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里的敦煌》第四讲 彩塑制作

文摘   2025-02-06 20:00   山西  


丝绸之路的咽喉
河西走廊的尽头


敦煌,敦煌

犹如散落茫茫戈壁的一颗明珠

那时商旅往来、车马停歇

贸易繁荣、文明交汇

……

东汉应邵注《汉书》中

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通过声音带着小朋友们
穿越千年
一起找寻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国际大都会
一起了解莫高窟是如何开凿并流传千年
一起揭晓藏在壁画里的故事和秘密
一起发现不一样的敦煌



晋行记少年童行
为小朋友们推出
《耳朵里的敦煌》系列音频重播
和小金哥哥每天五分钟
一起穿越千年
一起神游敦煌





第四讲:彩塑制作




课程关键词


敦煌彩塑


敦煌彩塑上起十六国,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直到清代,历时千余年,现在尚存彩塑3342身,其中塑像2284身,影塑1058身。莫高窟彩塑之多,历时之长,技艺之精,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属罕见的。


莫高窟第45窟——彩塑一铺(盛唐)


木骨泥塑


从一些已经残破的彩塑上,可以看到敦煌石窟的泥塑骨架制作非常巧妙 ,小型的彩塑,是先用木头削成人物的大体结构,使木胎显示出人物的基本造型和动态。


上泥前需用芨芨草或芦苇捆扎成人物大体结构,既省泥又可减轻塑像的重量。用泥大多只有两种,即粗泥和细泥,粗泥用澄泥加麦秸,塑作人物大样。细泥用澄板泥七成, 细沙三成,加水和成稠泥,加麻或棉花作为纤维结构,用来塑人物表层和五官”衣褶、配饰等。


盛唐第194窟西壁龛南侧天王残手露出的骨架


石胎泥塑


高过二三十米的大型塑像,则不用木质骨架,而是在窟时,预留塑像石胎,然后在石胎上凿孔插桩,再于表层敷泥塑成。


第96窟-弥勒佛像

敷彩


石窟雕塑都是彩塑,不管是泥塑还是石雕,只有敷彩后才是完成了的作品。塑匠还十分注意与画匠的紧密配合,尤其强调上彩的重要性,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许多石窟造像,为了使塑像更加鲜明生动,根据人体肌肉的起伏变化上色,凹处用重色,凸处用浅色,强化了塑像的立体感。在塑造过程中,还有意不把胡须、铠甲、飘带等细节塑刻出来,而是留给敷彩时去最后完成,有些菩萨像身上的飘带在连接到壁画之后就不用泥塑了,而是画在壁面上,将塑像与壁画完全融合成一个整体。


 

 


晋行记少年童行研学讲师



金俊音

(小金哥哥)


敦煌文化传播者,河西走廊研学高级讲师。先后两次受邀与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老师、文物修复专家“大国工匠”李云鹤先生,一起录制CCTV1频道《开讲啦》节目,参与制作和录制敦煌电视台《说说敦煌》系列节目。曾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徐州、兰州等多地讲解敦煌石窟艺术,传播敦煌文化。





从耳朵到心里
从遥远到眼前
少年童行陪你一起成长



假如您和孩子都喜欢历史、喜欢古建、喜欢旅行

一起加入【晋行记少年童行】大家庭吧!


晋行记少年童行
晋行记研学中心少年儿童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