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同意。批复显示,深圳的城市定位在“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新增“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等三项。
据深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后深圳首部总体规划,首次实现陆海全域覆盖,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海全要素,全面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致力于破解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难题,是深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深圳面临资源环境紧约束的困境,其较早就在存量用地规划建设方面进行探索。此次获批复的《规划》在编制中也开展了城市更新专题研究。
近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兼首席规划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司马晓在中英城市更新系列论坛(深圳站)上对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表示:“城市更新这一贯穿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关乎城市的面貌、功能和品质,更关乎每一个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如何平衡历史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创新与传承,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城市定位再升级
批复指出,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
记者注意到,深圳的定位和功能在历版总体规划中不断提升。一开始,《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显示,深圳是“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直至现在,深圳的城市作用愈发突出。《规划》提出,到2035年,深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全民共享的和美宜居幸福家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深圳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据介绍,《规划》涉及的范围包括深圳市行政辖区内的陆域和海域空间,并对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国土空间保护和利用提出规划指引,主要内容涵盖九个方面。《规划》提出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布局差异化发展的12个城市功能中心和12个城市功能节点,推动全域平衡发展、空间网络联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一级巡视员产耀东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规划》在实施中要强化规划实施的传导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深圳要抓紧制定并出台《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意见》,明确规划实施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制,推进《规划》全面高效落实,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持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涉及六个方面,其中强调“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格开发强度管控,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中村改造。
事实上,作为较早在存量用地规划建设方面进行全面、深入探索的首批城市,深圳有许多创新做法。《中英城市更新白皮书》显示,深圳2009年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是全国首部城市更新办法,深圳率先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并开始系统谋划全面推进城市更新。2020年,深圳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为有效实施城市更新提供制度保障。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王嘉在中英城市更新系列论坛上表示:“深圳的城市更新和国内其他城市不太一样,其逻辑是基于深圳自身空间资源、产业发展、历史保护等层面的压力,倒逼城市对存量空间与土地潜力进行挖掘,以此提供更多未来发展的空间,并逐渐向多元目标、城市公平、绿色安全等方面转型。”
第一太平戴维斯广州策略顾问部负责人陆国强表示:“广深两地经过40余载改革开放的洗礼,不仅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领航者,更是城市更新领域的代表性城市。为进一步推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大湾区引入片区综合有机更新策略,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交通和生态建设,引导城市更新向‘全局统筹、系统控制、精细管理’模式转变。”
对于近年城市更新中“微更新”改造新范式的出现,第一太平戴维斯华南区策略顾问部负责人邓耀华表示:“多元化城市微空间设计与改造,不仅是对城市文化、经济和社会活力的重塑,更是通过创新设计激活社区、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居民归属感的重点工程。这不仅关乎建筑形态的更新,还应注重人与环境的共生发展。微空间的灵活设计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城市需求,推动城市从‘物理改造’向‘有机更新’转变,为未来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编辑:赵毅 审核:童海华 校对:燕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