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堂山距离河北邯郸市区60公里,为太行山余脉,历史上此地地扼通往山西太原的重要通道“太行八径”之一的滏口径要隘,东西中原之路。南北朝时期,东魏建立后,高欢及其之后的北齐高氏统治者往来于邺城与晋阳(太原)两都之间,响堂山是必经之路,历史上这里是北齐文化带的中心。
响堂山石窟随着东魏迁邺而逐渐兴盛,始凿于1400多年前的东魏末期,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是北朝末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其石窟造像上承北魏下启隋唐,创造了被称为”北齐模式“的全新表现形式。
石窟主要包括北响堂山石窟(鼓山石窟)、南响堂山石窟(滏山石窟)与水浴寺石窟(小响堂)三部分。何老师的石窟系列线路继续招募,这次去到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在何老师的讲解与带领之下一一走访、打卡北齐王朝的这三座主要石窟,了解非常重要的“北齐模式”。
深度走访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通史》中盛赞道:“北响堂石窟大佛洞可以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媲美。”
通过专业视角
之所以被称为“北齐模式”,是因为响堂山石窟在石窟形制、造像风格、装饰纹样、刻经书法等方面有不同于其他石窟的创造,通过何老师的专业解读,想必这次行程能收获独一无二的看窟体验。
大佛洞位于窟群北侧,俗称“北堂”。该窟宽、深各12余米,高11.6米,为我国北朝晚期规模最大的石窟。窟门上方开明窗三个。窟内中心置塔柱,正左、右三面各凿帷幕顶大龛一个,龛内造像一佛二菩萨。坐佛高达3.5米,为响堂山最大的造像。下方佛坛雕香炉、蹲狮及十神王像。柱身顶部凿列龛16个,内置菩萨立像。柱身南面顶部凿一深2.8米的瘗穴,相传为“高欢墓”。
右壁列龛下方及前壁窟门两侧刻《华严经》部分章节。该经为北朝“地论宗”的相州南派所极力推崇的主要经典。此齐文宣帝曾亲手抄写华严经大部,为十五卷,并首设“华严斋会”作书记法会之盛,曰:《华严斋记》。第2窟规模形制与1窟基本相同。
水浴寺(小响堂)
石窟位于北响堂景区鼓山东坡,与北响堂石窟隔山相峙,因其规模比南、北响堂石窟小而得名。该石窟及摩崖造像呈东西走向,东西两座窟,摩崖造像两处,大小佛龛二十个。窟前坡下有宋经幢两座。西窟始凿于北齐武平4年,历经唐、宋均有续凿。
平面为方形,有中心柱,后凿甬道围绕通行。前面左右凿佛龛四壁除刻成千佛外,还刻有成排的供养人。窟楣处刻花卉,飞天。东窟凿于北宋初年,进深2.1米。高宽各2米。三面造像不设龛,正面造像5尊,东西两面各3尊。
邺城考古博物馆
邺城博物馆
重点看“民族融合、文化激荡——十六国时期邺城”、“隋唐文明之前奏——东魏北齐邺城”、“中国北方佛都——六世纪邺城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