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运动产业链条长、辐射范围广,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冰雪运动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大众冰雪发展起步晚、基础弱,运动参与者在运动技能、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上较为欠缺,安全事故在某些地区和场馆中时有发生,不仅影响了冰雪运动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也对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一定挑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强化安全管理”列为“加强服务保障”的三大举措之一,从工作机制、场所设施、主体责任等方面全方位为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守好底线。
冰雪运动涉及场地设施、设备质量、人员培训、天气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只有在各方面条件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意见》提出冰雪运动安全管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将有效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起完善的冰雪运动安全管理体系,保障冰雪运动安全开展。
推进冰雪运动发展必须保障冰雪运动安全,冰雪场所安全是冰雪运动安全最重要的基础。为大力普及群众性冰雪运动,建设群众冰雪设施,做好安全保障和安全风险防范工作,2019年,体育总局、公安部、自然资源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冰雪运动场所安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冰雪运动安全管理的主体和基本原则,细化了各部门监管职责。本次《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冰雪运动场所、冰雪游乐场所、冰雪装备设施等的安全管理”“落实安全标准化管理,强化冰雪场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将进一步推动冰雪运动经营机构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设施安全检查,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促进冰雪运动健康发展。
冰雪运动安全管理涉及场馆经营单位、赛事活动举办方、教练员和运动员等多个参与方,造成较多冰雪运动安全事故与安全主体责任不明确密切相关。《意见》提出要“督促场所经营单位、赛事活动举办方切实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明确由直接管理和运营的场所经营单位、负责冰雪活动组织和实施的赛事活动举办方承担冰雪运动安全的主体责任,能够进一步推动形成冰雪场所安全管理的责任共识,有效保障冰雪场所安全稳定运行。
风险预警与应急机制是保障冰雪运动安全、提升冰雪活动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风险预警可以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完善的应急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意见》提出“制定具体应急预案”“健全冰雪领域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应急救援力量,配备必要的器材装备”,将引导冰雪运动经营机构健全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冰雪运动的信任感与吸引度,推动滑雪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行业的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目前,我国大量冰雪运动安全问题与参与者对冰雪运动的潜在风险缺乏足够认知、未养成安全习惯、技术与知识匮乏、应急处理能力不足、从业人员培训不够、法律与政策落实不力有关。《意见》提出要“加强对冰雪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冰雪运动安全文化的建立,帮助冰雪运动参与者了解冰雪运动潜在风险和安全注意事项,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从而在运动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养成安全习惯、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不当行为,还能够提高冰雪运动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增强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公众对冰雪运动的信任,确保安全法规和政策的落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安全管理是确保可持续发展重要保障的理念,加快完善冰雪运动安全管理的相关法规,加强冰雪运动安全的科技应用与创新,促进国内外在冰雪运动安全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冰雪运动安全标准化建设,守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冰雪运动安全,促进我国冰雪经济有序发展,实现冰雪运动安全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