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山西》第七十二讲 古建筑中的鸱吻兽

文摘   2025-01-27 20:00   山西  

巍巍太行是其风骨,

大河流金是其厚重,

云冈尊容是其博爱,

古建华章是其坚韧,

丹青悬塑是其浪漫,

汇通天下是其气魄。


▲图源:连达


五千年历史很远,

山西很近……

就在您的耳边!



每天五分钟为您讲述
神话中的山西,古建筑中的山西,
石窟中的山西,彩塑中的山西,
壁画中的山西,非遗中的山西…….

365天,一天一个故事伴随您。




第七十二讲:古建筑中的鸱吻




讲师介绍


    宝剑哥哥

毕业于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筹)特聘讲师,国家“万名旅游英才计划”获奖者,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山西)口试评委,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评委,山西省文化外事接待指定人员。资深山西文博爱好者,多年来走访考察省内外古代建筑,石窟,寺庙,长城,墓葬,遗址,古村落等文化遗产,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广播等媒体进行文化宣传推广工作。



课程介绍








古建筑中的鸱吻


小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宝剑老师,今天我们来了解古建筑中的鸱吻

鸱吻,又名鸱尾,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

西夏王陵出土的琉璃鸱吻/图源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它是在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象征辟除火灾。后来式样改变,折而向上似张口吞脊,传说在房脊上安两个相对的鸱吻,能避火灾

据说螭吻是龙的孩子,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祟,帮助战胜自然灾害(古人对天灾、火患、雷电等自然现象不了解,认为这是龙的驾驭驱使),给人们带来吉祥…

▲图源:晋行记

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避邪物”。因此,在古建筑中更少不了龙的文化。尤其是在中华传统建筑上的雕塑装饰物上。房脊上的龙文化,究其源可上溯至汉代。

早期鸱吻的形式是类似鱼尾巴的形式,那时它的名称叫“鸱尾”。据考证,鸱尾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鸱尾形象在云冈和龙门石刻中多见,许多文献资料上也有关于鸱尾的记载。

▲图源:宁夏博物馆

晚唐以后鸱尾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其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因此这时的名称也由鸱尾改变为鸱吻或叫吻兽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除了鸱吻的名称有所不同外,它的造型也有所区别。汉代石屋石阙等上的屋脊是用筒瓦垒砌而成的屋脊两端向上隆起,形状很像后来鱼尾形状的鸱尾南北朝时地面上的陵墓建筑,屋脊上鸱尾的尾身竖直、尾尖向内卷曲,外部又雕刻鳍纹形象,已成为较正规的鸱尾形状。

晚唐以后,鸱尾形象演变成兽头形,还发展成了使用涂釉的大型瓦件来制作。我们南越国宫署遗址内有出土一件黄釉鸱吻,虽为残件,但其表面覆有鱼身鸟羽凤尾龙爪,底部刻云气纹,通体施黄釉,光彩夺目,延续了唐代鸱吻的敦实风格,线条流畅。

▲永乐宫三清殿上的元代鸱吻/图源:芮城县永乐宫景区,山西博物馆

宋代以后,鸱吻的造型都仿效唐代的做法,采用了兽头形。到了明清时期,鸱吻的造型也逐渐变成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龙头型,具体形象是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

鸱吻历经数千年风雨,不仅寄托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愿望,更反映着不同朝代的文化变迁。它作为古建筑构件的文化价值,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我们下次再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耳朵到心里

从遥远到眼前

少年童行陪你一起成长





假如您和孩子都喜欢历史、喜欢古建、喜欢旅行

一起加入【晋行记少年童行】大家庭吧!





晋行记少年童行
晋行记研学中心少年儿童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