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降本数据,你可能不信:
现在很多企业(特别是消费类制造业)的采购成本占到BOM成本的65%-70%;ODM代工厂的采购成本更高,约80%。
企业里每节约成本一个点,就相当于利润增长5%。
对传统行业来说,每降低5%-8%的成本,约等于增加100%收入所获得的收益。
可以说,如果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极大可能会获得较高的收益,实现业绩的高增长。
然而今天涨价潮愈演愈烈,不同企业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命运。而往往很多企业在追求降本的过程中,常常面临以下的错误或困境:
降本的目标聚焦采购部门,其它部门心有余而力不足
存货积压周转慢,公司的现金流极差
质量沦为降本的牺牲品
高额物流成本吞噬经营利润
……
这些问题究其根因,正是因为缺乏端到端的成本管理理念,采购成为降本的唯一焦点;采购、研发、物流、制造等各个部门未能有效协同,齐心协力挖掘降本空间。
那么,如何才能构建降本的布局?如何在内部建立这种多维度的协同机制,来共同为公司的盈利创造机会,帮助老板排忧解难?
由于很多企业原材料,特别是更上游的基础原材料、原油,还有一些钢材都在涨价,这些涨价带动了高科技的芯片这种最上游的原材料也一同涨价。而这种涨价环境不会马上就过去,今年甚至明年可能仍然会持续。
在此环境下,我们发现,处在产业链不同层级的企业处境不同,冷暖不一。
一类是处于产业链顶端的企业,向下传导压力,使供应商利润更薄,成为行业“黑寡妇”。当业务量增加需要大批量交货的时候,就没有供应商愿意提供支持、帮助,因此持续压榨供应商来保障企业利润的行为不能长久。
另一类就是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只能随行就市,成为任人拿捏的“受气包 ”。今年,很多的小企业面临的不是赚钱的问题,而是生存倒闭的风险。
但是还有一类企业活得很好,如苹果和华为,依然坚挺,无论是利润还销售额的增长都很坚挺,周边产业链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们活着也很好。
那么,在这波涨价潮中,苹果和华为为何稳坐钓鱼台?他们是如何化危为机的?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答案就是他们都经过了多年的“深淘滩”、苦练内功。
“深淘滩”即指向内从自身去找问题,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期的苦练内功,才使这些公司能在恶劣的环境下很好的存活。
而降本也不等于单纯地降单价,要全流程端到端进行成本管控,挖掘每一个阶段的降成本潜力,不放过每一个降本机会点,让冰山下的成本浮出水面并各个击破。
例如,他们都建立了端到端的成本管理流程,在研发、采购、制造、存货、质量、物流、工程等都进行了有效协同,齐心协力挖掘降本空间。
在研发模块,进行了有效的战略卡位,掌控技术断裂点,有产品溢价的能力。如苹果有正面指纹膜按键技术、有AI技术等,华为有徕卡、有保时捷、有折叠屏等,这些技术让苹果和华为都有了自己的溢价能力。
在采购模块,对九大典型业务痛点进行全面“狙击”。
在制造模块,把部件和工艺做到了极致,把制造过程做到简单高效。例如,在华为内部,P系列的定位是“极致时尚”。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反复推敲和细节优化,设计师才真正完成ID 设计,最终背面材质方案锁定为“玻璃”,这一设计思想源自手表工艺,意在表现钟表的精密与玻璃的和谐。
在存货模块,全产业链协同降存货,缩短存货周转周期。
在质量模块,质量不是降本的牺牲品,质量要为成本保驾护航。无论是苹果,还是华为,质量都相当不错。
在物流模块,点线面优化物流网络,仓储精益及作业标准化,物流计划牵引,降低等待浪费。
在工程模块,计划协同,模式优化,解开窝工返工的难题。
此外,他们还保障了交付连续性,构建了良好的生态圈等,这些也是他们没有受到涨价潮影响以及成为产业链圈主的主要原因。
企业只有深淘滩、苦练内功,建立端到端的成本管理,才能跑赢对手,立于不败之地。
▲
END
来源:乔诺之声
作者:汪澜
原题:端到端降成本的29个关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