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记得先点关注哦~
2023年,杭州城区人口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02.1万人,实现从特大城市到超大城市的跨越,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座超大城市。
从西湖边的“腰鼓城”到多中心的超大城市,是杭州走过的一条“进击之路”。
在这条路上,城市规划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新中国成立至今,杭州进行了多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近期,《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望获批,为杭州进入超大城市序列后的城市内涵提质、高质量发展贡献规划资源力量。
第一轮规划(1951年-1957年)
以西湖为核心打造旅游休养城市
第一轮城市总规影响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初,杭州百废待兴,城市规划建设迎来全新征程。从1951年开始,杭州开展了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以西湖为中心,打造旅游休养城市,影响至今。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分为三个阶段,1951年规划将杭州按照不同的功能区分划为行政区、文化区、商业住宅区、游览区和公园绿地带等,力求城市各要素各得其所,互不干扰。
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1951年)
1953年规划提出城市性质为“以旅游、休养、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逐渐建成一个富于艺术性和教育性的风景城市”。规划布局以西湖阮公墩为核心,采用核心中轴放射或环形放射方式,打破“城东湖西”的空间布局,突破旧城范围,在西北面规划文教区,在东面和北面规划生活区,并规划建设环湖大公园,在环西湖区域建设大面积低密度的疗养区域。
杭州市初步规划示意图(1953年)
1957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善后,确定城市性质为“工业的、文化的、风景的城市”。规划以西湖为中心,由旧城向外扩展,建设了植物园、环湖公园和森林公园,将休闲疗养区设在位于西湖西南面森林公园的钱塘江沿岸。
杭州市初步规划总图(1956年)
第二轮规划(1958年-1977年)
从消费城市逐步转向工业城市
从1958年至1977年,杭州编制并多次修订了城市总体规划,形成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这一时期,杭州的传统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第二产业成为了主导产业,促使杭州从消费城市逐步转向工业城市,优先进行工业布局,1959年规划布局了半山、拱宸桥和闲林埠等10个工业区,1964年规划则提出工业区规划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轻工业安排在拱宸桥、小河和江干等地,重工业开辟在艮山门外至半山一带等地。
杭州市规划图(1959年8月)
居住区主要以旧城为基础,逐步向外发展,介于风景区与工业区之间,风景游览休养区以西湖为中心,向西南山区发展,一直延伸到钱塘江边。
由于城市逐步向北发展,1973年规划拟将今武林广场周边区域开辟为文化商业中心,布局国际电信大楼、大型百货大楼等公共建筑。黄龙洞以北或教工路以西则规划为体育用地,城市蔬菜基地设在城东四季青、笕桥等地,果园设在古荡以西、大观山、超山等地。
杭州市城市规划图(1973年)
第三轮规划(1978年-1992年)
首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规
指引杭州跳出背江面湖的旧有格局
改革开放后,杭州第三轮城市总规编制工作于1978年5月启动,1983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这是杭州第一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在杭州城市发展史上意义深远。
1983年规划明确严加保护西湖风景区连同外围保护地带,开辟钱塘江边新区,按河流、铁路等自然划分,布局旧城、滨江、艮山、上塘和武林五个生活居住区。
杭州市总体规划图(1981年)
这一规划明确不再新建,扩建大、中型工业项目,萧山城厢镇、余杭临平镇、余杭镇和富阳城关镇等七个城镇按卫星城镇进行规划发展。
20世纪80年代的杭州,城市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继续围绕西湖发展,将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沿江发展,扩大城市发展势在必行。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图(1992年)
从1985年开始,杭州开始调整修改1983年规划,1992年上报省政府,形成1992年规划,这一规划指引了杭州跳出背江面湖的旧有格局。
第四轮规划(1993年-2000年)
将城市发展的视野框架
从西湖扩大到钱塘江两岸
1993年,杭州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杭州进行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钱江南岸设立了滨江区,萧山、余杭两地撤市设区。
因此,这一轮城市总规首次将城市发展的视野框架从西湖扩大到钱塘江两岸,提出以主城区为基础,向东确立“沿江发展”轴线,向南确立“跨江发展”轴线,引导城市格局从“团块”状向多核“组团”状转变。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图(1995年)
这一轮规划的引领下,杭州迈出了沿江、跨江发展的重要一步,城市建成区钱江南岸的滨江高新开发区和城市东部的下沙经济开发区为核心,形成跨越式的增长。
第五轮规划(2001年-2020年)
“一主三副六组团”被提出
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
2001年启动的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奏响了“拥江发展”的序曲。
2007年获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规,确定了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图(2007年)
在城市布局上明确了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使整个城市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杭州城市规划结构图(2007年)
同时,规划根据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战略思维,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以及“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2011年,杭州全面评估2007年规划,认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举措得到有效落实,“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布局结构已初步形成。
为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保障民生的能力,2012年6月,第五轮城市总规启动修改程序,并于2016年1月11日获国务院批复。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规划图(2016年)
这一版规划在原有城市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划定了城市开发边界,逐步引导城市转型发展。
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
有望于近期获得批复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公开发布,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这一年,杭州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杭州将构建“一主六辅三城,三江两脉八带”的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集约型的国土空间结构,形成东西并进、南北互动的市域一体化格局。
据了解,《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有望于近期获国务院批复。
记者 黄煜轩
编辑 俞婷莉
往期推荐
75张珍贵照片,75年杭州记忆
记得 分享、点赞、在看 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