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旅行   2024-10-24 21:02   广东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世间有两暖,一暖雪夜围火炉,二暖雨夜茶一壶。与三五好友,围茶夜话,闲有可栖,心有所憩。

那钟灵毓秀的山川滋味和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都在水汽氤氲的茶香中浮动。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围炉煮茶在晚上最好,白天紧绷的神经随着夜幕降临而放松,灯影幢幢,心扉渐开,走近彼此,需要更多这种松弛又感性的时刻。

黄山泊心云舍·明经园每晚都会在大堂茶台为家人煮茶,闲来无事和旅途中相遇的有缘人,一同消磨长夜,又或爱好品茗者都可以来这里,和管家一起品鉴香茗,闲话家常。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与家人围炉,奉上的茶不可不讲究,黄山特产许多名茶,什么黄山毛峰、太平猴魁、休宁松萝都是资深茶友偏爱的收藏。

泊心夜茶虽不似前者般家喻户晓,却颇有一番来历。它既是茶圈“新贵”,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唤醒”,又“年少成名”,连李白都为它写诗。

黄山石墨茶,以产地得名,为黟县石墨岭独有。相传诗仙李白游历徽州“宁池古道”,在石墨岭上饮茶后留下传世佳句: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
蔼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作为黟县历史文献中唯一记载的地方传统名茶,石墨茶的创制历史可上溯唐代,历时千年,比我们现在熟知的黄山地区名茶要悠久得多。

陆羽在《茶经》中对它做过品评,王敷的《茶酒论》有“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记载。总而言之,在古代,最会品茶的那一波茶友都不忘对石墨茶啧啧称赞。

然而,研制技法的复杂与精妙赋予了石墨茶历久弥新的滋味,也让它在乱世中难免多舛的命运。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清末民初,战争频发,茶产业逐渐衰落,加上石墨茶手工制作技艺十分复杂,便到了几近失传的地步。

直到1986年黄山市才决定重新挖掘、研制这一当地历史名茶,两年后石墨茶才得以恢复其本来面目。

如今,黄山黟县的石墨茶已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实现了黟县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零”的突破,制作技艺也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还能和李白同饮一杯茶,实在是无数机缘和苦心汇聚而成的幸事。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石墨茶与传统条索状茶叶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外形,它属于颗粒状绿茶,具有紧结圆实、香高味浓、耐储藏、易包装、运输成本低等多方面的优点。

石墨茶生产的鲜叶需要在每年清明至谷雨之间采摘,形状以“一芽二叶”为主。

经过手工摊放、杀青、揉捻、初烘、炒头坯、摊凉、筛分、炒二坯、烘干、足烘等十道工序才得以形成“圆紧墨翠、栗香甘醇”的独特品质。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在传承石墨茶(绿茶)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当地人又积极探索市场需求,创新研发出石墨茶(红茶)这一新产品。

工艺创新后的石墨红茶色泽乌润、重如石、色如墨,具有“五泡味正醇、八泡有余香”的品质特征。

石墨茶拓展了炒青绿茶的形状与内涵,丰富了中国茶文化的品种,对茶文化的发展贡献了高度的现实意义。


点击图片,品非遗名茶

茶中自有山川气,静品方知岁月深。

在日渐夜深露浓的徽州秋冬,于温馨雅致的明经园内闲坐,浓郁的茶香如时间般隽永,唇齿间独享一味千年,是何等奢侈又浪漫的时光。


本文所有照片来自摄图网/现场实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泊心云舍
一间淡泊的宿,一个心灵的家。 泊心云舍,心灵的故里; 幽居于此,静候故人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