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筑发展】寻渡实践团探访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

文摘   2024-09-20 22:35   上海  



交大人  步履不停


2024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寻渡”实践团对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码头展开了一次深度调研。这次调研覆盖了太仓、南通、江阴、扬州和马鞍山五地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渡口码头,旨在探讨这些渡口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保护现状及其文化价值。通过实地考察和深入访谈,团队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研究基础与科学依据。


图1 实践团于马鞍山合影 潘贝妮摄


遗忘的文化脉络——历史渡口


渡口码头曾是长江沿岸水上交通的核心节点,承载了长江两岸城镇之间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生活。然而随着高铁、沿岸公路、跨江大桥等交通网络的发展,相当一部分渡口码头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许多航运大楼、候车室、仓库、渡船等集体记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开发建设面临消失。在经济发展较快的长江下游地区,问题尤为突出。如何抢救这些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社会情感价值的渡口码头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寻渡”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借助数据技术等方法,摸清渡口家底,挖掘潜在价值,梳理现状问题,唤起学界、社会与官方对渡口文化资源的关注,探寻抢救性保护策略,丰富拓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内容、资源与精神。


图2 无人机拍摄下的扬州港口 秦云鹏摄


从历史到现实的多维透视


上海交通大学“寻渡——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现状考察与调研”实践团,通过无人机航拍、GIS技术以及多源历史图像对比等创新手段,深入采集渡口的历史面貌与文化记忆。


来自设计学院、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机械学院、电院等10人组成的调研团队,自8月21日到25日,在长江下游10个代表性渡口中,采集了167项历史记忆要素,其中物象类记忆要素71处,场所类记忆要素38处,事件类记忆要素58处。以南通港为例,其保留了诸如旧售票厅、港务大楼等12项物象记忆要素,展现了丰富的历史遗存。而江阴铁路轮渡则面临着较大的记忆要素破碎问题,许多历史建筑和设施已经难以寻觅。


调研团发现这些渡口虽然均处于长三角文化圈,但是渡口文化景观与其特征却不尽相同:如太仓市浏河镇立足于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六国码头的历史定位,以保留古镇风貌和发掘历史遗存为主;南通市紧紧围绕张謇开埠兴业的近代航运文化原点,保护并开发关联的历史渡口和文化遗产;江阴市发掘黄田港“千年良港”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城市文脉整合展示作为滨江生态景观展示的核心。这种渡口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不同城市独特的背景和功能定位,也体现了长江下游地区在交通、文化与社会发展中的多元化与融合。


图3 江阴渡口 秦云鹏摄


图4 南通港废弃建筑 潘贝妮摄


记忆价值挖掘:揭示渡口背后的故事



由于渡口通常处于城市边缘地带,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已停运了10余年,被市民所遗忘,特别是年轻一代缺乏认知。与一般的文物、近代优秀建筑或景观遗址不同的是,渡口这一文化遗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历史、艺术或技术层面,更多地体现在它所承载的情感和记忆上。因此,如何全面科学挖掘诠释其内在的价是一个难点。


图5 南通港售票候船厅鸟瞰 秦云鹏摄


图6 南通港办公大楼 秦云鹏摄



实践团基于长期关于记忆场所的研究积累,梳理了一套历史渡口码头的“岁月、社会、文化、使用”维度价值综合评估体系。借助现场考察、问卷调研、部门座谈、文献档案等一系列叙事循证方法,进行了大小数据采集。在综合价值评分上,南通港以72.3分位居第一,马鞍山港以61.6分紧随其后。马鞍山港凭借其较高的使用价值,尤其在未来开发潜力方面得分突出,显示了其作为长江下游重要渡口的商业和文化复兴潜力。相比之下,江阴铁路轮渡和六圩轮渡码头由于缺乏文化遗存保护和未来规划,得分较低,综合评分分别为41.7分和38.6分。


所选取的五个价值维度都包含多方面评价内涵。比如下游地区渡口的岁月价值不仅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功能性消退,还包括其在建筑、历史和社会文化中的演变。例如,南通港的旧售票厅和港务大楼虽然已年久失修,但仍保留着深厚的近代航运历史记忆,体现了渡口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角色;而情感价值则主要体现在它作为地方集体记忆和社会情感的承载体。扬州的六圩轮渡码头虽已破败,但当地居民依然对其充满怀念,通过口述历史传递着渡口的辉煌与日常生活的故事。这些渡口在居民心中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情感纽带。



调研也揭示了当前历史渡口码头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遗存的破碎化问题,如扬州六圩轮渡码头、南通天生港通海通靖客运码头由于现代化建设和功能转移,物质遗存不完整,甚至已经完全消失,严重影响了文化记忆的延续性。此外,一些渡口缺乏系统的保护规划和政策支持,文化遗产的开发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如南通港区、马鞍山港客运站因开发规划与保护政策限制,难以获得认定并发展有效保护开发,只能进行闲置。再者,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相对较低,部分渡口虽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但未能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导致文化传承面临困难,如江阴市铁路轮渡码头、马鞍山市采石渡口码头因其地理位置偏远、服务人群较少而鲜为人知,其背后的渡口航运历史信息也难以为继。


未来亟需通过政策引导、公众参与以及科技创新,为这些渡口注入新的活力。


图7 实践团在南通开展座谈会 潘贝妮摄


未来保护与活化的策略分析




从现场调研案例来看,个别渡口案例获得不同程度的保护利用:南通市青龙港轮渡码头经由岸线生态保护项目开发,在保留了候船厅、大行李房、望江楼等重要设施基础上进行了文旅和商业业态植入,转型成为青龙港历史陈列馆和滨江餐饮驿站;江阴市黄田港轮渡在岸线生态工程中保留了客运大楼并转型成为江阴市城市记忆馆,对外开放展示江阴城市文化和发展历程


但是这些保护利用策略不系统,没有突显轮渡与航运文化的特色属性,并且存在不合理现象。因此,实践团队呼吁,在渡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调研报告中详细提到,许多渡口在历史上承载了大量文化活动和居民集体记忆。例如,浏河镇渔港码头保留了丰富的文化事件,包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典故和渔民祈福仪式,这些文化符号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能为地方旅游和经济带来新契机。



图8 郑和下西洋船模型 潘贝妮摄


图9 实践团在太仓博物馆了解郑和下西洋 潘贝妮摄



带队指导教师陆邵明教授认为:“长江沿岸的历史渡口不仅是特定年代某一群人的生存渡口,也是历代地方精英建设家国的人生渡口,更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渡口。同时,我们调研的每一处渡口均不一样:同一条长江,不一样的故事。长江流域历史渡口码头文化亟待同学们去探寻挖掘,而地方自下而上的保护与创新活化经验值得同学们去总结凝练。”


结语与展望


CONCLUSION


由于这些渡口位置偏远、记忆本体破败、场地安全隐患,又遇到38度酷暑,“寻渡”实践团克服了行程偏远、访谈等困难,在长江下游历史渡口码头调研中步行18万余步,辗转300多公里,换乘7次车,调研10处历史渡口码头,采集各类现状图像1500余张,采访16位关联人员,绘制长江下游历史渡口记忆信息地图,撰写专题调研报告。成员们用脚步丈量长江岸线,用眼睛发现蕴藏在历史渡口中的长江精神,用耳朵倾听历史的回声,深刻体会到了沿岸人民的多样生活方式,感悟下游沿岸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变迁。


调研圆满结束,寻渡实践团的成员们期待着能够通过科技的力量将这些渡口的历史故事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世界,让这些古老的渡口能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枢纽,成为人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成为长江文化的新名片。



图10 实践团在马鞍山港合影 秦云鹏摄

END

参加人员|陆邵明,刘焱,黎舟,秦云鹏,孙羽奇,李修杰,潘贝妮,吴妍萱,韩靖,何文蕊

指导老师|陆邵明、刘焱

排版|韩靖

文案|李修杰、韩靖

校对|陆邵明、刘焱

值班编辑|郑李祺

交大思思
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吉祥物“思思”,提供权威实践信息和最新实践咨询,展示优秀实践团队风采。行万里路,知中国情,交大实践,一直在路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