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三个维度

教育   2024-12-24 12:41   北京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要求“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这一部署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探讨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的路径方法,破解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存在的问题,本期推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研究”专题,聚焦农科、工科等专业的实习实践制度建设,探索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以进一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的三个维度

青  平  成协设  吕叙杰  李大鹏  彭小川


◎摘  要  高校涉农专业具有开展学生实习实践的优势和传统。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需要把握三个维度:提升实习实践的定位、拓展实习实践的平台、调整实习实践的目标。涉农专业通过耕读教育模式,以通专融合同步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技能培养,以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实习实践平台,以知行融合创新实习实践体系。耕读教育实习实践模式的探索也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新农科建设;实习实践;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1]的明确要求。高校涉农专业具有开展学生实习实践的优势和传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性目标,实习实践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强化实习实践是农林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新农科建设中,高校涉农专业要积极探索强化大学生实习实践的育人模式,加快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急需紧缺农林人才,并为其他专业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提供借鉴参考。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实习实践的时代意义
实习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始终将强化实习实践作为全面推动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强调要“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一批区域性共建共享农林实践教学基地”[2],着力强化农林教育中的实习实践环节。
1.强化实习实践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党的一贯要求,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3]。
通过实习实践,学生可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技能的升华,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场景相结合,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开展实习实践,是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技能应用,再到价值创造转化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习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与劳动教育的目标完全一致。因此,实习实践活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抓手。
2.强化实习实践是衔接高质量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实习实践在高质量人才培养和就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实习实践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常存在知识习得与能力养成不匹配的问题,而实习实践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不仅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还能在实践中检验所学、丰富经验。另一方面,实习实践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实习实践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就业方向。通过实习实践,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为长期职业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之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强化实习实践有助于让学生更及时地了解行业动态,拓宽就业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实习实践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催化剂,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锤炼专业技能,还可以锻炼沟通协作、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3.强化实习实践是推进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实习实践作为推进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热爱农业,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农业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实习实践,学生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服务农业的情怀,激发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新农科建设要求创新传统农科教育教学模式,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开设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动手、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从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力、实践创新力。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也明确指出,要创新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4]。
因此,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关键在于提升学生服务农业科技关键技术突破、助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深入产业一线、乡村实地开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和产业实践,面向新农业、新农民、新乡村、新生态,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整合多元化知识、开展综合实践,做真学问、真做学问,整体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加强实习实践需把握的三个维度
自我国开启新农科建设以来,高校普遍重视实习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涉农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四不”现象:走不出,实习实践多局限于校园内;走不远,实习实践主要在学校附近;走不长,综合实习实践时间不长;走不进,实习实践很难走进产业与企业一线。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强学生实习实践,更好地培养具有知农爱农情怀和强农兴农本领的急需紧缺农林人才,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维度。
1.实习实践的定位层面,实现从将实习实践视为一种教学方式向将之作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转变
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不仅是教育教学层面的要求,更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当前,部分高校对实习实践的认识还存在偏差,实习实践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实习实践只是职业教育需要强化的事情,对实习实践教学研究滞后,对实习实践给予的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实习实践优质平台不稳定、实习实践内容不饱满、实习实践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
高校必须转变对实习实践的认识,把握实习实践对于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实习实践不仅对特定课程、特定专业发挥作用,而且可以让所有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生产实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情怀,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实习实践的平台层面,实现从相对封闭的学校教育向校地校企协同育人转变
部分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主要局限于校内,缺乏与地方政府、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有效合作。一些高校的学生实习实践有企业参观、观摩或实习环节,但缺少校地、校企合作形成实习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还未打破校际、校企、校地之间的壁垒,不能充分发挥高校、企业、校友等多方面资源育人作用,尚未形成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合力。部分企业缺乏与高校一起建设实习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的积极性与耐性。一些高校实行“封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学生走不进产业一线,走不进产业技术核心环节,实习实践内容脱离产业实际,学生难以接触前沿技术,也无法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高校需要打破这种壁垒,积极探索校校、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将实习实践环节设置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中,更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实习实践。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指出,要建设一批区域性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平台,要让实践平台走出校园,建立机制,开放共享,互惠互利[5]。因此,各育人主体之间要积极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全方位、多渠道拓展教育教学场域,建设校内与校外联动、类型多样、优势互补的实践基地,吸引外部资源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能力。一是加强校地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地方政府还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学生实习实践。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习实践方案,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指导老师,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三是创新合作模式。探索“菜单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实习计划、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通过校地校企协同育人,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实习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实习实践的目标层面,实现从相对单一的实践技能培养向价值情怀塑造与实践技能培养深度融合转变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6]。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学校在学生实习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而忽视精神和思想层面的教育。
高校需要深刻认识到,实习实践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要在实习实践中实现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创造三位一体,拓展实习实践育人内涵。实习实践教育不仅应强化专业技能培养,还应注重价值情怀等精神层面的塑造。实习实践应突出“五育”融合,在德育的尺度上是价值情怀与行为的引领,在智育的尺度上是知识与思维的提升,在体育的尺度上是身体与健康的强化,在美育的尺度上是审美能力与高尚情操的培养,在劳动教育的尺度上是实践与创造的开展,实习实践应将五育融为一体,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实习实践的耕读教育模式探索
实习实践是高校涉农专业的重要人才培养环节。涉农专业重视让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农业一线开展生产实践,有重视实习实践的传统。多数涉农专业建有较大面积的校内实习实践基地和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践基地,在开展实习实践方面有其独特优势。近年来,高校涉农专业围绕强化学生实习实践,开展了耕读教育模式探索,可为其他学科提供参考和借鉴。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华中农业大学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和给学校“本禹志愿服务队”重要回信精神贯通学习,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牢记“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以“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育人理念,推进家国情怀、“三农”情怀涵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通,将耕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专业与行业、产业、企业协同育人。
1.通专融合,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强化价值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统一
2021年,教育部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对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作出部署[7];2022年,《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将相关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涉农学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8]。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国情、中国农情和耕读文化,培育家国情怀,具备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精神品质,坚定为“三农”服务的价值追求,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统一。
一是在通识教育层面,通过耕读实践,强化知农爱农情怀教育。设计全产业链现代食品加工、现代智慧农业装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劳动与耕读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等8个实习实践教育专题,通过实地探访、从游研学、躬身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走进乡村、走进企业、走进社会实际,深刻融入当地农耕历史文化、乡村振兴实践、产业发展,让学生形成真感悟、真能力,培养学生“十爱品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学习、爱劳动、爱科技、爱文化、爱农业、爱创业。
二是在专业教育层面,通过耕读实践,提升强农兴农能力。开展好“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实习以及栽培、育种、田间管理等专业实践课教学,开设农业技能课,围绕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构建实体耕读课程与虚拟仿真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晓农艺、会农务。在农科专业强化工程、信息等相关课程,贯通农科基本素养、现代工程、信息科技等课程模块,拓宽学生思维,强化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培养,让学生具备提农策、解农忧的综合能力。
2.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践平台
“安吉共识”指出,要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合作,共建共享一批以促进区域性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农林实践教学基地,让农林教育走下“黑板”、走出教室、走进山水林田湖草。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要开展实践基地建设行动,共建新农科产教协同育人平台。结合国家战略和农林产业发展新需求,华中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高校、行业、企业等共同建设功能集约、开放充分、协同联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探索高校与农林企业合作育人新模式,加大“双师型”教师建设和行业企业导师选聘力度,推动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融合产业、行业、企业和学校育人资源与要素,让学生了解农业最新动态、学习行业先进技术。通过以上探索,形成了产教融合的科前模式、扬翔模式、赣南模式。
3.知行融合,创新实习实践体系
根据新农科建设要求,学校坚持目标导向设计实习实践内容,根据学科特点差异化设置实习实践环节,构建覆盖全部学科专业、四年不断线的实习实践体系。
一是实习实践内容设计注重目标导向。以农业农村生产、乡村振兴实践融合第一和第二课堂,把耕读教育开设在广袤农村大地、产业一线。围绕生物种业、农业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设计产教融合类耕读实践课程体系,打造“耕读路上”社会实践、“耕读同行”产业实践、“耕读中国”科研实践等课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二是实习实践环节设置体现学科差异。耕读教育分学科推进,农科做实专业劳动和生产实习,理科结合企业项目开展科研训练,工科推进工程实训,文科强化乡村调查。将耕读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融合。
三是实习实践体系实现整体覆盖。面对低年级学生,实习实践侧重耕读认知与体验,如开展园艺体验、种植体验、装备体验、渔文化体验等,培养学农爱农志趣、知农爱农情怀;面对中高年级学生,开展耕读专业实践,如开展田间栽培、育种与管理,进入产业进行实践,了解国情农情、产业发展趋势;面对毕业生,组织耕读综合实践,强化使命担当、促进本领提升。
高校涉农专业耕读教育为各学科专业强化实习实践提供了模式参考:结合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明确实习实践的目标,根据目标系统建设覆盖学生学习全程的实习实践体系;立足学科专业特点,遵循学科专业自身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与时俱进丰富实习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习实践形式;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校内外结合、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习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二〇二四年七月十八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24-7-22(1).

[2]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3).

[3]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4][5]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7949/201810/t20

181017_351891.html.

[6][8]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12/t20221207_1023667.html.

[7]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

09/t20210916_563719.html.

[本文为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治理模式与创新发展研究”,2020年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委托课题“以本科教育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青平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原载2024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王弘扬

END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编辑、制作:程  旭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请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


 


 请点击上方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创办并主管的期刊,注重权威解读和方向引领,素有“高教第一刊”美誉。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关注高教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