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书背景与作者介绍
成书时间:约成书于1780年前后,是方薰晚年的著作。
作者介绍:方薰(1736~1799),字兰士,一字懒儒,号兰坻、兰如、兰生、长青、樗庵,别署语儿乡农,浙江石门(今属桐乡)布衣。他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钱塘奚冈齐名,世称浙西两高士,称“方奚”。阮元评其画说:“深得宋元人秘法。”陈希濂则说:“兰士作画,繁不重,简不略,厚在神,秀在骨,高旷之气,突过时辈。”
二、书籍内容与结构
内容概述:《山静居画论》全书共两卷,采用随感式杂录的形式编撰,没有明确的体例。书中以随笔形式论画二百四十四则,上自晋唐,下至清初各家各派的风格、技法、渊源,均有涉及。山水、花鸟、人物等各类题材的绘画技法理论均有详细论述。
结构特点:该书随感而发,不拘一格,但内容深刻,见解独到。书中既有对前人画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有方薰个人的绘画实践和体悟。
三、主要观点与理论
法、理、趣相结合:方薰提出“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趣亦非也。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这一观点强调了绘画中法、理、趣三者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气韵生动为第一义:方薰推崇绘画的气韵生动,认为“气韵生动为第一义”,并发表了自己的创见:即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韵白生动。他强调领悟“生动”二字,认为生动则气韵自在。
形神兼备:方薰对形、神、法、工、妙间的关系有深刻的理解,他认为“神乃工之极致,妙为法之机趣,然不神而至妙,未之有也。”这一观点强调了绘画中形与神的统一。
反对俗、腐、板、甜:方薰在书中表现出对媚世、从俗的鄙薄,他反对俗、腐、板、甜(尤其是甜)的画风,提倡高洁、自然的画风。
南北宗论的新见:方薰对晚明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山水画南北宗论有新见,他认为“顿者根于性,渐者成于行也”,这一观点较之董其昌以来各家的解释能直探底蕴。
绘画创作动因和意境:方薰对绘画的创作动因和意境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艺事必藉兴会,绘画感人必大有妙理。他强调画中的意境,认为画家应通过立意、气格、以意运法等手段来创造画境。
四、价值与影响
理论价值:《山静居画论》是清代篇幅较长、包罗较全、不带门户之见的重要绘画论著。它对绘画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创作启示。
实践价值:书中对方薰个人的绘画实践和体悟进行了详细记录和总结,这些经验和技巧对后世画家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历史影响:《山静居画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影响了后世画家的创作和理论发展,为中国绘画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狄安娜,
一个不太正经的讲着正经知识的美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