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郁廷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的三重维度

教育   2024-12-30 11:47   北京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的三重维度

骆郁廷  谭  杰


◎摘  要  教师的公众形象是影响思政课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呈现给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的人格、学识、能力、师德等全方位的印象、认知、评价的总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尤为重要。塑造教育者、教育对象、社会公众均普遍认同和接受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是造就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实效的关键。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要注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塑”、舆论中介的“他塑”和人们综合认知塑造的“合塑”三个维度整体推进。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多次就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其中着力强调的一条就是思政课教师形象塑造的问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师的形象”[1],明确提出了教师形象塑造的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并围绕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对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塑造提出了要求。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再次强调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塑造思政课教师形象提供了根本遵循。
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呈现给教育对象和社会公众的人格、学识、能力、师德等全方位的印象、认知、评价的总和。目前,思政课教师普遍重视自身在学生和社会中的形象问题,但也存在着个别公众形象不佳、影响思政课教师整体公众形象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公众形象的自我塑造、舆论塑造和认知塑造入手,三管齐下,整体发力,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
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自我塑造
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塑造,自我塑造是基础。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课内外的言行举止,对公众形象的塑造起着基础的、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自我塑造主要包括个体自我塑造、群体共同塑造和组织优化塑造。
1.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依靠个体自我塑造
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个体自我塑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的根本。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有的思政课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滑坡现象,主要表现为有的教师缺乏思政课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识不足,自我提升动力不足,教学创新能力不足,这些都影响着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体的公众形象,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政课教师整体的公众形象。如果思政课教师在学生心中形象不佳,那么学生又如何相信思政课教师所传授的道理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3],深刻提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体形象塑造的问题。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首先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增强形象自觉、注重形象管理,做好个体形象的自我塑造。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塑造好“政治形象”。政治形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体形象塑造的首要问题。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充分认清自身的职业属性和神圣使命,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重政治的人讲政治,擦亮思政课教师政治过硬的鲜明本色,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理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扎实做好育人工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塑造好“学识形象”。学识形象是教师形象的重要构成因素,事关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否教好书、育好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明确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4]。这些基本素质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学识形象的构成要素。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就要“治好学”。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确立在学生中的学识形象,形成学识魅力,就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先治学后教学,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时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注重以理服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学生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以渊博的知识、深刻的学理、深邃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把思政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有理有据地回应和解答学生的思想迷惑、理论疑惑、价值困惑,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认清方向,坚定信念。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塑造好“人格形象”。人格形象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人格对教育对象“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人”有直接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修身修为、严于律己、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当前高校学生大多是“05后”,与以往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视野更宽广、思维更活跃、个性更鲜明,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增强自尊和互尊意识,积极营造平等和谐开放的师生关系,拉近与教育对象的情感距离,做学生尊重和喜爱的人,让广大青年学生在学校和教师关心爱护的情感滋养中健康成长。
2.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依靠群体共同塑造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一个群体,其群体形象就是高校中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群体所共同展示呈现出来的公众形象。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表现为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的知识功底、学术造诣、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容教态等的总体性判断、评价和印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塑造既要关注个体自身形象的塑造,也要关注群体形象的共同塑造。
一是需要群体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正面形象。在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思政课教师群体已经在全社会形成了来之不易的正面形象。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指示强调,“思政课教师乐教善教、潜心育人的信心底气更足”[5]。可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已经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与损害高校教师形象的个别害群之马坚决划清界限,绝不姑息纵容,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损害思政课教师形象的恶劣行为,并用这种损害教师形象的反面教员来警示警醒自己,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共同维护思政课教师正面的群体形象。
二是需要群体共同塑造更为积极的群体形象。首先,发挥先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示范作用。一方面,先进的优秀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好示范作用,帮助其他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也需要以先进代表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水平,优化自身形象。其次,建设集体学习和工作机制,形成共生共进的教学科研共同体。集体的学习和工作机制,可充分凝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不断塑造乐教能教善教的群体形象。集体机制的建设更有利于发挥好内部评价的作用,引导高校思政课教师不断优化群体形象。最后,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群体氛围是指群体生活中所出现的一种心理氛围,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群体情感的觉察。一个群体的内部氛围也对外部形象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改善生态,创新机制,优化风气,相互砥砺,才能塑造出更加优秀的教师群体。
3.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依靠组织优化塑造
塑造好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党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依靠组织力量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建设。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新时代,党和政府坚持把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首要的是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看待自己的问题。“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6]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要求“必须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7],指明了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的方向路径。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以制度来保障、规范和促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塑造具有久久为功、持续推进的作用。
二是组织优化形象。建立优秀教师表彰制度,广泛发掘、发现、树立优秀教师的典型,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呕心沥血提高思政课质量,不断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创造力、说服力、引导力的教师,不仅要用各种方式传播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贡献和高尚精神,还要运用各种方式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建立最美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学展示奖励制度、思政课各级模范教师、思政课优秀教学团队等各种制度,彰显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公众形象,构建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激励机制,形成尊师重教特别是尊重、认同、肯定思政课教师的浓厚社会氛围,使思政课教师在铸魂育人的岗位上大放异彩。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面对一些高校口头上把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队伍讲得很高,但实际上政策、制度、机制却并不落实的问题,我们党围绕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有力地引导和促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建设。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底线,推动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颁发了《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部门规章。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这些制度实际上都涉及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的问题,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塑造问题起到了重要的制度导向、规约和保障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舆论塑造
舆论是影响形象塑造和建设的重要因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往往与社会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报道、反映、塑造的形象密切相关。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社会呈现是由思政课教师的客观状况所决定的“客观形象”经由媒介形成“舆论形象”,进而折射和影响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舆论形象”在教师的“客观形象”和社会的“公众形象”之间起着一种中介的作用,对教师公众形象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形象建设是其公众形象的自塑,那么社会舆论的作用则是公众形象的他塑,因为社会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看法影响着公众的评价、意见和印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他塑”是指外部舆论因素塑造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的过程。他塑包括媒体报道、社会舆论、公众看法等。在思政课相关信息进行编码解码过程中,生成了一种区别于思政课教师实际状态的形象。在智媒时代,媒介向受众传递的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在很多时候甚至比思政课教师本身的实际形象更深入人心。社会舆论具有十分复杂的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依靠舆论正面塑造,同时深受舆论负面影响。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要把握舆论导向,加强舆论引导,主动设置议题,强化主流舆论,优化舆论生态,形成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优化和思政课建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1.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依靠舆论正面塑造
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体现为社会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正面塑造。
主流媒体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正面舆论塑造。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正面舆论塑造依赖于广大主流媒体的积极作为。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广大主流媒体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充分报道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加强宣传报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优秀作品、伟大事迹、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使先进人物的精神和信息的正能量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有助于更生动具体地塑造思政课教师形象,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正面形象可见、可触、可感,既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塑造自身形象提供榜样示范,又为社会客观公正评价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丰富正面的素材。
充分发挥自媒体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正面舆论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与主流媒体相比较,自媒体常常采用平民视角,重视情感渲染,自发自由传播,具有较大的舆论影响力。在此背景下,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先进做法、优秀事迹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得到自媒体的自发报道,也引起了较为广泛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评价,进一步增强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塑造力、感染力、影响力。面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意见多变化的舆论态势,我们应当做到及时与适时、兼顾理性与感性、跨越线上与线下、融合技术与人文,抓住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用户,积极支持鼓励具有大流量的媒介平台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宣传,营造尊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氛围,树立良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
2.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也深受舆论负面影响
负面舆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和立德树人的重任,本身就颇受舆论关注。一方面,传统的偏见与刻板印象导致出现一些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负面舆论;另一方面,个别的思政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修养与自律,其个人言行也会引发负面舆论。这些负面舆论会冲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整体公众形象,阻碍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建设。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常常受到局部负面舆论的冲击。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污名化始终存在,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刻板印象等因素。在当前意识形态交锋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国内外一些势力攻击高校思政课教师,其真正目的是攻击思政课及其传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们常用的手段是抹黑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进而抹黑高校思政课本身。一些人还通过玩梗、表情包等方式解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形象。人们在生活中受到个人经历、文艺作品等影响,常常会形成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导致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负面舆论。有些人对中小学思政课的印象不佳,并把这一刻板印象延伸到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这也凸显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重要意义。
其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也受到个别事件舆论风波的影响。随着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一方面,不断补充的新鲜血液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树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公众形象;另一方面,极少数缺乏修养和自律的人也涌进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引发了一些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负面舆论,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形成负面影响。这种情况值得高度关注,提醒高校教师时刻严于律己。
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建设,就是要加强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舆论引导,不断壮大主流正面舆论,同时引导人们客观理性地看待有关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负面舆论,积极疏导负面舆论。要在各种舆论的分析比较中,特别是新闻舆论、社会舆论同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和事实的比较中来分清真伪、是非、主次,把握主流,认清本质,科学评价。对不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形象的负面典型,要严加查处,对思政课教师的不实举报要及时澄清,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思政课教师的行为要坚决回击,以维护好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和权益。
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塑造
公众形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认知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说到底就是人们在心中怎样认知、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的认知既受到教师的影响,又受到舆论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塑造其实质就是自塑和他塑基础上的合塑。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塑造,需要以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认知塑造为基础,以学生的认知塑造为重点,以社会公众的认知塑造为关键。
1.以教师自身的认知塑造为基础
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塑造离不开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认知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公众形象,关乎着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想形象”,是公众认知与评价的重要参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从客观上看,不仅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现实形象的认知与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想形象的认知存在着差距,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对现实形象的认知与理想形象所要求的认知也同样存在着差距。一方面,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不知道自己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形象,对自身职业的理想形象缺乏相应的认识。一些教师或是将高校思政课教师当成一项普通的工作,习惯照本宣科,对自身的工作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一味地得过且过,以求稳与不出事为要。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无法认清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真实形象,往往过于高估或者低估,而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身群体的形象。
学校需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深刻认识其重要职责,客观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所具有的公众形象,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以深刻的形象自觉。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塑造正确的职业认知。思政课教师不仅传播知识,更传播美德,传播思想,还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种职业。在思政课教师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面对的是“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是“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8]的群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也就更能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塑造好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高校应当将职责使命、职业精神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到思政课教师的入职培训、集体备课、课程研讨等教师工作的全过程与全方位,不断加强对优秀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榜样等的宣传,加深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知、认同,自觉发挥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确立正确的形象认知。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可能存在对自身形象的忽视。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术强,业务好,课讲得好,达到了让学生认同的目的,自身的形象并不重要。“功过留待后人评说”。正是有这样错误的形象认知,才会出现事实上对公众形象的忽视。同时,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可能出现对个人公众形象的过度重视。良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形象塑造绝不是矫揉造作,更非弄虚作假,而是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由内而外展现出来的公众形象的自然结果。如果有什么样的贡献都要拿出来摆一摆、晒一晒,而忽略了教书育人的主责,那么这种形象认知也算不上积极。学校管理部门肩负着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树立正确形象认知的责任,既要让高校思政课教师重视公众形象,同时也不能让高校思政课教师陷入“形象恐慌”,而要有战略定力,对自身的职业、自己的工作有强大的信心和底气。
2.以学生的认知塑造为重点
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要以学生的认知塑造为重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直接受到学生评价的影响。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评价是间接的,而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评价则是直接的,社会公众往往通过学生获得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与评价。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与评价归根结底是从课程上来的。正常来说,教师上好了思政课,学生有获得感,对教师的认知和评价自然趋向正面,而如果思政课教师治学不精,敷衍塞责,形象管理下再多的功夫,也很难得到学生的正面评价。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认真对待和精心做好本职工作,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以自己的潜心治学和精心育人,提高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获得感。
思政课教师要发展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也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和评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大学生各自的意志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双方相处和谐和睦。高校思政课教师既需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又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需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积极地引导学生。学生对自己的思政课教师感到满意,也容易对其他思政课教师产生积极的印象,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良好公众形象得以在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中构建。
思政课教师要促进师生换位的教学体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容易造成双方互不理解的局面。当学生无法理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也就难以分辨客观事实,难以用客观的标准认知与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但学生也可以短暂地获得亲身的教学体验。在教育领域新涌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在课程中学生向教师与其他学生讲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教师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有益于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有益于体验的获得。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对于学生的认知塑造十分关键。
3.以公众的认知塑造为关键
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就是社会公众如何认知和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无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知,还是学生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最终都要落脚到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认知和评价上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公众形象的认知塑造,就是用各种方式不断形塑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积极认知、评价和印象,通过社会公众认知塑造持续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公众形象。
一方面,增加社会互动塑造公众认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可以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建设更为积极的公众形象。通过开放性对话、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倾听学生及公众反馈,积极回应意见和需求。思政课教师可以突出思政课课程质量建设,强调思政课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公民意识中的责任和使命;媒体通过新闻报道、社交媒体、网站等渠道,加强公众对思政课教师的认知,提升公众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和评价;思政课教师、学生和其他相关者积极在社交媒体平台通过发布有关教育话题的内容、回应疑问和参与在线对话,与公众互动,可协同提升思政课公众形象。
另一方面,扩大社会参与塑造公众认知。社会公众对高校思政课十分关切,推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校思政课建设,既有利于高校思政课的质量提升,也有助于社会公众增进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这一群体和职业的认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其实就是引入社会力量办好思政课。社会公众在参与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敬业精神,更能够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形成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更为积极与正面的印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3][6][7][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5]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作者:骆郁廷,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谭杰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载2024年第23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责任编辑:郭乙妹

END

统筹:万玉凤    
监制:黄   蔚   
编辑、制作:程  旭

欢迎订阅2025年《中国高等教育》,请点击下方二维码订阅


 


 请点击上方图中二维码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创办并主管的期刊,注重权威解读和方向引领,素有“高教第一刊”美誉。刊物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学术导向,关注高教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是高教领域理论探究和工作交流的高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