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文/秋秋
从早上起床把孩子叫起来送到学校,到晚上家长下班再接回家,孩子有他的作业和任务,家长要做饭和家务,能真正坐下来和孩子聊几句的亲子时间,其实非常短暂。
你会发现:
这已经不是一直在我眼皮子底下的小孩了,他需要独自去面对太多的事情,吃饭、喝水、上厕所、午休,上课下课,和老师、同学的关系……
即便是稀松平常的一天,孩子的情绪也经历了很多的波动。
你可以想想:
孩子回到家能立马松弛下来吗?
孩子能将家庭视为“温暖的港湾”吗?
孩子能安心向你倾诉在学校发生的不愉快,又能开心与你分享遇到的趣事吗?
和孩子聊聊天,一是能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二是给孩子一个倾诉表达的机会,很多事说一说笑一笑也就过去了;真遇到孩子解决不了的困难,家长也能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如果孩子回到家,家长能和他聊的只有“今天的作业是什么”“写完作业了吗”“赶紧去打卡学习”,那这天基本就没啥可聊的了。
每天放学后,和孩子聊聊天,要想既能打开娃的心扉又打开话匣子,可以试试这么做——
比起“你今天……”,“我今天……”是更能引起孩子兴趣从而聊起来的开场白。
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见闻、趣事等日常,比说教和某一件小事的对错更有价值。
要想有这类素材,势必要求父母过好自己的生活。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你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可以和孩子分享的?
如果你也觉得每天的生活枯燥无味,反正就那点东西,不值得拿出来说,那孩子也会这么觉得。
“我就是上班下班,没什么事情发生”对应的就是“我就是上学放学,没什么事情发生”。
当你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时,是有很多事情可以跟他分享的,父母在生活中的现实一面需要让孩子接触一下。
父母如何和朋友相处、交谈,如何工作,如何应酬,做一些事情的前因后果,办公室遇到的趣事,通勤路上、买菜途中的见闻或者是新闻资讯、社会事件,都可以闲聊似的和孩子分享。
痛痛快快满足自己、无条件悦纳自己、活好自己,孩子才能从我们这吸收到真正的爱和力量。
金惟纯在《人生只有一件事》中分享了“听话”的效能:
前阵子,我和小女儿一席长谈,感受良深。那天我的状态特别好,心如止水。所谓的长谈,其实是她破天荒对我倾诉了将近五个小时,从学校、家里的琐事,一直谈到对宇宙及人生的感悟。
而我,只是陪伴,静静地听。
小女儿说完后,我只说了五分钟,说说自己的感想,她就完全听进去了。谈话之后我们的关系明显更上一层楼。
这件事让我看到,人和人的关系原来这么简单:
你听我的,我就听你的,如此而已。
一个好的倾听者,不用想“我该怎么说、我该怎么表现”,一直等待回应对方的空档。而是去想“他在说什么、他在表达什么”就够了。
对表达者感兴趣,让表达者感受到尊重,才是倾听的要义。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问也没用……”,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可一旦发现父母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孩子才慢慢闭上了嘴巴。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鼓励孩子多讲出来,把自己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
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 、变清晰。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增加更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自驱力的根源。
发展兴趣爱好,并不是浪费学习时间,而是给孩子孩子学习注入强大动力。
兴趣爱好也不只是兴趣班,能被市面上的兴趣班涵盖到的,只是一小部分。
喜欢、愿意花时间、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能创新地玩、花心思精进,这才是兴趣爱好的发展过程,可不单单局限在才艺上。
儿子对奥特曼卡片感兴趣,不单单是在花钱买卡拆卡上,而是愿意花时间对自己所有的卡片做分类整理,对卡片的等级了然于心;每天都要拿出卡册,仔细观摩自己的卡片,连哪张在哪个位置都记得很清楚;不认识字,也要缠着爸爸妈妈把卡片背面的人物介绍念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分清楚各个奥特曼、怪兽之间的关系;把奥特曼的故事融入自己的画里,还可以做延伸讲述。这样的喜欢,值得父母好好对待,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几张破纸有什么好玩的”轻易把孩子打发掉。
另一方面,不论是喜欢咕卡、收集毛绒玩具,还是喜欢汽车模型、奥特曼卡片,喜欢看小说还是喜欢读名著,孩子能从感兴趣的事情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甚至以此为社交工具,寻找“知音”,结成朋友,相互帮助。
《儿童心理学》中鲁道夫说过:
我们已知的是,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确实很大,到一定年龄后,甚至将渐渐超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毕竟,当孩子长大后,在面对社会的各种考验时,陪在孩子身边的更多是同伴。孩子也会更在意同伴的看法。
有三五好友一起逛街、一起玩闹,谈天说地,能缓解学习上、生活中的很大压力。
关于这一点,《教养的迷思》一书给出过更精确的数据:
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发展=基因(50%)+同辈环境(40%)+家庭教养(10%)
朋友是坏情绪的疏导者,是重要的倾听者,也是成长路上的催化剂。
在家长眼里,朋友是否值得交往,判断标准往往很单一: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孩子。
但是,人是有多面性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他也是多面的。
大人能看到的是孩子的成绩、分数,同为小孩,他们之间互相能看到的东西比大人要多得多:我的朋友成绩不好,可是你没见过他放学路上细心喂流浪猫;我的朋友父母离异,可是他会主动为偶遇的奶奶拎重物;我的朋友经常被批评上课不注意听讲,可是他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懂很多的课外知识……
父母要相信孩子的眼光,即便确实是不值得交往的朋友,这个判断也是孩子来做,这条弯路也要孩子亲自走,而不是让孩子遵从父母三四十年的经验。
父母要避免随意评价孩子的朋友,而是和孩子保持畅通的沟通:听孩子的话里真实的信息或者想法,肯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自己的主体性。
有一种聊天方式叫做“海沃塔”。
海沃塔(Havruta)的意思与英文单词fellowship类似——伙伴关系。表示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和讨论来研究与学习某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常用这种方式和孩子聊天,可以让聊天富有含金量,让孩子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让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最终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孩子说:“我不想和某某做朋友了!”
你可以启发式地发问:
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你俩之间发生什么事情了?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
你觉得怎么处理会更好些呢?
当我们和孩子习惯了这种聊天方式,孩子的表达能力会大大增强,说话也会很有逻辑性,这对于孩子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有帮助。
孩子越大,父母还要谨记一条原则:在他征求意见时给意见,在他寻求帮助时给帮助。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并不是一件‘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平等关系,而不是“被告知”“被教育”“被纠正”“被指派”……
人生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
可是,人呢,只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是需要他自己来解决的。
他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
如果我们把解决孩子的问题当成自己的事,那孩子就无法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的事情上,做好自己该做的,照顾好饮食起居,剩下的,让孩子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然后自己去探索。
人生这条路,所有的教训和弯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
孩子很聪明,父母想让他怎么做他从一个眼神和说话语气里就能知晓。他愿不愿意按照父母的话去做的标准,从来不是正确与否,而是关系好不好。
亲子关系好,聊什么孩子都愿意听,也才愿意接受父母的影响。
好的教育,没有套路,只靠真心。不妨就从今天开始,和孩子一起进行愉快的聊天吧。
往期走心文章 · 推荐
有效唠叨小技巧,亲测有效 |
娃为啥总要跟我对着干啊?“叛逆”俩字了解一下 |
“你什么都不舍得给我买,我想换个爸爸妈妈!” |
对,我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妈妈 |
不管孩子,还指指点点? |
孩子新交了个“坏朋友” |
真的好怕孩子对“电子产品”上瘾啊! |
很多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重点放错了! |
“我不跟你玩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
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的影响力 |
看见别人有,娃自己也想要,怎么破? |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有价值育儿文章
微信号 : baomabaobao
分享有深度,有态度的育儿文章
喜欢本篇内容请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