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秘密,90后律师都已经奔4了!
学术
2024-10-22 17:33
四川
在其他行业里,90后都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很多都跻身企业的管理层。可是,在律师行业里,为什么90后却依然没有出头?连晋升合伙人的都是凤毛麟角?90后都已经35岁了!连95后都已经30岁了,30岁不是而立之年?都是已经完全可以独行江湖,独当一面了啊。想当年,27岁的孙权和28岁的诸葛亮,还曾联手在赤壁大胜54岁的曹操,那时候“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如今,在律师这个行业里,年轻的豪杰们都去哪里了呢?如今的律师行业,司法考试都可以在学生时代考,那粗略计算,22岁毕业,就申请实习,23岁可以拿到执业证。30岁的时候,也是7年的执业经验。就算读2~3年研究生,也有四五年的执业经验,也差不多了吧。 想当年,史良30岁开始做律师,一下子就是声名鹊起;令陈赓和宋庆龄赞赏不已的陈凯声律师,26岁做律师,28岁就可以给外交部、中央银行做法律顾问……为什么到了现在,90后的律师们却依然艰辛地行走在“法律民工”的道路上?这是“时不我予的哀愁”?时代变了,一切都变了? 当然有一部分时代的原因,当年的大学生都凤毛麟角,遑论律师;现在大学生,多如过江之鲫,近1000多高校有法律专业。40年来,律师也从数千人,达到了如今的40多万。资源是有限的,社会阶层也在渐趋固化,如今的青年律师,面临的竞争压力,要比从前大得多。前有80后,逐渐兴起,再往上,70后、60后依然盘踞着核心资源,他们还要“活到老,工作到老”…… 要说行业特性,我觉得这个行业的个体工商户(手工业者)的特性,也是导致90后律师上不来的重要原因。个体工商户,意味着什么?资源、客户都是属于个体的,而不是属于集体(律所)的。对老同志而言,那给你这个资源,就有了资源/客户不再属于我的风险。结果是什么?老同志,不愿意交棒,因为给了你,就没有我的了,于是重要的资源,捏着不放。而青年律师的选择很简单:要么独立艰辛去做另外一个个体工商户,要么只能接受指令,只干活,莫问前程。这种情况,青年律师的训练是不充分的,也是随机的,更是单一的。一方面处理的事务还不够多,专业技能提升缓慢;一方面作为律师的综合能力,是有严重缺陷的。 于是,青年律师沦陷在繁复的工作中,哪里有机会去思考发展,哪里有机会去获取更多的资源和社会认同。当然,老同志们,会鼓励说:好好干,机会大把的有!所谓口惠而实不至,此之谓也!好听的话,谁不会说,谁愿意把资源给青年人呢?谁真心帮助青年人的成长呢? 老罗斯福说,说话要和气,但手里要有大棒。你以为他们说得如此好,是要准备交棒的,但是没有想他们只是拿着大棒,告诫你,莫乱想!(最近,不是正式提议,以后实习期要2年吗?)2016年,我们在海牙国际法庭主办第一届中欧论坛的时候,有个欧洲的老头,开着一个很旧的奥迪车,一直跟着我们。 每次,都是他介绍好资源,把大家抬出去后,他就默默躲在后面,不影响年轻人们的交流。这个老头,其实是一个集团公司的老板,很有钱。 我后来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做?他说,他这个年纪,应该做的,就是为年轻人站台,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这让我很感概,这里不仅仅有胸怀和情怀,更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制度化的共生关系:让老同志的利益与年轻人的利益有共存的机会。因为他提供的帮助、资源,不会完全流入单独的个人,而是最终对整个组织有好的帮助。他帮助年轻人,也就是在帮助这个组织本身:激发了年轻人的创造力(而不仅仅是干活的精神),才能真正给一个组织带来更大的利益和真正的未来。 而这种关系,在中国律师行业,暂时很难看到。我们也很难找到制度化的解决方案。帮助一个青年律师,最终往往与整个律所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更在意风险,而不是未来。 这变成了一种非常畸形的互动关系:竞争。90后,必须要和80后、70后竞争,所外竞争,所内也竞争。亦或者,交付给时间,就像当年庞巴维克对熊彼得说的那样:科学的进步,并不必然通过全新的视角,而是通过老教授们的相续辞世来实现。在此,我们特别推荐你参加2024年全新的桂客年会。在这个有200-300个法律人参与的论坛里,你可以直接和顶级红圈所的管理合伙人在舞台上正面对话,由你来说出自己的想法、问出自己的疑问,亦或者只是简单的交个朋友,留个联络以备未来哪天可以链接资源。让我们一起来分析得失,剖析自我,研判竞争之道,找到一条真正的上升道路。毕竟,90后都30岁了,还不能起来,这个行业岂非就没有了朝气?没有领导致辞,没有老同志语重心长。只有闭门自省,不吹牛逼,不谈空想,只谈务实、痛苦、艰难的话题。并且,桂客年会不仅在形式上突破过去,更为年轻人着想,票价只要999元!扫码直接申请参加,记得填写你的MBTI,让我们在年会上见!更多细节,也可以添加微信flxs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