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0道2024年3月6日-2023年12月7日
3.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26道2023年9月7日-12月6日
4.高考语文试题汇编732道2023年6月7日-9月6日
5.初中试题仓库请点这里 5.小学试题仓库
江苏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少年需要健康的成长方式,何种成长方式更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现在进入了全民社交媒体的时代,学生要像成年人那样及早拥抱社交媒体,要拥抱数字时代,这样才能融入科技时代的大潮;也有人认为童年要回归“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要拥抱大自然,这些传统的童年成长方式对生命成长意义重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式,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前者针对当今全民社交媒体时代的时代特色,指出青少年学生要像成年人一样积极融入科技浪潮,及早接触社交媒体,如此才能不被时代淘汰。这是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可以拓宽视野,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同时,数字时代也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他们可以在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社交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颈椎疼痛等身体健康问题,还可能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纷繁复杂,青少年在享受信息盛宴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甚至陷入网络成瘾的困境。
因此,材料也给出了另一种观点,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要积极拥抱大自然,不能忘记那些“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代表的传统成长方式。这是因为,诸如足球场、游泳池和网球场等户外场所,是青少年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绝佳场所。在这些地方,他们可以尽情挥洒汗水,享受运动的快乐,同时也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拓展社交圈子。更重要的是,这些传统的成长方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他们的坚韧不拔和勇于挑战的精神。此外,我们积极拥抱大自然,是因为大自然以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户外活动中,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自然界的奥秘,了解生态平衡的脆弱与重要,从而培养起对环境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同时,大自然中的宁静与美好,也能让青少年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片净土,放松身心,重拾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对此,写作时,考生可以先从社交媒体的积极影响或负面影响展开论述,表达自己对其中一种成长方式的看法。比如,若选择社交媒体进行论述,可论述积极影响:可探讨社交媒体如何帮助青少年建立社交关系、表达自我和增强自信心。可以讨论青少年如何通过社交媒体结识朋友、加入兴趣群体,并分享自己的才能和成就。重点强调社交媒体在扩大社交圈子、促进自我认同和提升自信心方面的正面作用。如写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可探讨社交媒体过度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可以讨论社交媒体如何引发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自我比较等问题。也可以兼顾两者进行辩证分析,说明拥抱数字时代与回归传统成长方式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建议青少年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乐趣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参与户外活动,拥抱大自然,培养健康的身心状态。
立意:
1.科技为翼,传统为根。
2.追寻自然之美,保持成长初心。
3.让社交媒体进一步美化少年的生活。
4.追寻数字时代的健康成长之道。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中提到“《论语》中讲,仁者乐山”。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山之所以被瞻仰,是因为“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英国作家娜恩·谢泼德说:“身体在山里会有一种超脱的快感,像颠覆意志、取代思维的病症,但所有患者绝不会请求被治愈。”
我们栖居的大地上有许多的山,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故事。山,引发了你哪些回忆与联想?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启迪?请结合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遇见云台,山水怡情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确,山,朴实厚重,无言地接纳了每一颗躁动的心,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安全感和踏实感。水,柔情灵动,无私地安放着每一个跳脱的灵魂,为我们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山山水水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总是在不经意间,抚慰了我们,启迪了我们,甚至拯救了我们。所以,闲暇时,我总爱徜徉于山水之间,来一场美丽的遇见,去收获一片内心的安宁。
那年夏天,我慕名来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的云台山,这里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因山势险峻,峰壑之间常年云锁雾绕而得名。
进入景区,虽在盛夏,却十分凉爽,让人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舒适。坐上景区的观光大巴,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雄伟磅礴中,在“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无限遐想中,我们来到了红石峡。峡谷深藏于地下68米,由红岩构成,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故称“红石峡”。高耸的赤红色的崖壁上长满了各类绿意盎然的灌木,红绿相间,煞是好看。在人工开凿的通往谷底的石阶前,有一块褐红色的不太起眼却很奇特的石头,石头上有很多波浪式的纹路,仿佛是谁刻意画上去的。导游介绍说,这是海水长期冲刷自然留下的痕迹,因为这里远古时代是一片汪洋,后来地壳运动,北部上升形成高山,南部下降形成平原,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云台山。小时候读《淮南子》,各种遐想沧海桑田的故事,如今这里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目睹眼前的巨变,让人顿时“渺沧海之一粟”,宠辱皆忘。
沿着石阶,下到谷底,扑面而来的水雾,带着深深的凉意,让人汗意全消。从谷顶倾泻而下的山泉,将谷底一块块圆润的赤红色的岩石冲刷得如同新浴的美人,娇羞可爱。而整个谷底,在山泉的氤氲之下,水气雾气交织在一起,显得润泽而有活力,仿佛是一颗从十几亿年前就开始有力跳动着的心脏,诉说着生命的原始动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也让在凡尘中身心疲惫的人满血复活。
红石峡的西边就是子房湖,相传这里曾是汉代张良隐居的地方。狭长的子房湖在周围山峰的簇拥下,湖面碧水无澜,仿佛是镶嵌在群山中的一颗祖母绿。在阳光的照射下,又像极了一面“天光云影共徘徊”的铜镜。这拿捏得极其到位的平静恬淡,好像是得了张良的真传,蕴含着他当年面对下邳老人那般的沉稳谦逊。站在湖边,顿觉心旷神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结束了一天游览,回到宾馆,虽然尚无洗漱,却是神清气爽。因为,遇见这带着远古气息的山山水水,我震慑于造化的神力,见证了山水的沧桑,汲取了自然的智慧,山间的云雾已在不知不觉中涤荡了胸中淤积的恩怨得失,谷中的清泉也在无声无息中冲掉了身上沾染的尘污俗垢。仅余身上山水的味道,不洗又何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引用了语言文字运用题中“仁者乐山”的话。第二句话引用汉代韩婴的话解释了山被瞻仰的原因。第三句话引用了英国作家娜恩·谢泼德的话,意思是身在山中会有一种超脱的快感。提示语指出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故事,并以问句的形式引发考生思索:山引发了怎样的回忆与联想,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与启迪?拓展了考生的思路,指明的写作方向。
可见,材料提出了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关于山的故事和感悟。解读材料中引用的三句话是审题的关键。《论语》“仁者乐山”,是因为山崇高持固,以其深厚而滋养万物,仁者由此联想到平和安静、心怀仁德而欣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说仁爱而有智慧的人从自然山水中看到自己的天性和追求,乃至看到自己精神的映照,所以见山水而欣悦。这是君子修养的两方面,是君子比德于山水进而移情山水带来的拟人化的自然之美以及赏会之乐。山水因此联系着人类美好的情感,成为常见的审美意象,而徜徉于山水也成为文人修养身心的重要方式。《韩诗外传》是把大山看成是生命原动力之所在。英国作家的话是强调山可以给现代人带来“超脱的快感”。综合起来说,山以其厚重和滋养万物的特质,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坚实后盾。山胸襟博大,物产丰富,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心情愉悦。山淡然超脱,不争不抢,无私慷慨,堪称道德楷模,是人类学习的典范。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内涵丰富的山总能给人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启迪,每一次山中之旅都让人不虚此行,回味无穷。
从“回忆与联想”“感受与启迪”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叙一次山中之旅,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刻画体现自己在山中的经历和收获。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引用古典诗句阐述山的内涵,然后运用例证法分析山给了人们怎样的启示,引发了人们怎样的思索,结尾处总结归纳山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发出保护山林的倡议。
立意:
1.观山则情满于山。(记叙一次山中之行,抒写山中景物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2.遇见山林,领悟人生真谛。
3.山林不语,下自成蹊。
4.山穷水尽处,风生水起时。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女孩因担心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放弃了让别人羡慕的一次升职加薪的机会,也因此与男友发生了如下争执——
男友:在北京,满街211,遍地985,不上进就是废柴!
女孩:我是废柴,你就是拿时间和生命乞讨金钱的乞丐!
男友:没钱怎么享受生活?
女孩:国家大剧院优惠票也就百十来块钱,花六十块钱就可以在故宫城墙下看夕阳,颐和园的门票也就十块钱一张……
男友:原来你说的享受生活就是玩啊!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两个人关于升职问题的对话,反应出现代社会中关于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分歧。男友认为在北京这样竞争激烈的城市中,不断的职业发展和经济提升是必要的。他的观点是,没有经济基础就无法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因此强调“不上进就是废柴”。女孩则认为生活的享受不仅仅依赖于金钱,而是可以通过较小的经济投入实现精神上的满足。她提到国家大剧院、故宫和颐和园等文化活动的低成本参与方式,表明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对于二者的分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视角的不同:女孩追求的是生活的平衡,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能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生活中的小确幸。男友则可能更注重职业发展和经济基础。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二、价值观差异: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享受生活”的定义也不一样。女孩可能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而男友可能认为物质基础是享受生活的前提。这种价值观的差异需要双方通过沟通和理解来调和。三、生活品质的理解:男友可能认为更高的收入能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而女孩则认为简单的生活也能找到快乐。其实,生活品质不仅仅取决于经济条件,更取决于个人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态度。四、长远规划:放弃升职加薪可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经济安全产生影响。女孩的选择需要考虑到长远的规划,如何在追求当下幸福的同时,也为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五、生活选择的尊重:每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值得尊重。女孩有权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是否接受升职加薪,而男友也应该尊重女孩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总的来说,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找到共同点,相互理解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状态。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活在当下,享受美好。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活在当下,意味着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生活中,我们总是期待着未来会更好,却忽略了眼前的美好。二、活在当下,意味着我们要有感恩的心态。学会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好是坏。三、活在当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追求和梦想。因为我们会更加珍惜每一个瞬间,更加努力地去奋斗。
立意:
1.活在当下,享受当下。
2.尊重自我的感受和幸福度,学会休息。
3.别把重要的事,拖到“以后”。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里照出的是自己的脸,内心反映的是自己的为人。(《圣经·旧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辨明概念,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内外兼修,谱写人生华章
水,清澈透明,能照出人的面容;心,纯净无暇,可反映人的为人。《圣经·旧约》中的这句话,启示我们,既要关注外在的形象,更要重视内在的品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外在之美,如绽放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从古至今,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美丽的容貌、得体的服饰、优雅的举止,这些外在的表现往往能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现代社会,外表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一个注重形象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也能在社交场合中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然而,外在之美终究是短暂的。岁月会在人的脸上留下痕迹,时尚也会不断变迁。如果仅仅依靠外在的美,我们的人生将如昙花一现,难以持久。
内在之美,似醇厚的美酒,愈久弥香。内心的善良、正直、勇敢、宽容等品质,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古往今来,那些流芳百世的人物,并非因为他们拥有绝世的容颜,而是因为他们具备高尚的品德。孔子以仁爱之心,周游列国,传播思想,成为万世师表;屈原以爱国之情,投江自尽,彰显气节,为后人敬仰。他们的内在之美,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平凡的人,用他们的善良和爱心,温暖着这个世界。那些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舍生忘死的消防员、坚守岗位的劳动者,他们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他们的内心却充满了爱和责任,他们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
内外兼修,方能成就完美人生。外在之美与内在之美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一个注重外在形象的人,如果同时拥有内在的品质,将会更加魅力四射;而一个内在美好的人,如果也能适当关注外在的表现,将会更容易被人接受。我们应该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重仪表仪态,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更要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情操,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让我们以水为镜,照出自己的外在之美;以心为镜,反思自己的内在品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内外兼修,用内美与外美共筑人生的华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自《圣经·旧约》,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水的反映,能看清自己的脸,但这只是外在的。只有通过内心的反省,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才能真真切切的反映自己的为人。
材料含义丰富:首先,它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勾勒出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的微妙镜像关系,阐述了两个层面的对应关系:水面上映照的是人的外在形象——脸庞,而内心深处则映照出一个人真正的品质与为人。这里,“脸”代表人外在的表象,象征着外在的、可见的世界,而 “内心”则指向人的内在世界,包括思想情感、内在修养、道德观念等。两者之间的对比,强调了内在修养与外在表象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内在品质对于个人形象塑造的决定性作用。第二层,水中照出的脸空有容貌的表象,而我们真正的为人来自内心的品格和素质。我们不能仅仅根据水照出的脸的美丑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反思和审视我们的内心反应,从而改善自己的为人之道。而且,脸并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存在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迷恋外表,而忽视了内心的品质。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我们常常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内心的品质对为人的滋养非常重要,我们要努力追寻人性的美好。第三层,通过水中照出的脸的反应,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状态,并以此为契机进行调整和改善。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疲惫不堪的脸庞,那么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张愉快的脸庞,那么我们应该为我们的积极心态和乐观态度感到自豪。我们应该以镜中真我为警钟,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改善自己的为人。
考生写作时,首先由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反思内心,臻于至善。然后分析外在与内在的辩证关系:可以从“表里如一”的角度展开,讨论外在形象与内在品质的和谐统一。强调在注重外在修饰的同时,更应重视内在修养的提升,因为真正的美源于内心。再论述内在修养的重要性:深入剖析内在修养对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乃至社会和谐的影响。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深刻的思想见解,才能赢得他人的真正尊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结合具体事例,如历史人物、现代楷模等,展示内在美如何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永恒的魅力源泉。再分析如何自我反省与成长:可以强调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正如水镜照脸让人看清面容,内心的自我审视也能让人看清自己的品德与行为,从而明确成长的方向。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和、自省的心,不断提升自我,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立意:
1.内外兼修,谱写人生华章。
2.透过表象向内看。
3.相由心生,在反省中成长。
4.审视反思内心,臻于至善。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展开厚重的历史长卷,你会发现屈原、苏武、陶渊明等众多人物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他们以自己忠贞爱国的高洁品质书写了人生精彩的华章。以史为鉴,面对自己的人生,你是否也想过如何书写自己的精彩华章,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自己的一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列举屈原、苏武、陶渊明等历史人物,指出他们因忠贞爱国的高洁品质而千古流传。接着以史为鉴,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如何书写精彩华章并在历史长卷中留下自己的一页。
通过分析这些人物流芳百世的原因,将其高尚的品德和精神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时代中实现价值。我们可以秉持他们的忠贞爱国之心,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成就精彩人生;我们可以以他们的高洁品质,如正直、善良、坚守原则等为灯塔,铸就精彩人生;我们也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将其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在人生的旅途中坚持不懈,不畏艰难,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写作时学生可以通过引用材料中的历史人物事迹,引出对人生精彩华章的思考,如秉持他们的忠贞爱国之心,贡献国家。主题部分按照并列式展开:忠贞爱国,当以坚定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忠贞爱国,应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忠贞爱国,须以奉献精神彰显家国情怀。论证的过程中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加以论证,不可泛泛而谈。
立意:
1.秉持爱国之心,贡献自己,成就自我。
2.培养高洁品质,铸就精彩人生。
3.汲取古人精神力量,指导我们走向辉煌。
浙江省强基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戏曲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不过戏曲的影响力已经不如过去,特别是当下年轻人普遍不喜欢戏曲,是不是意味着戏曲将来会消失,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了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戏曲,永不落幕的艺术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然而,在当今时代,戏曲的影响力却大不如前,年轻人普遍不喜欢戏曲,这不禁让人担忧:戏曲的未来在哪里?它会不会消失,只能存在于博物馆里呢?
戏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它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剧目,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故。从《霸王别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楚汉相争的悲壮;从《牡丹亭》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明朝的浪漫风情。戏曲就像一位时光老人,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领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戏曲还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戏曲中的唱词优美典雅,充满了诗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富有感染力;表演动作细腻传神,极具观赏性。戏曲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然而,尽管戏曲有着如此丰富的价值,却在当今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年轻人更倾向于观看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现代娱乐形式,而对戏曲这种传统艺术缺乏兴趣。另一方面,戏曲的传播方式也相对落后。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而戏曲的传播渠道却相对狭窄,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那么,戏曲真的会消失吗?答案是否定的。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戏曲的价值,纷纷加入到戏曲传承的队伍中来。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让孩子们从小接触戏曲,感受戏曲的魅力。一些戏曲艺术家也在不断创新,将现代元素融入到戏曲中,创作出了一批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新编戏曲。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在保留传统戏曲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舞台设计和音乐元素,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还有一些戏曲演员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向观众展示戏曲表演,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这些努力都为戏曲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传承戏曲文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戏曲的扶持力度,为戏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应加强戏曲教育,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戏曲艺术家们要不断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多关注戏曲,欣赏戏曲,为戏曲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戏曲,这一永不落幕的艺术,必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戏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展开,引发对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材料指出戏曲作为独特艺术形式有丰富价值,但目前影响力不如过去,且年轻人普遍不喜欢,进而提出戏曲是否会消失只能存于博物馆的疑问。考生在写作时,必须对材料这一疑问做出自己的回答。从命题者的意图和现实情况来看,考生应该对这一疑问做出否定回答,即戏曲不会消失,也不仅仅只存在博物馆里。
考生可以对戏曲的发展持积极态度,指出戏曲不会消失,虽然面临困境,但仍有其价值和生命力,通过各方努力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也可以从客观角度看待戏曲的发展,指出戏曲面临严峻挑战,可能会在传承中发生变化,但不会完全消失,会以新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从这一疑问出发,反思如何对待戏曲的发展,分析戏曲影响力下降及年轻人不喜欢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以拯救戏曲等等。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由一段关于戏曲的精彩描写或一句戏曲名言引入话题,提出对戏曲未来的思考。接着结合具体戏曲,如京剧、豫剧等等,分析戏曲的价值,如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说明其不可替代性。然后,探讨戏曲面临困境的原因,如时代变迁、娱乐方式多元化、传播方式落后等。并列举一些成功传承戏曲的例子,如戏曲进校园、新编戏曲受到欢迎等,说明戏曲可以通过创新和努力继续传承发展。最后,总结观点,强调戏曲不会消失,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传承戏曲文化。
立意:
1.戏曲,永不落幕的艺术。
2.传承戏曲,你我有责。
3.戏曲文化不能只活在历史。
浙江省杭州市联谊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训练(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
古代优秀的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其位,则积极建言献策,以期有补于世用;不在其位,仍能心系朝堂,时时牵挂国事,以各种方式表白心迹。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爱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选择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烛之武临危受命,将爱国落实到了行动上,留下了千古佳话。后世的爱国者,同样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爱国。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数不清的人物,一代又一代,他们对爱国,总有着不同的行动诠释。他们告诉我们,爱国与个人相关,与时代相关,更与行动相关。
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深藏功名、埋首奉献的张富清,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的袁隆平,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脱贫攻坚的申纪兰……“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一个共同特征就在于他们心中洋溢着对祖国的深沉大爱,生命里盛装着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行动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破造福世人,从防沙治沙、脱贫攻坚,到巡边护边、为国戍海,正因为他们的无私付出、竭诚报国,我们的国防更加稳固有力,生活更加安定有序,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欣欣向荣。这些功勋模范人物竭尽所能乃至穷尽毕生之力,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所有炎黄子孙的内心深处,家国同梦、共创美好、复兴伟大中国是他们最本真、最深层、最恒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这种情感不会因时空的暌隔而阻绝,而衰减。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艰难见真心、磨练出意志,越是负重前行,砥砺奋进,越是需要激励起强烈的爱国心。爱国、报国、强国是新时代我们的人生追求和责任担当。人生乐章里,爱国是最动人的音符,逐梦征程上,报国是最鲜艳的色彩。
历史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爱国与否,不仅在精神层面形成高尚与卑劣、伟大与渺小的分界,也往往在意义层面引致人生价值、社会贡献的分野。在国家大事、民族大义、时代需要面前,爱国情感总能生发出强烈的责任感、旺盛的战斗力、执着的事业心,指引一个人建树卓著功勋。可以说,拳拳爱国心、殷殷报国情,构成了一个人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源泉。
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拂去岁月的尘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我们看到,魏征、王安石、杜牧、苏洵,只有那些与祖国荣辱与共、以坚定的爱国信仰紧紧把握住今天、不辱祖国使命的人,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永生的机遇,化为永存的浪花。爱国是义无反顾的抉择,是不卑不亢的不畏,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救国救民的情怀;爱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是前赴后继的执着。正是因为这一份份伟大的爱国情,才使得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如今,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一寸都深深地烙下华夏后代的足印,每一寸都值得炎黄子孙引以为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依然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选择。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列举了历史上四位名人的积极献力国家的事迹。魏征居安思危,为国家长治永昌犯颜直谏;王安石在其位谋其政,力排众议,兴利除弊,变法强国;杜牧、苏洵目光如炬,总结历史,针砭时弊,讽谏当朝,他们以文为剑,舞动乾坤。本段以四则事例来表明心怀天下的情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和担当。
第二段材料先总述古代优秀的士人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处世哲学,然后从正面阐述在其位就积极用世,为国家的献智献力;从反面阐述纵使不在其位也要心系家国,牵挂国事。突出表现的是一个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何处,都要把“治国、平天下”当成终极目的,要积极用世,心怀天下。
这两段材料分别以历史事例和分析论证共同阐述了一个优秀的人该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人的处世哲学,同样也适用于当下。修得满腹才学,献身于家国;无论处庙堂,还是居江湖,都要一片丹心向祖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
行文可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直接入题,列举霍去病灭匈奴、圣女贞德追求自由民主、乔紫薇获奖的事迹等事例对中心进行论证。然后以五四青年激荡的青春与当下躺平、佛系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以此凸显中心。
立意:
1.修得满腹经纶,献于家国社会。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心系家国,青春无悔。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卷面(2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可是高考依然驱动着同学们花大量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有人因此产生了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背诵这些古诗文吗?
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古诗文背诵:超越知识的智慧之源
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背景下,各种知识可以轻易地被检索和获取,人们对于记忆和背诵的必要性产生了质疑。比如,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们被迫背诵大量的必背古诗文。那么,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的精力去背诵这些古诗文吗?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背诵古诗文不仅有必要,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明确的是,背诵古诗文并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相反,这种学习方式是一种对深层智慧的追求,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例如,背诵《赤壁赋》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可以引导我们深入了解历史背景,领悟古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知识获取,对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做出明智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所揭示的,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忽视古诗文的学习。相反,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深的智慧和更高的文化素养。
背诵古诗文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文字素养。古诗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通过背诵古诗文,我们可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理解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例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通过背诵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李白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古诗文学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背诵古诗文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传承文化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样重要。通过古诗文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工具,它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性思维。尽管人工智能可以辅助我们进行各种学习任务,但它无法取代我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古诗文学习正是这样一种需要感悟和体验的学习过程。它让我们在文字中体验古人的情感世界,思考古人的智慧结晶。这种体验和感悟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
尽管我们身处人工智能时代,但我们仍然需要投入精力去背诵古诗文。这是因为古诗文学习不仅有助于我们获取知识,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情感素养,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人工智能只是工具,无法取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珍惜古诗文学习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让这种学习成为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由“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一观点切入,指出在高考的驱动下,同学们依然会花大量的时间背诵必背古诗文60篇,接着给出了人们的一个疑问:在人工智能时代,还有必要花大精力背诵古诗文吗?
可见,材料给考生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记住已经学过的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是作文的命题起点,实则肯定了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意义。“不是最重要的”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学习最重要的在于什么,背诵古诗文与实现学习最重要的目标之间的关系,缺少记忆的过程对学习本身会造成哪些危害等问题。
“高考依然驱动着同学们”是将背诵古诗文视为功利主义的行为,学生的出发点只是为了获取更高的分数,并非出自本心,更遑论热爱了。被迫为之激起了学生的抗拒之心,很容易产生“背诵无用”的想法,“能否快速获得分数”成为评判一种学习行为是否“有用”的依据。这也是后面内容的逻辑起点。当“眼前利益”成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唯一驱动力时,教育和学习同时都失去了意义。“花费大量时间背诵”是学生认为得不偿失的最大原因,那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原因有哪些呢?学生未能理解古诗文,只靠死记硬背,记得慢忘得快;畏难情绪,遇到长的文本下意识抵触;背诵篇目太多,会背的不一定考,背下来也不一定能写对,且默写分值仅为六分,“性价比”太低……都可能导致学生难以背诵。
“人工智能时代”是时代背景,也是部分学生认为“背诵无用”的原因。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快捷,搜索到的知识似乎也更加全面,但是互联网并不能代替人的记忆,过度依赖网络,会使年轻一代愈发失去独立思维的能力,“浮躁”“急功近利”也必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厌烦,逐渐失去求知之心。
“我们还有必要花这么大精力背诵这些古诗文吗”这一问题要求考生必须给出回答,背诵古诗文一定是有必要的。背诵和学习古诗文,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提升思维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等。
“这么大精力”倒是一个可以探讨的细节,多大精力?这里给考生提供了一个“怎么做”的思路,合理分配时间,掌握背诵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等等,都是切实可行的背诵措施。
这一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要正视学习本身的意义,摒弃功利主义,博观而约取,明确功利心并不能等同于进取心,因眼前利益放弃记诵古诗文实乃急功近利之举,去除浮躁,沉潜内心,才能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取得长远的进步。考生切不可直接带入主观情绪,大肆批驳古诗文背诵的意义。
从“认识和思考”可知,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围绕“背诵古诗文在人工智能时代仍有重要意义”这一中心论点,探讨仍需背诵的原因,在正反对比论证中体现背诵的意义和价值,理性思考学习的意义,呈现新时代青年学子积极向上的学习追求。
立意:
1.摒弃功利主义,博观约取。
2.不疾不徐,行稳致远。
3.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4.学习不止眼前的苟且。
5.快生活,“慢慢”走。
浙江省嘉兴市茅盾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以上二句话出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论语》,其中蕴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点出了立身处世的道理。学校将组织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请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让经典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我对《论语》名句的感悟与思考。“朝闻道,夕死可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简短却深刻地揭示了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对于人生成功的重要性。“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的主题下,它们能够引领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用经典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与未来。
首先,让我们来解读“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宝贵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去追求真理和智慧。即使生命短暂,只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悟得真理,并将其付诸实践,人生就有了价值和意义。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历程,这句话给了我无尽的动力与启示。记得在高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环境,我曾多次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话,提醒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是,我调整心态,用决心和热忱重新规划学习计划,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最终,我不仅克服了学习上的困难,还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以及行道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断努力奋斗。它可以引发我们对立志和行道的思考,鼓励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科学家们为了攻克一个个科研难题,往往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研究;企业家们在创业道路上,也需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挫折,才能迎来成功的曙光。这些例子无不证明,只有坚定信念,坚持不懈,才能跨越重重障碍,达到理想的彼岸。
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经典言论,正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不仅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更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让经典之光照亮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最后,我想说,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指导现在、照亮未来。
让我们以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让经典之光照耀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
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论语》中的两则名言,第一则的意思是,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这句话表明了孔子探索真理的决心和热忱,在他看来,道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第二则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且意志坚毅,因为他任务艰巨而路途遥远。这句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由此看出,《论语》名句蕴含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点出了立身处世的道理。任务要求为以“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为主题的学习讨论会写一篇发言稿,任务指令中的“发言稿”规定了文章的文体,要注意发言稿的文体特点,要有题目、称谓语、问候语、自我介绍等,结尾还要有“谢谢大家”等结束语。“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规定了发言稿的主题,关键词是“照亮人生”,文中一定要有传统文化对人生正向作用的体现。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立修身之基,担弘毅之责。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是应当注重内在品行能力的修养,同时关注外在的美化,内外兼修。二是行君子之道,志向远大,勇担重责,把个体生命融入建设家国的时代巨浪中。三可从反面论证,批判当下青年中存在的“躺平”“佛系”等现象,呼吁时代青年学习传统文化,让经典照亮人生,做社会的栋梁之材。
立意:
1.立修身之基,做弘毅之才。
2.肩负重任,担当使命。
3.不忘初心,追求真理。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尼采认为人生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重境界是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
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重境界是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你应该”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的责任;第三重境界是婴儿,这是一种“我是”的状态,抛开繁杂,回归真实的本我。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囚徒”,大多数人只能“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即“见山是山”;随着认知深入、知识增加;假设增多,却感到各种说法都有道理,无从判断哪个更有道理,即“见山不是山”;祛除相对主义的遮蔽,不再被表面的不确定性所迷惑,对所接受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即“见山还是山”……
古往今来,人们大都在追求从“心为形役,尘世牛马”的认知囚徒蜕变为“不为形累,降维打击”的智者。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众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60分)
21.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是哲学家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例举的精神三辩理论。
材料第一段对人生的三重境界做了很明确的界定。“骆驼”强调忍辱负重,被动接受;“狮子”是主
动争取,主动但任;“婴儿”是抛开繁杂,回归真我,归结起来即“我应该”“我要”“我是”三种境界。 从具体的解释来看,这三重境界有高低之分,后两种境界更有可取之处,考生可以任选一种精神境界进行 立意,也可以综合三种精神境界进行立意。
精神的第一阶段骆驼是基于无知,而一个无知的人是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所以他的人生才被他人束
缚和掌控着。到了精神的第二阶段狮子“我要成为”,这里体现了一个人逐渐进入自知的状态,开始了解 自己的才能和爱好,由被动到主动,但是“我要成为”只是一个口号,那么如何实现我要成为的那个状态, 就要进入精神的第三阶段孩子“我是”,“我是”和“我要成为”都是是基于一定的自知,在了解自己的
基础上活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如孩子般的纯洁天真,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专心致志坚持
去做,这对你来说一个新的开始,也是实现对自己的承诺。你不再受大众的偏见和传统价值观影响,也不再听从父母安排,你唯一听从的是你自己的内心。由此而来,你才能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属于自 己的人生,从而才能真正活出自我的风范。
这就是尼采著名的“精神三变理论”,从骆驼(你应该)到狮子(我要成为)再到孩子(我是)。每
一个阶段的脱变都隐藏着自我超越性,人只有在了解自我的情况下,才能自我成长,自我超越,挖掘内在 的潜能,发现一个全新未知的自己。
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精神三阶段的自我超越。很多人的一生都停留在骆驼阶段,他
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批判性思维,甘愿服从他人的束缚,被外界的声音左右。也许有些人的精神勉强变成了狮子,但梦想“我要成为”只停留在一个口号,并没有付出行动去实践。而成为孩子是最难实现,这不仅要我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坚持不懈去做,还要我们勇敢地克服困难,拥抱 不确定性,不再对这个世界有任何成见,非常纯粹地接受当下,无论是顺境或逆境都能坦然接受。
我们在成长的阶段难免会受到外界的诱惑所牵绊,人们看似在不断地成长,走向成熟,但随着人心的
贪欲越来越多,内心也就越来越复杂,因此精神世界也就越来越困乱,被焦虑,迷茫,不安,愤懑…负面 情绪困扰着,活得无精打采,这其实是一种被生活打磨后的颓废状态。
而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成熟不是意味着自私自利,阴谋诡计,而是意味着心胸开 阔,豁达大度。精神的成熟也意味着我们在精神的层面上更加独立自主,因而更加自由。我们不仅能批判是非对错,还能评判自我,认识自我。不但能拒绝他人的无理要求,而且还能反省节制自我的无度欲念。
所以成熟是精神上不断趋向的天真,走向纯洁清澈的境界,永远保持着初心——那即是永不起皱的灵魂。
归根结底,尼采的”精神三变“理论对于我们每个人都蕴藏着深刻的意义。他用“孩子”来形容精神
的第三境界,这隐藏着他对成熟的根本态度,保持纯洁的初心,全然接受世间的一切,拥抱不确定性,勇 敢地做自己,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活出自我,使得自己的精神迈向清澈纯洁的境界。
写作时,要由材料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可与人生实际、生活、自我等相结合,写出自己的看法。 立意参考:
1.听从召唤,背负使命,忍受考验,在大环境中做好自己。
2.主动出击,以大无畏的精神,开拓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3.活在自我,回归自我,追求生命的本色。
广东省东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三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审题分析:
题目概述:
本题要求考生围绕“提出一个新名词,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这一材料进行写作。材料表达了对新名词在解决难题中作用的辩证思考,既看到了新名词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关键信息提取:
新名词的作用:有时能帮助破解难题,表明新名词具有启发思考、提供新视角的潜在价值。
现实复杂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难题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暗示了新名词并非万能,难题的解决需要更全面的考虑和实际行动。
写作角度与思路:
辩证分析:考生可以从新名词的正反两面进行分析,既肯定其积极作用,也指出其局限性,展现对新事物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具体案例: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新名词在解决难题中的实际作用,以及为何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使论述更加生动有力。
深入探讨:进一步探讨为何新名词不能简单解决难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
提出观点: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如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名词,或如何在面对难题时保持理性和务实。
参考立意:
立意一:新名词:启示与局限并存
论述要点:
阐述新名词如何启发人们思考,提供新视角和新方法,帮助破解难题。分析新名词的局限性,如可能过于抽象、缺乏实践基础,或难以涵盖问题的全部复杂性。结合具体案例,展示新名词在解决难题中的实际效果和潜在风险。强调在利用新名词时,应保持理性和批判性,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依赖。
立意二:从新名词到实际行动
论述要点:
肯定新名词在推动社会进步和激发创新思维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新名词往往只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非终点,关键在于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分析阻碍新名词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因素,如制度障碍、文化阻力、技术瓶颈等。提出如何克服这些障碍,将新名词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策略和建议。
立意三:难题的解决:超越新名词的局限
论述要点:
阐述新名词在解决难题中的局限性,如可能忽略问题的本质、文化背景和社会影响。强调解决难题需要更全面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分析,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如何超越新名词的局限,通过跨学科合作、多元思维、实践探索等方式,找到更贴近实际的解决方案。呼吁在面对难题时,应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勇于尝试和创新,不断寻求突破和进步。
【解答】新名词背后的真问题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新名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它们或代表着新兴事物,或承载着某种理念,或象征着某种趋势。每当一个新名词诞生,总能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仿佛它能为解决某些难题提供一把万能钥匙。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新名词的提出,并不意味着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新名词的提出,有时确实能为我们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向。比如,“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就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环境友好性,从而推动了绿色能源、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同样,“互联网+”的提出,也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结合的可能性,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这些新名词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语言体系,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新名词并非万能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难题并非靠提出一个新名词就能轻松解决。以“人工智能”为例,虽然这一技术已经在医疗、教育、交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工作,更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比如,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但它无法替代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同样,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但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新名词和技术手段,而忽略了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此外,新名词的滥用和误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人在面对难题时,不是去深入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而是热衷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概念和名词,试图以此掩盖问题的本质。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让人们陷入更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因此,我们在使用新名词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审慎的态度,避免被其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否定新名词的价值和意义。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名词、新技术和新理念,用它们来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新名词所束缚和误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新名词的提出只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不是最后一步。我们需要以更加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2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尤为注重个人的自我体验,越来越频繁地维护所谓的自我权益,但这样是否也丧失了一些东西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在关注自我中修炼,于融入时实现价值
不可否认,当代大部分年轻人更关注自我成长,许多人往往会选择与热闹喧嚣隔离,主动去往一个偏僻的角落,修心修身,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让自我茁壮成长。然而,过度频繁地维护自我,未必能让我们心想事成,反而可能会让我们失去更多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自我,更应该主动投入轰轰烈烈的生活,融入社会,怀抱一团热情,克勤克俭,让自己服务社会,让自我实现价值。
人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个体,人的成长需要依靠自我成就。关注自我成长,是让自己形成独立人格、把自己锻造成才的重要途径。王阳明远离热热闹闹的俗世,远离尔虞我诈的官场,于贵州龙场这一穷乡僻壤,日夜反省,终悟大道。退居偏僻而安静的龙场,与喧嚣隔离,这一选择给王阳明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提供了契机。南阳茅庐之于诸葛亮,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瓦尔登湖之于梭罗,其实都是他们省视自我、静心修炼的“隔离”之所,让他们在对生活反刍咀嚼、对自我反省剖析中,实现了思想的升华、精神的超越。
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毕竟是集体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独立的个体,必须放到社会的熔炉中去淬炼、摔打,才能变得更强大。王阳明就明白这个道理,他龙场所悟之道就包括一点——“在事上磨”。所谓在事上磨,就是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与社会相碰撞,与集体相融合,在碰撞与融合中,把自己这块“真金”,放在火中熔炼,从而矫正认知、提升能力、丰富经验。王阳明正是这样做的,他于龙场悟道后,扫荡江西盗寇,平定宁王之乱,在尘世的喧嚣中,让自己的才干得到提升和验证。
也只有融入集体、走进社会,才能让优秀的个体展现才华,实现社会价值。正如贾岛所言,即使自己是“十年磨一剑”,但毕竟“霜刃未曾试”,只有“今日把示君”,扫清了人间“不平事”,才能证明此剑的锋利,也才能让这把剑发挥它的作用,实现它作为“利器”的价值,不然,只把它藏在箱匣之中,再锋利的宝剑也只是废铁一块。试想,如果姜太公不离渭水,谢安不出东山,怎成千古名相?
其实,没有一个个独立强大的个体,怎能有团结强大的集体?不融入集体和生活,怎能锤炼出强大的个体?我们当代青年,既要关注自我成长,保证人格之独立,加强个人之修养,又要积极主动地入世,融入火热的生活,拥有一份心怀天下的胸襟。
愿我辈青年,在关注自我中修炼,把自己打造成材;于融入时心肠滚热,以实现社会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试题材料首先陈述了当下社会,人们逐渐因为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而越来越重视自我体验这一社会现实。然后,进一步针对某些过度频繁,或只知维护自我权益的心理进行反思。自我,似乎常常是与他人并列讨论的两者。而过分重视自我权益,也就意味着自我的极度膨胀与他人的不断让步。所以,可以说,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成长,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都是人类的进步,但过分关注个人利益或权益,而丧失掉了一定的对他人的容忍力,比如:在公共场所对幼儿的零容忍,在公共场所“发疯”式发泄不满,在家庭关系中追求绝对的公平,动辄投诉的行为,让整个社会缺少了温情,人和人的关系更紧张更促狭,缺乏柔和的舒适空间。因为人们不再允许自己的任何利益被侵犯,甚至一点不满都要申诉,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每个人都需要对自身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你的一点错误可能会因影响别人的权益而受到指责或者承担更严重的后果。
写作时,考生应当把立意的重点应该放在对过度追求个人权益而丧失的东西上,比如:宽容忍耐、换位思考、吃亏可能是福、互相理解等。对此,行文中首先可以适当肯定自我意识觉醒的积极影响,比如会让我们更有自信,更容易悦纳自我。然后再根据材料所述引出写作重点——过度重视自我权益的不利影响。对此,可以借助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实案例说明道理,比如高铁霸座现象等等,强调唯自我中心论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此外,还可进一步深入说明,这些不利影响也会危及自身,比如让我们夜郎自大,画地为牢等等。
立意:
1.追求自我权益,但莫要过度反应。
2.学会换位思考,共建和谐家园。
3.自我中心主义不可取,互帮互让是正道。
4.今日对别人的宽容,他日是对自己的原谅。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语文试卷
四、写作(60分)
7.(60分)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求助,该怎样描述这张图片的景色!”“能表达惊叹的词语有哪些”“新词语这么多,但是我反而不知道该如何委婉地夸赞一个人了”……社区平台“豆瓣”上甚至出现了“文字失语者联盟互助小组”。在这些“求助帖”的背后,“词穷”问题便层出不穷。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审读:
作文试题取材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据此展开深入思考。作文材料中的“词穷”现象当下普遍存在,是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和文化现象。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有利于青年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观、价值观、文化观。
材料先列举年轻群体中常见的“词穷”现象,接着指出其基本特征是“词不达意、语言匮乏”,最后指出产生这种现象的情境是“当流行语、表情包等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时”。据材料可知,所谓“词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表达匮乏问题,是指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电子设备和网络来获取和表达信息,这类表达具有即时性和便捷性,但往往意义模糊、缺乏深度,流于碎片,缺乏逻辑和内涵。人们过度依赖网络语言和表情包,“短平快”的表达大行其道,思维也似乎正逐步“惰性化”,当需要郑重严肃、连贯得体的表达时,依靠流行语、表情包浅白直接输出的表达方式不再适用时,于是“词穷”。年轻人话语体系、表达方式单一,需要补充严肃的、精准的、典雅优美的表达,以此应对多元场合。
因此本题不是泛泛讨论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匮乏现象,是对长期习惯于便捷直白的流行表达导致正式庄重的表达力下降的现象的分析,可以分析原因,可以提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立意:
1.发自内心的话,荡开词穷的尘。
2.以文化之刃,斩词穷之棘。
3.让妙语连珠代替无话可说。
4.失语者的自救。
5.一曲新词酒“万”杯?
6.读书破万卷,与人善交流。
【解答】
解词穷之困,正词意之用
在当下的网络和现实中,陷入词不达意的困境之中,如何使用语言。对此,同时以文学的,厚植词汇理解。
词穷之困,亦步亦趋现状的表现,不愿独立思考的结果,固然为词汇的创新带来了活力,一些浅薄俗气的词汇却往往泛滥,很多人不自觉的开始大量使用缺乏准确度,由是失去了自我对于用语描述的独立思考。
最生动的例子是前些年“浅文化”的泛滥,出门叫做“浅逛”,不胜枚举,所有的举止都被冠以千篇一律的形容时?文字与文学又何谈活力,更体现了文化积累的严重缺乏。
因此、网络词汇的思维定式。另一方面,以文学的和生活的积淀,提高词意理解能力和词汇运用素养,当是学习积累下对词汇日积月累的境界、深入思考。放下流性语的桎梏。我们当以学识和积淀来耕耘之。
词汇能力是表达的基础。先应是广泛积累。积累词汇可以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而能有“波心荡。写夜雨,而能有“小楼一夜听春雨。
积累如是。像余秋雨,让满心驻足了诗意”,在月光下的海滨将眼前所见比作“海面的白桦林”。我们同样可以学习这样的思路,根本上还是水滴石穿。
所以要想“词穷”的问题不在为年轻人所困扰,摒弃人云亦云的摇摆、柴米油盐,然后广泛学习积累,提升文化能力,在解决词穷问题的基础上名体达用。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勤建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很快就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题目落实“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原则﹣﹣﹣珍视“善言”这一美德,拥有“善言”这一“为人处事之智慧”和“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及“人文情怀,审美情趣”以及“责任担当”等意识,同时“践行核心价值观”体现“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引导教学”这一功能。作文的核心概念是“善言”“敢言”。
选择“善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已提示了联系实际的角度“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等,但又不限于这些:选择“敢言”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者,命题者也已提示了联系实际的领域,如“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等,同样不限于这些,在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如“善言”如春风化雨直击人心等,陈述理由时,结合中小学所学课文,学生应该容易联想到“善言”,如孟子、邹忌、李斯、烛之武、司马光、“一飞冲天”的故事、《红楼梦》节选“情真意切释猜嫌”等,“敢言”可以列举魏征、唐雎、蔺相如、彭德怀等人的例子,“全过程民主”就是鼓励人们敢言的,这些都是经典事例,人人有话可说,有理可陈。
参考立意:
1.“善言”如春风化雨。
2.良言一句三冬暖。
3.善言凸显人生智慧。
4.择事进言,善莫大焉。
5.“敢言”不可少,“善言”更重要。
【解答】
善言者
善言虽然与人之贤否没有必然的联系,善言自当是贤者应具备的素质。
善言可以化解困难,有时一番言辞,让难解的难题化为乌有、晋两大强国重兵围困。此时朝中文武大臣束手无策,顷刻让秦兵变敌为友;而晋国也不得不退兵?正是靠善言,千载之下其英姿仍熠熠生辉。
善言有时胜过百万雄兵,在军事上也未必一定要靠军队和武器才能取胜,乃善之善者”吗,其谋臣张良功不可没,史传他靠言辞让七十座城池不战而降。这与靠战争取胜?善言而不是刀枪达成了和解。曾有诗人说“一将功成万骨枯”,像张良这样的善言之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贤者。
善言也是人间的润滑剂,在平常的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一句中听的话就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又说“听君一夕话,这不正是对善言者的高度赞扬吗,再好的产品也需要良好的宣传。孔子虽然说过“巧言令色,好像他不主张人们追求善言,他还说过“言之无文。就是说,进而传播开来。
有的人善言就是其职业追求、外交家,难道有作家只顾思想深邃正确而不管语言的艺术性而写出名作吗?相反,所以有诗人说“吟安一个字,一吟双泪流”,才产生那如珠玉的文学作品。
虽然说善言者未必百分百是贤者,但凡贤者都有对语言艺术。因为善言是善思的外露,而善言正是他在纷乱中理出正确思路的体现,行动的矮子”这是对只说不做,这诚然是有道理的,正确的语言代表了正确的思想,才可以在正确的道路上奔走。
善言者不贤吗,我们应摒弃传统思维的桎梏,因为这是成为贤才的重要条件。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一中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次质检测试语文试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900字。
说明:作文不到600字,20分以下给分;不到700字,30分以下给分;不到800字,40分以下给分;45分以上的作文,字数必须超过850字,必须有分论点或段首中心句。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聚焦于自媒体迅猛发展这一社会现象;第二句话抛出关键问题——自媒体是不是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要求考生对此展开的联想与思考。本试题具有弹性与开放性特点。写作时,首先要直面问题——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可以从肯定角度来写。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千篇一律,自媒体给人们带来自由表达的舞台,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事物进行发散性思考,引导人们更全面去看待问题,再通过分析和探索得知事情的真相,这让人们离真相越来越近。也可否定这一观点: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发布者,却不是人人都具有相应的道德素养,有人仅凭个人经验主观臆断,有人将自媒体当成情感宣泄的出口,加之流量经济的裹挟,自媒体并非单纯以报道真实事件为目的,造成了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大打折扣,使得人们远离事件原貌。行文时,可选择议论文文体,并在作文中展现自己辩证的思考。可以针对自媒体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加以评说,也可以围绕如何对待自媒体发展展开论述(如用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行业规范等),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在文中畅想自媒体的发展,提出发展的建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