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展示
【摘要】: 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从市域到省域逐步推进。本文从省域层面梳理各省(区、市)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做法,总结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的推进模式,分析在美丽中国目标愿景下推进省域“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分阶段提出推进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分级分类分区提出推进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发展策略,为今后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无废城市”;美丽中国 ;省域 ;协同治理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内在要求[1]。自201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从局部试点向全国逐步推开,从市域层面向省域、区域层面推进[2]。据统计,目前已有约20个省(市)正在推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深入推进,部分走在前列的省(市)在法规标准制定、政策制度创新、部门协作、跨市域协同联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金支持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实践经验。从省级层面统筹推进省域“无废城市”建设,能够解决市域层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解决不了的困难和堵点,为高质量建设“无废城市”提供坚实保障。
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地方实践经验做法
强化法治支撑,不断夯实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
部分省(市)注重制度建设,夯实法治基础,不断健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固体废物治理制度化和规范化。例如,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写入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上海市颁布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出台建筑垃圾处理、生活垃圾管理、畜禽粪便处理等方面的相关市级法规和技术标准;广东省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建筑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广东省建筑垃圾管理条例》以及建筑垃圾处理相关地方标准;江苏省首创“1+N”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技术规范 通则》以及含铜蚀刻废液、废线路板、重金属污泥、农药包装废弃物、废活性炭等综合利用地方标准;重庆市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利用相关地方标准[3-7]。
突出协同治理,形成跨市域和多部门协作联动的工作格局
部分省(市)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加强跨市域、跨部门、多要素协同治理。例如,江苏省在镇江、扬州等都市圈建立了城市间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资源共享、应急协作、执法协同机制,在苏州、无锡、常州三地联动建设环太湖地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区,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涵盖污泥处置、餐厨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循环产业园;重庆市建立川渝两地危险废物管理信息互通、处置需求对接、转移快审快复、突发事件应急转移、监管协调会议机制等联动机制,首创危险废物跨省域转移“白名单”制度;广东省探索实施“无废湾区”固体废物协同处置、设施共建共享、跨区域非法转移联防联控等机制[8-10]。此外,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等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部门会商、信息调度、督导检查、考核评估等制度。
加强考核评估,创新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奖惩激励机制
浙江省、福建省等省份在省级层面建立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出台“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实施细则等,对于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城市和地区给予奖励。例如,浙江省在全国首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评估和星级评定,发布全国首个“无废指数”,定量综合评价城市各类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绩效,省级财政予以适当奖补[3];福建省量化评估各地“无废城市”建设成效,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在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吉林省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纳入省政府生态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包保机制[11]。
开展数字治废,提升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信息化监管能力
部分省(市)积极开展数字化改革,将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到固体废物监管领域。例如,浙江省迭代“无废城市在线”应用平台,开发上线省、市、县三级联动,部门多跨协同,企业社会融入的“浙里无废”多跨场景应用,基本实现五大类固体废物全覆盖、全闭环信息化监管[3];福建省对城市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回收与综合处理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构建城市“互联网+废弃物”智能管理系统[12];广东省建设全国首个省级建筑垃圾跨区域处置协作监管平台,率先实现建筑垃圾跨区域处置的智能化监管[10];重庆市开发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监管[13]。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促进固体废物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部分省(市)加大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创新应用绿色金融工具,鼓励绿色金融支持“无废城市”建设。例如,江苏省并行实施“环保贷”和“环保担”政策,省财政设立环保产业融资担保代偿补偿资金,为“无废城市”建设项目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将“无废城市”建设项目纳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设立农业废弃物回收处理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奖补政策[14];广东省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和绿色金融力度,支持珠三角“无废试验区”、粤港澳“无废湾区”建设,2021年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4.45亿元,支持开展大湾区固体废弃物一体化协同处置、全省固体废弃物处置全过程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提升等[15];重庆市针对废弃农膜回收建立市级财政资金补助机制[13]。
省域“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无废城市”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衔接不够
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征程,“无废城市”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废”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特征。各省(区、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美丽省域建设相关配套文件,其反映美丽中国建设成效的目标体系主要从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考虑。除浙江等个别省份外,大部分省(区、市)尚未研究制定反映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且尚未纳入美丽省域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各省(区、市)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与美丽省域建设在管理协同、目标协同、政策协同等方面衔接力度不够。
面向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化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省(区、市)“无废城市”建设进展不同、阶段不同,部分省(区、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大省和工业制造大省)仍存在工业绿色制造水平不高、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大、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不高、低值固体废物大量贮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产业规模化效应不足等短板,亟须以“无废城市”建设为抓手,全省域、全领域、全方位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促进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通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发挥资源价值优势,培育绿色经济增长点,助力各省(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面向“双碳”重大战略目标,“无废城市”建设与碳减排协同推进融合不足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协同推动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和碳减排双重效应。目前,各省(区、市)固体废物减污的目标较为明确,部分产生固体废物的重点行业领域确定了阶段性碳达峰要求,但尚未从技术层面深入研究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潜在减碳贡献。“无废城市”建设带来的降碳效益不明确,不同类别固体废物利用处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专栏置技术路径的降碳效果缺乏科学可行的统一核算方法和评价体系。各省(区、市)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 ” 建设过程中 ,在顶层规划设计、政策制度建设、管理机制联动等方面与碳减排工作衔接不紧密,未来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系统谋划省域“无废城市”建设行动路线图 , 让“ 无废城市 ” 建设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面向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无废城市”建设体系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开展省域“无废城市”建设有助于完善全域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是推进省域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仍有部分省(区、市)在省级层面存在顶层规划缺失、配套法规标准不完善、跨部门跨市域协同联动不足、“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考核评价机制缺失、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水平不高、资金政策保障不足等短板,亟须省级层面统筹指导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通过顶层规划、法规标准、政策机制、技术、市场等手段建立健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保障体系,促进全省(区、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提升。
省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模式和发展策略
省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模式
(1)“制度保障+多部门协作+政策指导”的高位推进模式
省级层面需形成高位推进模式,夯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法治基础,加强省级部门职责分工和协作联动,在各类废物监督管理、财政补助、激励措施、设施建设、用地保障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进一步提高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性、权威性和规范性。
(2)“市域协同+要素协同+类别协同”的协同推进模式
各省(区、市)需结合实际,探索实施跨市域、多要素、多类别的协同治理模式,统筹规划省域内相邻城市间固体废物协同治理;在重点区域(流域)和重点行业协同推进固体废物与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大气等其他要素领域的污染防治,如废气与废渣、废水与污泥、固废填埋场与地下水协同治理等;按类别构建固体废物上下游产业链,按空间整合各类固体废物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治理,按一体化入园管理思路统筹推进各类固体废物治理。
(3)“全覆盖+全过程+实时化”的数字治废模式
各省(区、市)应聚焦数字治废,将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技术应用至固体废物监管领域,建立覆盖全省域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等全类别的省级固体废物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全过程实时监控,构建省级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全类别、全链条、全闭环智慧化监管体系。
(4)“财政资金+金融支持+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各省(区、市)应建立“无废城市”建设省级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完善省级财政资助、补贴、担保等配套政策;省级层面研究出台绿色金融相关支持政策,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加大对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用特许经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等模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无废城市”建设。
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发展策略
(1)纵深推进,科学谋划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战略目标
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结合我国省域“无废城市”建设进展,分阶段提出我国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十五五”时期,持续攻坚并不断拓宽广度阶段。省域“无废城市”建设覆盖面更加广泛,到2030年,全国80%左右的省(区、市)全域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实现省域全覆盖。各省(区、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各类固体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十六五”时期,全面铺开并持续深化提升阶段。到2035年,所有省(区、市)全面开展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东部地区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中部地区基本实现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各省(区、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成,与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要求相适应。
21世纪中叶,形成“无废社会”格局。到2050年,所有省(区、市)全面实现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目标,“无废社会”格局形成,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成,我国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实现现代化,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相适应。
(2)系统布局,加强顶层设计,引领指导全国省域“无废城市”建设
面向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国家层面需加强省域“无废城市”建设顶层规划设计,科学谋划我国省域“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推进路径,将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五”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以及纳入“十五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研究出台关于各省(区、市)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或行动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针对不同省(区、市)固体废物治理的差别化倾斜政策,如针对农作物生产大省、畜牧业大省(区)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给予资金倾斜支持,针对西部地区补齐固体废物处置设施能力短板给予倾斜政策和资金支持。
(3)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推进不同类型省(区、市)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以绿色制造、产业协同、规模化利用为着力点,高标准推进无废工业大省(区)建设。在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新疆等资源型工业省(区),以及江苏、山东、湖南、河北等工业制造大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加快探索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路径,制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因地制宜延长工业固体废物利用产业链,各省(区)须探索实践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与上游煤电、钢铁、有色、化工等产业协同发展,与下游建筑、建材、市政、交通、环境治理等产品应用领域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打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工业固体废物多产业协同治理试点示范。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工业强省打造一批创新性强、效益明显、可复制推广的“无废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实践案例。工业固体废物集聚省(区)通过政策、标准、技术、资金等多种手段,推动尾矿、冶炼渣、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在提取有价组分、生产建材、筑路、生态修复、土壤治理等领域的规模化利用,建设一批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以种养循环、综合利用、技术帮扶为着力点,高质量推进无废农业大省(区)建设。在黑龙江、内蒙古、河南、青海、新疆等农业大省(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融入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等国家战略,构建绿色种养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与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探索开展农业有机废物全量利用技术试点示范。粮油主产区省(区)需大力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腐熟还田、秸秆有机肥、秸秆养畜等综合利用技术,探索开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试点示范,推动秸秆就地就近高值化综合利用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有机结合。在内蒙古、新疆等畜禽养殖大区,探索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种草—饲草科学化加工利用—绿色养殖—畜产品加工—有机肥加工—有机种植—市场化销售”一体化发展模式。加强对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业大省(区)“无废城市”建设的技术帮扶,帮助打造全域“无废农业”新格局。
以管理联动、政策协同、设施共享为着力点,高水平打造重大战略区域“无废”共建样板。处于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重点战略区域的省(区、市)应加强区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相关规划、标准、执法、监测等的协同。建立区域性固体废物协同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区域性可再生资源在线交易、协同应急处置设施信息管理、“无废城市”建设交流与信息共享等。重点战略区域探索实施省际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共建共享、跨省域利用双向通报及属地监管、区域重大案件省际联合督办、危险废物跨省域转移“白名单”、固废危废跨省域转移生态补偿、跨省域非法转移联防联丽跨省域非法转移联防联控等制度和机制,推动重大战略区域固体废物协同共治。
(4)统筹发力,多措并举,健全省域层面法治、政策、市场、技术等保障体系
各省(区、市)在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在省级层面统筹打好法治、政策、市场、技术等“组合拳”,夯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保障基础。
夯实法治基础。省级层面应制定出台“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地方性法规、专项规划和地方标准体系,加强省(区、市)内各类固体废物处置设施规划布局和用地保障,制定符合本省(区、市)实际需求的重点类别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等地方标准规范。
健全政策机制。建立健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商、信息调度、督导检查、帮扶指导、考核奖惩、宣贯推介等制度。将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相关任务嵌入各省级部门重要政策文件,形成资金、政策、土地等各要素共同保障合力。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加强与美丽中国建设阶段性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的衔接,研究将反映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综合性指标纳入美丽省域建设目标考核体系。
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各省(区、市)应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手段,研究出台有利于推动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政策,引导更多金融机构、社会资本进入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领域。完善污染者付费机制、绿色信贷政策、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促使企业积极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奖励机制,对建成“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酒店”等的单位和有突出表现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进行表彰、奖励。
加强科技支撑。各省(区、市)应结合其产业结构和主要产废类型特点,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支持开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综合利用、减污降碳方面的技术研发。选择典型城市、工业园区、重点工业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性强、效益明显、可复制推广的固体废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试点工程。开展固体废物碳排放核算方法学、评价认证体系建设等基础研究,推动固体废物碳减排与碳配额、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普惠等机制有效衔接。
作者
陈瑾: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无废社会创新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程亮: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无废社会创新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陶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无废社会创新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筝: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无废社会创新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程亮系本文通讯作者
本文刊载于《环境保护》2024年第17-18期
参 考 文 献
[1]郭芳.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扎实推进“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J].环境保护,2023,51(24):13-17.
[2]刘晓龙,崔磊磊,杜祥琬. 纵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方向[J].环境保护,2023,51(24):18-20.
[3]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浙江省全域“ 无废城市 ” 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EB/OL]. (2023-04-14). http://sthjt.zj.gov.cn/art/2023/4/14/art_1229588133_58938469.html.
[4]上海市人民政府.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出炉[EB/OL]. (2024-03-29). https://www.shanghai.gov.cn/nw4411/20240329/eddb951cbfc14552a664e810025d7a5f.html.
[5]中国循环经济协会.让建筑垃圾“减量”“增值”[EB/OL]. (2023-03-16). https://www.chinacace.org/news/view?id=14559.
[6]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江苏:首创“1+N”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标准体系 [EB/OL]. (2023-03-13). http://sthjt.jiangsu.gov.cn/art/2023/3/13/art_84025_10816034.html.
[7]重庆市生态环境局.政府统领、企业施治 、市场驱动:重庆城镇污水污泥无害化处置模式[EB/OL]. (2021-09-01). https://sthjj.cq.gov.cn/ztzl_249/rdzl/wfcs/gzdt/202109/
t20210901_9647774.html.
[8]王燕枫.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特色路径 助推江苏高质量发展[J].环境保护,2022,50(23):25-28.
[9]重庆市生态环境局.重庆危险废物跨省“白名单”制度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EB/OL].(2023-01-05). https://sthjj.cq.gov.cn/ztzl_249/rdzl/wfcs/gzdt/202301/t20230105_11455985_wap.html.
[10]广东全力推进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N].广州日报,2023-06-05(2).
[11] 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实行全域 “ 无废城市 ”建设包保机制[EB/OL] . (2023-06-02) . http://sthjt.jl.gov.cn/ywdt/ssdt/stdt/202306/t20230602_2375366.html.
[12] 福建省人民政府.推进福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EB/OL]. (2022-09-27). http://www.fujian.gov.cn/zwgk/ztzl/gjcjgxgg/px/202209/
t20220927_6007156.htm.
[13]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一网多用,整合资源,重庆创新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模式[EB/OL].(2021-09-01). https://sthjj.cq.gov.cn/ztzl_249/rdzl/wfcs/gzdt/202109/t20210901_9647956.html.
[14]江苏省财政厅.“环保担”政策新闻通气会在南京召开[EB/OL]. (2022-06-27). http://czt.jiangsu.gov.cn/art/2022/6/27/art_7938_10515228.html.
[15] 广东省财政厅.累计安排超14亿元!广东多措并举支持固体废弃物处置[EB/OL]. (2024-08-19). http://czt.gd.gov.cn/mtgz/content/post_4479598.html
*基金项目 :中国工程院委托的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课题“省域‘无废城市’建设策略和路径研究”(2023-HZ-02-02)
近期要闻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加快推动典型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 进一步促进“无废城市”高标准建设
聚焦“无废城市”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凯:煤基固体废物“分级分质”利用技术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聚焦“无废城市”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启飞:“无废城市”建设中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路径研究
聚焦“无废城市”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推动煤基固体废物与生态环境协同治理 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聚焦“无废城市”丨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孙鹏轩:以高水平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推动辽宁省高质量发展
聚焦“无废城市”丨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苏雅拉图:以“五个统筹”聚合力 促成效 探索资源型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新路径
聚焦“无废城市”丨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张勤勋:积极探索磷石膏综合利用途径 着力提升昆明市“无废城市”建设水平
聚焦“无废城市”丨铜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汪发进: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速成果转化铜陵市推进铜尾矿规模化利用的探索与实践
聚焦“无废城市”丨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两擎双驱” 淄博市蹚出赤泥综合利用新路径
聚焦“无废城市”丨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创新建筑废弃物全生命周期综合治理体系 以“无废”新引擎激发新质生产力
▼ 点击留言、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