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纪行之一」崔国栋:黄龙,见龙在田

文摘   2024-11-02 21:24   甘肃  

2024·1216

黄龙,见龙在田



之前去过两次成都,也只是在春熙路、锦里、武侯祠、杜甫草堂一游,主要是体会锦官城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稍远也只是去了峨眉、乐山,其因也是这两处的山川形胜、宗教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确实是赫赫有名。似乎去了成都,不去这几个地方留下个到此一游的痕迹,就就不算到成都。当然上述几个地方,至少在十几年前,确实也是成都最有竞争力的几张名片。


在成都的旅游景点当中,稍后排的应该是九寨沟、青城山、都江堰,什么黄龙、康定、稻城亚丁、熊猫基地,通通名不见经传。第三次来成都的时候,这些地方才出现在我的攻略当中。黄龙出现在旅行社的行程中,我也并没有当回事儿,只是把它当做去九寨沟时“车览”的那种。谁知我真是无知者无畏呀,我真正游过黄龙后,才为自己的落伍而汗颜。当我站在回程的山门,把黄龙留在身后的时候,黄龙的山、水、林、草、湖、瀑、峡、谷,却深深留在了心里。


黄龙,给了我一个意外之喜。


黄龙,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飞龙在天,未来可期。


《易经·乾卦》中有云:“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青龙七星在春季,从田间地平线上升起,称之为见龙在田。寓意从潜伏到展现,从内在成长到外在表现的转变过程。现在有利于有才有德的大人出头露面加以帮助提携,强调了贵人相助、德行影响以及个人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性。


黄龙是黄龙沟的简称。不论是黄龙真人撒沙成龙的传说,还是黄龙帮助大禹治水功成身退,留住在雪宝顶脚下潜心修道的记载,都极大的拷问着我的认知。古人的想象、意境、诗情、画意,还真是今人所无法比拟的。那时候没有卫星遥感,没有无人机,怎么就能够看出这条沟,这道水,竟然真的像一条传说中的黄龙?摇头摆尾,气势磅礴,盘旋于岷山之间,蛰伏于涪水之源。涪源桥是龙尾,五彩池是龙首,彩池及梯级湖泊、池沼如龙鳞泛金,滩流瀑布如龙爪舞动,黄龙之名由此而得。“大人”们弃其“沟”,只取“黄龙”,立刻使得景区之名显得高大上。天下闻名的九寨沟,一个“沟”字,不知让多少望文生义的人们因此却步。可见,世间任何一件事,有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就连老夫子也曰过:“必也正名乎”。



黄龙风景名胜区黄龙沟在岷山山脉的主峰雪宝顶山麓,是涪江的发源地,距成都近400km。我们住在加州酒店,早上收拢散客的7座车把我们拉到了西雅图停车场。有一刹那,我似乎觉得这里不是成都,而是到了美国。可见国人崇洋媚外的遗风流韵依然故我。虽然才凌晨6点,但这里已经是人来人往,就像一个繁忙的自由市场。几十辆大巴车在一条街上一溜烟摆过去,从四面八方送来的客人,步履匆匆,一手拉着行李箱,一边在寻找着自己的车辆。看来这里应该是一个游客的集中出发地。各个旅行社的人把游客引来之后,再按照不同的行程重新组团,统一在这里乘车出发。


去黄龙的车程要六七个小时。前两天暴雨,导游说去九寨沟的路被冲断了,明天才会恢复通车,就是去黄龙的路也受到了影响。到了北川,就看到国道213道从新建县城边通过。边上有一条河,水流湍急,有几个地方,显然也是刚刚才被疏通。当我们在车里看到新修的北川县城的时候,不由得想起,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据说旧县城后来完全被改建为地震博物馆。导游说,那个地方,还是不去为妙。出门在外,多看一些赏心悦目的风景,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才是真重要的。何况那里深埋着几万罹难的生命,留存了原始的灾难记忆,对一般的游客来说,旅游体验应该是不太愉快的。因为有着深刻的记忆,所以心里就多了一份恐惧,甚至担心。因为正是雨季,这里又是泥石流多发地带,所以这一路走得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只是盼着天公作美,少生事端。


事实上,天气还是很给力的。当我们来到黄龙的时候,已是下午3点多。尽管一路走了七八个小时,但我们还属于来得比较早的团队。先来的游客,排起两路纵队,长度超过了2km。慢慢向前蠕动的长龙,进入封顶的长廊以后,每过几百米,就会有显示你还需要等待几时几分的提示牌。导游在给每人发了一个可以接听景区广播,可以定位的耳机后告诉我们,8点来到景区出口集合,然后去川主寺吃饭,住宿。等待排队坐缆车的人,都盼着快点挨上自己,都认为景区的缆车速度有点慢,车上载客有些少,环节衔接不太严密。实际上,当我们来到缆车起点的时候 ,这里的一切都有条不紊,节奏分明,快速有序。真正的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游客太多。尤其是这两天,九寨沟的路被冲毁,所有本打算去那里的人,都调整行程来到黄龙。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黄龙自身的吸引力,黄龙早已成为四川的又一个5A级景区。据最新的统计,截至2024年6月23日,黄龙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次。截至2024年9月18日,黄龙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不断创新黄龙景区接待游客数量的历史记录。


坐上缆车,轿厢里一次坐8个人,可以说是大型的轿厢了。缆车速度很快,索道很陡,不到5分钟就来到终点。不想徒步登顶的人,还可以乘观光车。可惜观光车的运力有限,当我们排队购票的时候 ,被告知今天的票已售罄。后来者不论体力如何,都只能靠两条腿。看来也许是旅游旺季,显得观光车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其实原因还是等待坐索道的几个小时,消耗减了游客太多的时间和体力,心力交瘁,再去上山下山,一路七八公里,还真是很有挑战性。所以愿意坐观光车的人很多,无缘坐观光车的人自然也多。而我们,正好属于那无缘的两个人。好在我们的旅游从来都是以亲力亲为为主旨的。就这样走在平整舒适的木质栈道上,呼吸着自由新鲜的空气,看看山,赏赏花,玩玩水,拍拍照,倒也其乐无穷,也不觉得疲劳。



迈着轻快的步伐,在陶醉中一路走来,直到观光车终点,那些高大的冷杉巨柏,渐渐退到了远处,不再云遮雾罩,眼前豁然开朗。完全是裸露的河床 ,宽阔的河床,光溜溜的没有石头。河床被黄色的钙华完全覆盖,仿佛一件古物上面的包浆一般,又像是上天给它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板。这种地貌被称之为钙华地貌,是水中的碳酸钙和其他矿物质,经过亿万年的沉积形成的一种自然景观。清澈冰凉的雪山融水,在这里几乎以平面的方式,分解成无数分分合合的细流,漫卷而下。因为只有流水,少见树木花草,略微显得单调。真正令人惊叹的钙华滩,应该是回程路上经过的“金沙铺地”。由于碳酸盐在这里,失去了凝埂成池的条件,于是漫坡的水浪,以滩流的方式,在一条长约1300米的脊状斜坡地上翻飞,并在水底凝结起层层金黄色的钙华滩,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灿烂夺目,因此有了金沙铺地的美名。黄龙二字真正的起源,应该来自这一段人间奇迹给人的启示。


上游的这一段钙华滩,水从桥下经过,坐索道走栈道的人们,到此一般都会跨桥而过 ,正面去感受滩流,欣赏滩流。滩流水清且浅,汩汩滔滔,踽踽而行,并没有那种声势滔天的雷霆姿态。钙华滩,这样生平仅见的景观,让游客陶醉震撼,兴奋不已。在不停地摆拍中来到沟的对岸,也就是从西边来到东边。此时已经来到黄龙中寺的上游,再往上走就是映月彩池、黄龙洞、黄龙古寺。映月彩池随着周围景色的变换和阳光的照射角度,能够幻化出五彩。春夏清姿雅尚,静若处子;入秋红晕浮面,层林尽染;冬则雪落无声,银装素裹。月夜光影如桂花洒落,晴天日照则波光粼粼。虽然黄龙的映月彩池有其独特之处,但和争艳池、龙背鎏金池、玉翠彩池、婆萝映彩池、盆景池、迎宾彩池一样,都是陪衬。在粗略统计大小约3000多个彩池中,五彩池才是黄龙景区的头牌。


路过黄龙古寺,我们并没停留,而是继续沿着栈道往高处走。从这里绕到半山腰里,已经可以俯瞰眼前的五彩池。人要站到高处,才有更好的视觉体验。虽然自己已经开始显出疲累,但美景就在身边,大好河山,无限风光,近在咫尺,岂能熟视无睹半途而废?继续沿着栈道在半山腰里迤逦而行,五彩池越来越逼近,越来越清晰,终于完全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五彩池不是一个池子,而是一个池群。有资料显示,共有693个之多。其实这也只是个约数。因为一年四季丰水枯水变化,它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里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海拔最高的露天钙华彩池群。五彩池群,面积约21000㎡。池堤低矮,错落有致。池堤的下端都成为弧形。一汪汪池水,大小不一如梯田状排列。池水从上而下梯级漫溢,远看如一片片镜面,在阳光的照射下,白、绿、黄、浅蓝、蔚蓝,形成池水同源而各池色彩斑斓的五彩景象。也正因为如此,五彩池才成为黄龙的龙首,黄龙才有了“人间瑶池”的美誉。


五彩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及膝。小的像个彩蝶,水很浅,一指头就伸到底了。池堤如丝带一样,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不同的形状,有的像葫芦,有的像月牙,有的像盘子,有的像莲花。五彩池的水看起来是彩色的,捧起来则是清亮的。之所以呈现出各种颜色,完全是因为池底钙华沉积物的不同形状,把阳光折射成不同颜色所致。



毗邻的九寨沟有五花海,但五花海是一处湖泊。与五彩池一样,湖底也是沉积的钙华物。在阳光照射下,就如一块镶嵌在山谷间的翡翠,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更因周边各种林木倒影,呈现出五彩。有鹅黄、墨绿、深蓝、藏青、浅红,色彩迷离,雍容华贵。这种色彩的变化与季节及周边的环境关系更大。


从五彩池身侧返回,自然奇观带来的视觉盛宴刚刚消失,黄龙寺就再次进入我的眼视野。到名山大川旅游,若只有自然山水,少了山寺古刹,旅游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就像一个饿着肚子的人 ,两碗油泼辣子面下肚,自然酣畅淋漓,直呼过瘾,但毕竟只能果腹,就少了有机成分,少了那种回味和余韵,而人文景观恰好就扮演了那种锦上添花的角色。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旅游,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文化旅游。山水因文化而有了灵魂,有了诗意,有了翅膀,飞向全世界,被世人所知,长上腿脚,闻名四海,史书留香。因而五彩池予黄龙寺以自然魅力,上天垂怜,有得天独厚的吸引力可谓地利。黄龙寺予五彩池以文明气息,薪火相传,有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可谓人和。池寺相依,相得益彰。古寺彩池恰是黄龙双绝。


黄龙三寺中,黄龙古寺属道教坛场,也是黄龙三寺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大寺,也称黄龙后寺。因为它建于雪宝顶这座岷山主峰之下,又名雪山寺。建于明代,有着600余年历史。这种历史长度,在中原内地自然属于相对短暂,但在阿坝藏区,却是历史久远。相传黄龙真人助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此修炼,得道成仙,后人建寺纪念。黄龙真人塑像左侧为太上老君,吕洞宾和葛仙(葛洪)真人。右侧是慈航(观音)真人 ,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塑像。山门为假重檐歇山顶。寺庙门楣上有悬匾,上书“心传遥接”四个行书大字。意味道法传授和心灵感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故而道家说:“道可道,非常道。”底层檐下悬一木质多格匾额,正看为“黄龙古寺”。正对黄龙古寺,移步向右,从右向左看,四个字变成了“飞阁流丹”。再移步向左,自左向右看,则为“山空水碧”。一匾三题,奇绝设计,世所罕见。飞阁流丹,山空水碧,正是对黄龙后寺形制景观的高度概括,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同时,也将道门空寂宁静、动静相生的玄奥之义寄托于其中,倒也言之有理。


黄龙古寺两侧的柱对:“为民治水,功在人间长不朽,千秋美德;乐隐深山,道成仙去名留史,万代高风。”不知什么原因,“心传遥接”两侧门框,对联的排布却有违常理。左边上联为:翘首仰仙踪,池也仙,山也仙,林也仙,我今买醉黄龙里,非仙也仙。右边下联: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诗风雪中,不乐亦乐。据说此联为西湖一酒楼对联之翻版。不说是否与黄龙的天时地利、宗教人文相匹配,也不说对账韵脚,单单上下联位置倒置就有些不伦不类了。细看落款为1981年。看来撰写的人,悬挂的人 ,都有必要接受传统文化的再教育。


虽然时下也有人认为这是迂腐的条条框框,但只要是规矩法度,就约定俗成,必须遵守,尤其是这样的著名旅游景点,更应该恪守法度,以免贻笑大方。我儿子和女婿,每年贴对联,我都要再三叮嘱,不能上下联分不清,右上左下贴不对,那是要丢人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最自豪的文化自信,就是从这些条条框框中演变而来。快节奏、不思考、吃快餐、跟风跑,被裹挟而不自觉的游客,到这种需要仔细品味的地方,匆匆而过,走马观花。山水的印象很快会被遗忘,文化熏陶和沉淀的消化更是体外循环,这种旅游恰恰是为旅游而旅游。除了多了一些吹牛的资本,我到过哪里哪里之外,一无所获,此正是当前旅游者中存在的深层问题。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每个人旅游的目的大同小异,但收获了什么,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就让这种和而不同存在下去吧。


在黄龙古寺的碑刻记载中看到,往回走670米,就来到黄龙中寺。黄龙沟所在阿坝州,属于安多藏区。更早的时候,人们信奉原始苯教。中寺窗户边上的左旋“卍”,就是它与苯教的渊源明证,黄龙古寺后的雪宝顶,就是苯教七大神山之一。但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苯教渐渐式微。现在的黄龙中寺只剩观音殿,显得黄龙中寺势单力薄。因着规模小,因而游人少,香火衰落,更加陪衬出黄龙古寺的兴盛与宏伟来。
黄龙中寺有一副对联:“名山初辟化成新,入其中,慧日长光,须识皈依有地;彼岸诞登尘劫远,当此际,法雷丕震,要知及第何人?”由康熙39年(1700)进士周文英题写。对联引用佛教术语,描绘出黄龙中寺的庄严神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佛理的体悟。与黄龙古寺的对联相比,不用说毕竟是进士撰写 ,自然技高一筹。哪怕是武进士,也是有两把刷子的。


黄龙前寺,只剩一座遗址。灵宫殿、大佛殿、弥勒殿、天王殿,再往下走的阎罗殿、罗汉堂、财神庙、观音堂,都只是有记载,有遗址。深山藏古寺,寂寞的深山因着有了人类的活动 ,深山便有了思想意识,仿佛被人类的思想文化所加持。古寺自然融入到深山浓荫密林之中,若隐若现。可以想象,这些古寺如果依然存在,那黄龙景区的品味肯定将大为提升。我不由得展开了想象:沿着栈道,行行复行行,走上几百米,便有曲径通幽 ,通向一座座古寺庙观,那个幽字便生动了起来。那飞脊上的神兽,那檐牙上的风铃,一个静字也就显现了出来。围绕着黄龙寺的历史,可做的文章太多。只要像古人那样持之以恒,再加上现代的科技文明,也许明天想象就会变成现实。


离开黄龙中寺400多米,便来到接仙桥,也叫迎仙桥。黄龙被称为人间瑶池,古已有之,此地大约就是神话小说中的南天门。从此而上,玉宇琼楼,云雾缭绕。韶乐隐隐约约,飘飘渺渺,仙女们在那里翩翩起舞,轻盈曼妙。她们只有赏心悦事,没有诸般烦恼。仙人们清静无为,修身养性,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令人间何等羡慕。往下走,便是人间烟火,红尘滚滚,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七情六欲,犹如苦海。中国古人的理想很朴素,也很有智慧想象。早于佛教的三千大千世界传到东土,我们便早已在红尘之外,塑造出一个离苦得乐的天堂。


桥是连接此岸和彼岸的,是一个很具哲学意义的存在的存在。


人不能一直走在桥上,而是走在路上。


过了接仙桥,就来到争艳池。争艳池流光溢彩,缤纷耀眼。它与五彩池相比,体量更大一些。其中有树有草,堤岸植被各不相同,因此一抹金黄,一抹翠绿,一抹酒红,一抹黛蓝,争相媲美各领风骚。露天钙华带来的千姿百态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只是毕竟是在栈道之间,人造出来的观光平台空间,决定了这里不能逗留太多时间。



真正引起我思考的是一间土地庙,就在争艳池附近。


这间土地庙与黄龙古寺相比,只能说是一间房。就是这样一间房,它的存在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心理特征和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包容融合才形成了如今如石榴子般抱在一起的大家庭。但各民族因着所居环境的不同,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大致有了农耕、渔猎、游牧等民族划分。但是对土地的热爱和敬仰是他们的最大公约数。于是,在全中国各个角落,出现最多的庙是土地庙、山神庙。土地山神大概是道教神祇谱系中最低等的神了。看了《西游记》,孙悟空也好,妖魔鬼怪也好,三界神仙也好,动不动就把山神徒弟拘来一顿审问。似乎这里是不是有狼虫虎豹?是不是风调雨顺?是不是万民乐业?是不是……全是土地爷的事情。其实土地爷什么都管不了。雷有雷公,电有电母,风有风伯,雨有雨师,涝有龙王,枯有旱魃,万物有灵,万物有神。土地爷其实只要管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被别人祸害,就万事大吉了。


因为土地偷不走,背不走,而人们祈求的财富、婚姻、权利、享受,土地爷又给不了,这些福利分配权都掌握在其上的大神手里。于是人们为了买一个心安,买个伸手不打笑脸人,乐捐好施,修起了宏伟高大的建筑,塑起了普度众生的神像,铸起了厚重坚固的香炉,供起了长燃不息的香火,功德箱里塞满了布施,佛龛桌上摆满了鲜果。人们各怀心事,找到有关的庙门,双手合十,双腿一跪,盼望着高高在上的神仙多加眷顾,甚至网开一面。其实佛道理论都讲究功在平时,修心养性,积德行善。这种病急乱投医、临时保佛脚,智慧万能如道如佛,怎么能被宵小糊弄?土地庙给予人类是自然的、永恒的、内敛的、实在的、朴素的,所以被忽略,也就是某种历史的必然。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其实是完全同构的。谁又见过种地的农民享受过超级的待遇?享受过所谓的特权?尽管他们也被称为土地的主人。而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却被称为人民的勤务员,是不是有点黑色幽默?


整个黄龙景区,除了索道和景区电瓶车道路之外,凡人人所能及的地方都有栈道相连。黄龙东西两条栈道形成了闭合回路,当然中间有所分叉,也完全是因景而设,目的是把所有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地势时陡时缓,时宽时窄,栈道也就曲折蜿蜒,伴水而行,有时就像浮桥就在水上经过。水流或分流为无数支流,在树木林窠之间迂回环绕;或汇聚成小溪,入注大的池子形成一定规模的湖面,在湖边下沿溢出来。



洗身洞所处的钙华瀑布正是这样一处景观。


在这里,金色滩流一泻而下,形成一道高10米、宽40米的金色钙华岩石瀑布。石头瀑布上飞流急湍,又形成一道水流瀑布。水花溅射如水银泻地,金色的钙华底色与银花飞瀑重叠在一起,美轮美奂,颇有气势


这道石头与水流的瀑布下方,有一个一米见方的石洞,这便是洗身洞了。洞口水雾弥漫,若隐若现。洞内幽深难测,布满各色的钟乳石。据说这里是修行之人沐浴净身的地方,入洞后方可修行修道,因此得名为洗身洞。黄龙地区先民信奉苯教文化,相信万物有灵。相传苯教远古高僧达拉门巴曾在洗身洞面壁参禅,终成大道,因此,这里成为了苯教信徒心中的一大胜迹。在中原道家文化里,这里又是黄龙真人羽化成仙之地。于是黄龙才成为道教、苯教、藏传佛教的圣地,自明代以来,各地僧道俗,都要来这里沐浴净身,以感受天地灵气。


洗身洞就是个水帘洞,这种神奇造化加上神话传说,一时便赋予了它各种匪夷所思的功效。据说不孕妇女入洞可得贵子,久病不愈的人入洞可以恢复健康等等,不知有没有科学道理。反正这里年平均气温才十几度,不要冻出病来才是正理。经过科学考证,洗身洞是古冰川的一个出水口,后来钙华瀑布的形成,才在漫长的岁月中将这个出水口转变成神秘的洞窟。虽然并不能让人真的得道成仙,治疗不孕不育,但是奇妙瑰丽的洗身洞,上天让它在这里出现,给芸芸众生一个畅想仙境生活,一个寄托朴素希望的念想,也是上天对黄龙人民的特别恩赐。


下山的路要轻松一些,一路上,栈道和水流相伴而行 ,到了迎宾池才依依不舍的分手。天色已晚,游客出口已点亮了所有的景观灯,黄色的草书“黄龙”二字,在黄色光的背景下越加显得熠熠生辉。游山玩水,疲乏的是双腿,愉悦的是身心。多么美好又令人惊喜的人间仙瑶池,就这样被我们深深刻在了脑海里,留在了心底里。


黄龙黄龙,见龙在田。我们有理由相信,黄龙一定能够赶上旅游开发的热潮,依靠自身优势,挖掘文化潜能,突出奇绝秀幽,提升公共服务,就必然在不久的将来飞龙在天。


2024年9月17日初稿
2024年9月26日完稿


  作者简介  


崔国栋,古浪县人。甘肃省武威二中数学正高级教师。曾获得甘肃省青年教学能手,省级骨干教师,武威市优秀园丁等荣誉称号。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武威市作协会员,古浪县作协会员。先后有100多万文字发表于《飞天》《甘肃日报》《武威日报》《西部人文学》等纸媒和多家微信文学平台。2021年12月出版散文集《窗前,那盏明灯》,该散文集于2023年5月获得武威市第三届“王宗庆文学奖”。教书育人是事业,吟诗作文是癖好。数学使我衣食无忧,文史使我精神愉悦。













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

或扫码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投稿提示




投稿前请点击蓝字认真阅读投稿须知——天马竞辉原创文社投稿须知(←点击此标题链接即可阅读)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原创首发,体裁不限。作品不少于300字节,诗词可数首同发,请认真校对,定稿后再投,一经刊出无法修改,文责自负刊发作品无稿酬,也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若有赞赏按编制修稿情况一定比例发放(详见投稿须知);一经刊出不可随意要求删除。文社自收到来稿7天内审稿,文社对投稿作品有修改、编辑、宣传等权利,同时尊重作者署名权,若不能刊用作品,文社会在7天内通过邮件或微信告知作者阅读量过低会延迟刊发为推广文社优秀作品,文社将授权更多的平台转载或同步所刊发作品,并支持报刊杂志选用。谢绝微信投稿!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
注重原创作品,推出文学新人,力求继承创新,打造纯净平台。 敬请关注tmjhycws,投稿邮箱285095385@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