其他方面都被其他学者讨论过。但当时还没有人讨论过从乡村到城市这样一个宗族与社会变迁的问题。一篇文章要有学术价值,就必须要有创新。


07

结语


一个好的学术研究是从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开始的。通过科学的手段尽可能详尽地收集与感兴趣的研究题目相关的文献,再将他们归纳总结、整理,进而上升到学理的思考,是将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研究问题的必然步骤。通过对前人在某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了解,可得知该领域前辈学人在哪些方面做出了努力以及还存在哪些改进空间与盲区。 好的文献综述可以说服匿名评审,答辩委员和项目评审人认可本研究的重要性。 现在许多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都受到质疑问题意识不强,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文献综述了解和写作不够详细和到位,这样就很难提炼出一个真正有价值和清晰的研究问题。 写好文献综述,是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唯有与科学前辈共肩,才能让后学者立得高、看得远。

近现代史研究资讯
学界知名公益平台,学术前沿发布地。每天坚持更新全球范围内历史学新书、新刊、会议资讯、经典论文、人才招聘等学界动态;偶尔分享文献资源,以及很少有我们找不到的电子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