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娃带你游天工城(二)
寻双林夏布的“前世今生”
在《天工开物》乃服章节中夏服篇章中,记载着“凡苎麻无土不生”的中国草,也记载着苎麻由草变成精美艺术品的繁杂工序。在分宜双林,就有这么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为此,分宜二小的天工娃带领我们走进双林,走近夏布,了解夏布的“前世今生”,感受夏布工艺之精。
寻苎麻之源,知夏布之根
天工娃们来到了双林镇夏布文化村——池头村,实地找寻中国草的根源。经过两年的改造,池头村模样大改。队员们被设置在游客中心的九个艺术装置所吸引。这一团像云朵的“棉花”怎么会是路边绿油油的苎麻做成的呢?
带着疑问,队员们跟随讲解员姐姐,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国草的秘密。
在双林·夏布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队员们了解到,双林被称为夏布之乡,历史悠久。不仅有着宋应星先生在江西走访夏布织造技艺录入《天工开物》的记录,还在《双林镇志》中“双林所织夏布,还为官税所征,采有定时,或三年一次”的记载。鼎盛时,还可追源至清朝乾隆带走的一匹夏布,现仍存于国家博物馆,双林夏布至今都有“轻如蝉翼、薄如宣纸”的美誉。
队员们了解到夏布文化的历史,不禁感叹到,中国草竟然就在我们的身边。那草究竟是怎样变成布的呢?
探夏布之艺,看非遗之精
为了进一步解开夏布的秘密,队员们跟随讲解员姐姐来到了天工开物·夏布传统工艺活态展示馆继续参观。
在夏布传统工艺活态展示馆中,讲解员姐姐详详细细的介绍了剥麻、打麻、晒麻、绩纱、经纱、刷浆、织布等十道繁琐的工艺,每项技艺都是劳动人民千年来累积的经验。
内容繁多,队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聚在夏学堂中,纷纷向文化村负责人提出疑问。提问结束,队员们更深刻的了解到夏布的制作过程,但没有实践,终觉浅。随后队员提议,想动手试试制作夏布。
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天工娃们,走进双林镇麻田村,走近麻的世界。
天工娃学天工艺,夏布情怀有传承
一匹夏布传千年,都说在双林,“俗无不缉麻之家”。人们利用农闲、寒冬、雨天、夜间等一切空余时间,从事手工绩麻生产。
一番找寻,我们来到麻田村垇背小组的一户村民家中,一幅男刷浆、女织布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白丝成缕,经纬交错。不正是《天工开物》记载那样么!
队员们好奇的看着爷爷手中的刷把,又摸了摸奶奶指尖来回穿梭的梭子,模仿着爷爷奶奶的动作,恨不得上手试试,夏布文化传承的萌芽在队员们心中破土而出。
看了夏布的制作,队员们对夏布现今的用途产生了兴趣,纷纷提问:“爷爷奶奶这么辛苦织成的夏布,最后会变成什么呢?”“这么白的夏布,还能加工成什么样?使用在哪呢?”
辅导员告诉队员们,夏布现在广泛应用于制作高档服装、床上用品、墙布、门帘、工艺品等。分宜的夏布制品还销往了欧洲、日韩、马来西亚等地。而在夏布刺绣人文艺术馆中,展出的夏绣作品,都是徐老师和绣娘们精心绣制的,将夏布锦上添花制作作成工艺品,不仅提升了夏布的市场价值,也为双林的妇女们带来了经济收益。
看完夏布的“前世今生”,走在回程的路上,队员们纷纷说着感想,队员孙寅景说道:“我奶奶就是双林人,我每次回老家都会帮爷爷煮米浆,帮奶奶绩纱,我很喜欢做夏布,我觉得我就是夏布的传承人。”
走进双林,天工娃们找到了中国草的根源,探寻到了夏布传统工艺,滋生了对夏布文化的情怀,在队员们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要秉承天工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求实创新,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天工娃带你游天工城”,天工城里还有什么?期待下一次的旅程吧!
分宜县第二中心小
图文:詹旻
编辑:吴翠
一审一校:刘玉琴
二审二校:袁妍
三审三校:钟小川
让您的孩子在二小健康成长
阅读|文学|教育
如果对我有兴趣的话,就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