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越抓越多,并非是反腐力度不够,而是产生贪官的土壤依然存在!

文摘   2025-02-01 09:25   山西  

在反腐倡廉的持续推进中,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摆在眼前:为何新闻里“老虎”落马的消息频频传出,案件数量却不见减少?作为一名有着12年工作经历的基层公务员,在日常的观察与感悟中,似乎逐渐明晰了背后复杂而深刻的原因。

权力膨胀:欲望失控的“滑梯”

曾经,单位里有一位备受赞誉的“清官”处长。他坚持自己开车上班,拒绝公车接送;加班从不报销餐费,秉持朴素作风;婚丧嫁娶不收一分礼金,坚守廉洁底线。然而,随着职位的逐步攀升,他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令人惋惜的转变。起初,面对老同学送来的“心意”,他以“不好拒绝”为由开了绿灯;而后,将项目费用视为个人可支配的资源,理由变得愈发牵强;到最后,行事愈发大胆,对一些违规行为满不在乎,觉得“这点小事,没人会在意”。

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当缺乏有力的约束,就容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权力越大,自控能力便越容易被削弱;地位越高,对后果的顾虑就越少;身处高位时间越久,胆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大。权力的膨胀,让一些人在欲望的泥沼中越陷越深,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最终走向胆大妄为。

圈子效应:腐败的“传染性”毒瘤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能目睹一个清廉的部门逐渐变质的过程。第一年,几个领导可能开始在一些事情上“通融”,为违规行为打开了一扇小窗;第二年,中层干部受到影响,也学会了“变通”,使不良风气进一步蔓延;到了第三年,整个部门便在利益的裹挟下,沦为了“利益共同体”。

这种“传染效应”在贪腐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上级的贪腐行为,容易让下级产生“效仿”心理,觉得既然领导都如此,自己也可以尝试;同事的违规之举,会让其他人产生不平衡感,进而跟风;看到别人贪腐未被发现或未受到严厉惩处,自己便更加有恃无恐。如此一来,腐败之风如同病毒一般,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中迅速扩散。

制度漏洞:贪腐的“温床”

在基层,监管工作存在诸多漏洞。检查往往提前通知,让被检查者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导致检查流于形式;材料事后补,无法真实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问题内部消化,使得违规行为难以被曝光和严肃处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贪腐者的手法也越来越高明。从最初的明目张胆收受财物,转变为暗度陈仓,采用更为隐蔽的方式进行利益输送;从直接收受,发展为通过多层转移来掩盖犯罪事实;从个人贪腐,演变成集体腐败,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制度的滞后与不完善,让贪腐者有机可乘,从“不敢”逐渐变得“能贪”。

心理演变:认知扭曲的“深渊”

在与同事们的相处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心理上的变化轨迹。最初,大家都深知贪腐是违法犯罪行为,内心充满敬畏;然而,随着周围环境的影响,“别人都这样”的想法逐渐占据上风,开始动摇自己的原则;到最后,甚至产生“不贪才是傻子”的扭曲认知。

这种心理预期的改变,也是导致贪官越抓越多的重要原因。小贪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转而追求大贪;明贪风险太大,便寻求更为隐蔽的暗贪方式;单干存在诸多不便,于是拉帮结派,形成集体腐败。

基层建议:从源头治理贪腐

1. 切断“利益链”:打破部门利益固化的局面,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斩断利益输送的渠道,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减少腐败滋生的机会。
2. 扎紧“制度笼”:加强对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管,实施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的边界和职责。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腐败问题,让制度真正成为约束权力的有力武器。
3. 净化“圈子气”:改变用人导向,摒弃任人唯亲的不良风气,打破裙带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拔任用廉洁奉公、能力突出的干部,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

贪官越抓越多,并非是反腐力度不够,而是产生贪官的土壤依然存在。只有深刻剖析这些根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才能真正治理好这一顽疾,让廉洁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提供坚实的保障。

产品与质量
“质量与安全”观察、发现、曝光这是个职业!家事、急事、难事、烦心事,事事关心。(发视频资料最好)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