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诗歌网每日诗选 · 第1587期

百科   2025-01-12 11:36   贵州  




名诗杯第六届国际微诗大赛
国际性连续性多语种诗歌赛事
设铂金写手奖1名金写手奖2名银写手奖3名
优秀写手奖15名赛季优胜奖120至200名


请点击图片阅读详情



目  录

■ 诗歌频道

汤胜林

水香怡

倪大也诗三首

杜晓旺二首

彰梓景二首

徐作仁在惊蛰的田野上

郭海新疆早春的花朵
冯旭文废弃的学校


■ 国内频道

红精灵/妈妈今天是腊月初八 

李庆贺/在黄土高原上听秦腔

彭三县 /新产业工人 

秦晓梅/新年快乐

红叶无霜/大秦岭出发的绿皮火车

蒋念盈/冬至夜

寒冰剑影/腊八节

刘春涛01/把想你的诗句挂在风中

严红/思念的季节


■ 评论频道

李汉超乡土回眸与底层观照——李晓光诗歌阅读札记



汤胜林

秋收时分

老家那一块块梯田

由土黄,到绿,到金黄

稻谷沉重时,把家乡往低处压了又压

压低了三四尺

收割完成之后

稻田很快弹回了原位

而老家那些晒坝、木屋、瓦房

却又低了下去

仿佛,按下葫芦

浮起瓢

刘家祠堂

大大的四合院

前门屏风镶金带银,院落戏台雕龙画凤

一看有点像大户人家

一问真还是大户人家

可惜呀,昔日奢华不在

只留下刘德果老汉独自看家护院

偶尔练练嗓子

诸如《鸿门宴》《刘邦斩蛇》《追韩信》

其后人,或者在地方上当官

或者在沿海打工

或者在乡场捡垃圾

没有一个人喜欢听戏

杀年猪

刘家,金家,汤家,胡家

远近闲人,围成一圈

看猪如何痛苦挣扎,如何绝望嚎叫

没有一丝丝怜惜

一个时辰之后,等新鲜的猪肉

从一种热,到另一种热

被邀请留下的人们,边吃边笑

这时我看见,吃饭声说话声

像猪在吧唧,在哼哼

且所有人都长出了一张猪脸

仿佛刚刚杀过的猪

诈尸了

(荐稿:曹正峰)

水香怡

第五街

他在街口摆茶摊

一身浅驼亚麻中式裤褂

过往的人不会格外注意他

街中心还有一个咖啡屋

两种文化,水乳交融

那个穿黑色皮短裤的女人

黑色透肉丝袜,他最多只能看两眼

她经常挑衅似地坐上小矮凳

要一杯大红袍

任凭茶由热到冷,唇也不沾一下

她说那杯茶就像他

五街的故事大都能和他俩扯上关系

土的洋的,荤的素的

街长不到三里

故事从四季到四方

喝茶

毛峰耸立,像叠翠的屏障

一个人的下午茶

从茗香里,感受自然的魔幻

有时,它们比人类更孤独

匆匆而来的,又匆匆而去

哪一个不是过客

还好,我们可以行走

可以驻足,可以嗟叹,可以完成

对文字的追问

风并不凛冽

把往事一页页翻开,重新排序

放在封面的,再三斟酌

过了十二月,一切需要更新

我的孤独也是崭新的

无题一

当我沉静下来,雨也跟着来了

雨是医治躁症的良方

大师曾按住我的手腕说

那么,我们就廊下听雨

煮一壶黑茶

几上摆一盆茉莉

——利于你嗅觉恢复

我刚做的指甲很流行

用她们把盏

你的目光犹疑

我猜,再猜。水溢了出来

(荐稿:曹正峰)

诗三首

倪大也

无人街角

午夜的街角,遗忘了一盏路灯,

光,摇曳着,像将熄的烟头。

空气是凝固的,带着旧日的灰尘,

风,只是一声隐约的叹息。

我走过,像透明的影子,

脚印,很快被黑暗吞噬。

灯光,是唯一存在的证词,

它努力地照亮,却照不亮,

我内心深处,无边的空白。

我继续向前,在虚无的边缘。

废弃剧院

破败的剧院,帷幕早已落下。

舞台上,只有一束光,孤零零地存在。

灰尘在光束中飞舞,如同幽灵,

讲述着,曾经的热闹与辉煌。

我坐在空荡荡的观众席,

看着灯光,努力地想要点燃什么,

却只留下,无尽的叹息。

黑暗与光明,彼此交错,

像一场永远无法结束的舞蹈。

我起身,离开,带着未燃尽的希望。

掌心的火花

闭上眼睛,掌心残留着光的温度。

那曾经微弱的光,在黑暗中绽放,

像一粒微小的火花,

试图点亮整个世界。

我知道,黑夜不会永远持续,

即使再微弱的光,也能穿透黑暗。

我张开手掌,让光芒消散,

让它,成为我的一部分。

我带着这份温暖,走向新的黎明,

相信,光的存在,不仅仅是眼睛所见。

(荐稿:曹正峰

诗二首

杜晓旺

雪地上的日出月落

月亮的意思是

雪已经那么白了

再多一件

白床单白大褂白干白骨

雪也不会有意见

于是月光既白

在雪地上看日出

我们从不考虑夜晚的感受

逃出黑暗的大白兔

满身血渍一蹦一跳

听雪

成吨的小耳朵

被揪下来

像安静的白鸟鸣

挂在树枝上

有些扔在不隔音的墙根

大部分交给麦苗大夫

用面条听诊器

听听它们

到底是来表白

还是雪耻

(荐稿:余翔蓝天西岛)

诗二首

彰梓景

那幅水墨,黑与白的旋律

白,潜伏更多的未知

黑暗消失后的夜盲

尘埃,水气

侵入关节古老的伤口

在白色的疼痛中,万物溶解

一杯乳白的早餐奶

浓缩着,黑色的希望

玩具火车

把一枚硬币放在铁轨

火车呼啸而过,我们欢呼

一片美丽的金属薄片卧在铁轨

闪耀着太阳神的光,生活——

从蒸汽烟囱里袅袅升起

在远去的火车身后缓缓散去

留在空气的透明里

铁轨向一个山洞里延伸

一个新的时代就要从那里出来

我们却什么都没有想

(荐稿:余翔蓝天西岛)

在惊蛰的田野上

徐作仁

艾草刚燻走蛇虫蚊鼠与霉味

草灰还未掸落,稼禾急切

喊亮你绰号,喊忙你身子

此刻,惊蛰的田野

可供你挥霍汗水,喘息

挥霍老茧子里力气的滚烫

起势的麦子,盼肥的土豆

盼你,等你,黏你

日头尚未当午,父亲

禾下土已浸满你汗水的润泽

你阳气蓬勃,似一杆最粗最壮的苞谷

叶子轻拂,让田野添三分妩媚

又像毛豆秸,趁惊蛰未雷

就挂出鲜嫩,三荚五荚

拄锄回望,檐角桃树粉红

篱边黄瓜藤吐出惊蛰的嫩黄

父亲,你摁灭烟头深深吸口气

把能够挥霍的,再次挥霍

(荐稿:余翔蓝天西岛)

早春的花朵

郭海新疆


早春的花朵
在那幽僻的角落
静静地绽放
没有夏日热闹的场景

露珠,润养着花瓣干枯的心灵
月亮,陪着熬过早春的时光
春光抖落
一些斑驳的影子
一些昨晚丢失的风景

早春的花朵
独自守着巴掌大的地盘
花瓣
柔弱
却有着别样倔强
伸展着几分光亮

(荐稿:汤胜林)

废弃的学校

冯旭文

疯长的月季,枝条凌乱

花园里荒草汲汲

诉说着一代人童年的落幕

诉说着一个村庄的落幕

随着更多的年轻人带着孩子走向城市

走向他乡

这所学校已经没有了学生

阳光下,竹叶依旧闪闪发光

逝去的一些时光依旧闪闪发光

几只小鸟掠过枝头

仿佛迟到的小学生步履匆匆

(荐稿:汤胜林)

(执行编辑:汤胜林 西岛



妈妈今天是腊月初八

红精灵

妈妈,我想把自己腌制好挂起来

就挂在您常坐的老槐树底下

挂在房檐下,挂在枣树上,挂在晾衣绳上

挂在您常年摩挲的风箱上

挂在小村庄的路口旁,挂在您常年疼痛的身体上

挂在您一声声咳疾中。妈妈,请把我挂起来

我刚决定以后不爱诗歌了

我就不爱这个世界了,这个世界与我来说都是悲哀

妈妈,我也不奢望您能回来

这么多儿女,您爱不过来。妈妈,我没有抱怨,没有依赖

人都是悄悄的走,悄悄的来。如果有如果的话

妈妈,请您首先爱自己吧。只有您多爱自己我才能少怀念一点

妈妈,爱上诗歌是一个意外,您肯定没想到

您的小女儿会如此挚爱诗歌这个妖怪

写到诗歌我开心的笑了,虽然多年后再也没有人读出来

妈妈,我真的热爱。不是这份热爱,我可能已化蝴蝶

我要追寻一位前辈去了

她是五彩斑斓的蝴蝶,我只爱白色

我要着白色的衣裳,煽动轻盈的翅膀飞舞起来

如果到那一刻我还写诗歌的话

我就写一个字苦。苦哇,这走钢丝般的生活实在难挨

妈妈,如果您看到白色的蝴蝶不要惊讶

要伸出手,让她在上面发一会呆

(选自河南频道 荐稿:金色海洋

在黄土高原上听秦腔

李庆贺

在黄土高原上,静听豪迈的秦腔

在山旮旯的村庄里,静听

这些从骨头里喊出来的声音

在生活中,他们究竟经历了什么

当他们画上花脸,穿上戏袍

也许那一刻,他们并不是他们

而是包公、单童、徐延昭

是吴汉、韩信、杨继业……

他们从一个角色到另一个角色

即使在戏中,他们也在努力改变

多舛的命运

听的戏多了,便有了自己的感悟

并非人生如戏,而是戏如人生

所有人都能在戏中找到自己的缩影

情到深处,我也会跟着吼几声

这一吼,是释放,也是感恩

我们这些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

渴望美满幸福的人

一生都是一部厚重的剧本

需要一声接一声的呐喊叫魂

(选自甘肃频道 荐稿:冯旭文)

新产业工人

彭三县

那个人正在弯着腰背砖

那个人正在脚手架上接受太阳的针灸

那个人的中指被机器吃掉一半

正用疼痛止血

他们不知道现在农民工

有一个体面又好听的名字一一新产业工人

我想告诉他们

但过往的风

捂住了我的嘴巴

因为他们还要

天长日久地讨一一薪

(选自河南频道 荐稿:金色海洋

新年快乐

秦晓梅

终于,到了不喜欢热闹的年纪

一个人品鉴生活

精简所需,丢下不必要的应酬

琐碎和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懂得了寂静、自由滋养身心

时间的诗集,读到了新的章节

春天的消息,是鸟鸣发现的

合辄押韵的喊出喜悦的颤音

树丫已有绿意酝酿的激情

朝阳的七彩落到每个人的头上

我借它的光,接住了蛇年本命的好运程

(选自吉林频道 荐稿:笑然)

大秦岭出发的绿皮火车

红叶无霜

宛若游龙的嘉陵江,在前方领路

绿皮火车自大秦岭出发

穿越秦巴山区的陕甘川地界

承载大山深处的寄托

让梦想的脚步,走向天涯

沿途每一个小站都会停下来

接送求学的孩子,务工的人员

进城销售农产品的老爹大妈

以及走亲访友或求医的患者

数十年如一日,一个都未曾落下

新时代的高速列车,奔向大都市

搭乘慢车的人流早已稀稀拉拉

绿皮火车如并不慌张的漫步者

在苍茫山野走走停停,奔波蜿蜒

依旧留恋着,壮美的河山

一路都是,对父老乡亲的思念牵挂

(选自陕西频道 荐稿:老刀子)

冬至夜

蒋念盈

冬至到了

该给母亲送棉衣了

多年以前,母亲走后

便没有了青山绿水

没有了蓝天白云

留在心中的,是一座

沉积的,滴着冰水的寒山

冬至夜,寒风吹

街灯泛着寒意,照在身上

月挂天涯,霜落满地

长夜漫漫,如同一幅思念的长卷

寒枝摇曳诉别情

落叶无声泪长流

孤灯扑闪着微光,刺穿

孤零的窗户。思绪堵塞街心

却找不着疏散的通道

岁月

在狭窄,灰色的空间里轮回

思念的梦

在寒山与冰层的长隧里延伸

(选自陕西频道 荐稿:老刀子)

腊八节

寒冰剑影

不管北风吹拉弹奏

不管雪花枝头飞舞

不管数九寒天咄咄逼人

这一天奶奶早早起床

缭绕的烟火温暖了老屋

沸腾的腊八粥梦中飘香

喝上一碗甜糯的热粥

一股暖流在体内蔓延

过年的序幕缓缓拉开

所有的烦恼渐渐融化

期盼凝结成浓稠的年味

我开始掐着指头计算

这一天老屋氤氲的烟火

始终在儿时脑海里绽放

又是一年腊八节扑鼻

却唤不醒盼年的激情

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仿佛风雪中的背影萦绕

(选自甘肃频道 荐稿:冯旭文)

把想你的诗句挂在风中

刘春涛01

把想你的诗句,轻轻拾起,

如弯月一钩,悬于夜空之际。

等你,共赏这静谧的景致,

听微风轻吟,敲响回忆的铃铛。

相思树下,摇曳着往昔的梦,

铃声串串,诉说着过往的浓情。

指间滑过的日子,悄然留香,

在篱笆墙上,绘出岁月的模样。

沧桑岁月,放逐了半生的梦,

流浪至那向阳的山坡之上。

诗意与烟火交织,筑起草房,

窗子明亮,迎接每一个晨光。

南山的风,轻轻吹过心田,

满坡野花,在窗内摇曳生姿。

篱笆上的牵牛,偷听了我的心事,

东张西望,似在寻找你的踪迹。

火炉上,桃花酒开始温热,

黛青色的山峦,托起了皎洁的月。

我把诗句,又轻轻挂在风中,

不知它今夜,是否会敲响我的窗棂?

夜空下,我静静等待,

风中诗句,是否已飘入你的梦境?

(选自上海频道 荐稿:丁少国)

严红

思念的季节

风轻轻地抚着脸

闭上眼睛

深深的呼吸

闻到桂花的香味

这是让人思念的季节啊

思绪随风飞舞

增添了些许感伤

期盼梦的翅膀

随风载给远方的你

在落叶纷飞的季节

思念如潮水般涌现

一个眼眸,一个微笑

化成深深的思念

在岁月里刻上一道成熟的印痕

秋雨中

徐徐的风追着秋天的味道

拉动扣人心弦的等待

(选自云南频道 荐稿:姚波)

(执行编辑:金色海洋水晓得)



乡土回眸与底层观照

——李晓光诗歌阅读札记

李汉超

所谓后乡土时代是指曾经的乡土依然存在但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其境况、面貌、结构乃至文化、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部分人走出农村到了城市,在城市安居乐业,但心中仍然眷念那片乡土,因为他们的根还在那里,他们的亲人还在那里。诗人李晓光出生于甘肃省庆阳市农村,窑洞陪伴了他的童年,后来工作去了城市,由于工作需要,又从西安来到合肥,成为《安徽科技报》的一名编辑,将该报江淮副刊编得声名鹊起;工作之余写诗,在很多重要文学报刊发表诗歌作品。

我与李晓光并不认识,只有微信联系,但彼此关注,一有新作发表之类的好消息就相互告知、相互鼓励。我零散地读过他的一些诗作,近期他嘱我为他的诗歌提些意见,我又集中进行了研读。李晓光故土情深,坚持乡土叙事,用诗歌表达对故乡的深情眷念,他的诗歌是后乡土时代一位游子对难以割舍的故乡深情的回眸,对生活在底层普通百姓的精神观照。他的诗歌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乡愁诗,一类是人物诗,一类是感悟诗。这三类诗并不孤立存在,乡土是它们的底色,后乡土时代的许多印迹在其诗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先来看李晓光的乡愁诗。乡愁是诗歌的母题,几乎每一个诗人都写过乡愁诗,但他的乡愁诗写得别有意味,自成特色。

有事没事回家

我心里时刻惦记着

那些弥留人间的

长辈们的生辰

再过几十年

我也要做自己的长辈了

我也要让大风

吹瘦自己

从父字辈到爷字辈

每少一位亲人

我回家的路

就被冰冷的黄土堵一次

那些日益见少的长辈们

就像即将离世的枯草

在大风中

枯去活来

(《苍茫归途思亲人》,选自《扬子江诗刊》2023年第3期)


这首诗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如最后一节那些日益见少的长辈们/就像即将离世的枯草/在大风中/枯去活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歌的结构紧凑,每一段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层层递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每少一位亲人/我回家的路/就被冰冷的黄土堵一次,最终亲人没有了,那条回家的路就被堵死了,故乡就回不去了。意境深远,在思念和感慨之中,也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那年离家

独门独院的家

就再也不说话了

密封的院门

时不时有季节穿过的旧绿

鸟儿想说话

就在土墙围成的内心里

声声唤出家的心跳

独院的枯树要说话

就在季节轮换的节点

从窑洞的深处

探头探脑长出一枚枚鲜果

被最大的天接住

久别离家

站成了

含辛茹苦的祖宗

或多或少

有长辈的傲骨

(《老家》,选自《特区文学》2022年第2期)

《老家》是一首深情的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家的游子对老家的深深怀念。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情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无奈。首先,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每一个字词都经过了精心地选择和安排,使得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富有节奏感。比如,那年离家/独门独院的家/就再也不说话了,通过独门独院不说话的描述,生动地写出了老家的孤独和寂静,让人感受到了游子的孤独和无奈。其次,通过对老家的描绘,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怀念和敬仰。老家的一砖一瓦,每一片叶子,都凝聚着游子的回忆和情感。在诗中,老家成了一个有生命的存在,它在等待游子的归来,用它的沉默和等待表达着对游子的思念和期待。此外,诗中还表达诗人对老家的深深敬意和感激。诗中提到或多或少/有长辈的傲骨,这表明游子受到家乡的影响和熏陶,也继承了家乡的精神和文化。这种感激之情,也是对家乡的一种赞美和敬仰。最后,整首诗的氛围深沉而感人,让人感受到游子的孤独、无奈和对家乡的深深眷念。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的根永远在家乡,我们的情感永远与家乡相连。

全家人进城了

几孔窑洞

哪里也不去

就在原地空着

母亲把许多伤心事

扎捆结堆

有序存放其中

三天两头

回去一次

一些辛酸事

放着放着

就发霉了

母亲还舍不得扔

几次背过母亲回乡

那些陈年旧事——

长成了院里的草

两只空窑

也站成了某人的眼

(《空窑》,选自《延河》诗歌专号2023年第1期 )

《空窑》是一首情感饱满的诗,它通过描述一个空窑洞和母亲的往事,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沧桑和悲欢离合。全家人进城了/几孔窑洞/哪里也不去/就在原地空着,这个开头十分精妙,以窑洞的视角写出人的故土难舍。而母亲将许多伤心往事扎捆结堆/有序存放其中,也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内心痛苦和无奈。三天两头/回去一次,暗示母亲对过去的思念和不舍,而一些辛酸事/放着放着/就发霉了,则表达了母亲对过去的无奈和无法释怀。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母亲的内心世界,也让人对母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两只空窑/也站成了某人的眼,这一句更是让人感受到母亲进城后对过去的依恋和对未来的迷茫。空窑已经空了,但是母亲的心依然还在故乡的窑洞里。这首诗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母亲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沧桑,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苦涩和无奈。

进城的母亲

每天站在阳台上

对着老家空旷的方向

总要深情地望上几眼

一只喜鹊

从一棵落满孤独的杨树上

起身飞往老家的方向

那是替母亲去看家护院了

落满灰尘的往事

种在墙外的菜园里

母亲一眼望穿

足步之遥让她走了半辈子

进城了

一些人还干着乡下没干完的活

让母亲从早看到晚

像是在寻根

有时看着看着

母亲老泪纵横

湿了衣衫

(《望乡》,选自《诗选刊》2023年第12期)

《望乡》通过描绘母亲进城后对老家和过往的思念,表达了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乡愁。母亲每天站在阳台上,深情地望着老家的方向,这一幕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而喜鹊的出现,更增添了这份思念的情感深度,它仿佛是母亲的使者,替她去看家护院,去回忆那些往事。一些人还干着乡下没干完的活,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奈和感慨。这也许就是生活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乡下人离开熟悉的环境,不得不去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而母亲每天从早到晚的望着,仿佛是在寻找曾经的根基,寻找那些已经远去的岁月。母亲的泪水,更是让人感到心痛和同情。她思念着过去,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在和未来。这种复杂的情感,让人不禁想起那句乡愁是一种病,也是一种痛。写的是母亲牵肠挂肚的乡愁,实则表现的作者魂牵梦萦的乡愁。

这类表达乡愁的诗还有《想家的时候》《春漾》《一群扑向村口的落叶》等。李晓光写乡愁并不是简单的想家,而是渗透了后乡土时代的许多现代元素,诸如孤独、无奈、伤感、焦虑之类,这样就大大地拓宽了乡愁诗的情感空间,也丰富了诗歌的内在蕴涵。

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李晓光的人物诗。人物诗顾名思义,就是写人物的诗。但他所写的人物都是他的亲人或是与他的亲人一样的普通百姓,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他们的命运时常牵动着他的心,他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他不是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感同身受的疼痛。

二叔去世

所有的侄子侄女

都上了祭文

实实在在给二叔

当了一次子女

挽联

第一次给二叔歌功颂德

所有的白纸黑字

都跟二叔有关

都为了记住二叔

那些生前不懂珍惜的人

第一次哭得凄凉孤独

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几次二叔的人

哭声比谁都惨

像是在为自己赎罪

所有的哭声

其实都是为了让二叔

成为另一位二叔

在最后一程里

有了幸福

大雪 是人间最好的祭词

(《二叔》,选自《扬子江诗刊》2023年第3期)

《二叔》是一首深情的挽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二叔生前无私的付出、对家人的关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失去二叔的痛苦和遗憾。首先,诗歌中提到了所有侄子侄女/都上了祭文/实实在在给二叔/当了一次子女,表达了对二叔无私奉献的祭奠之情,同时也暗含着平常对二叔的淡漠。挽联中也有类似的表达,如所有的白纸黑字/都跟二叔有关,这些都反映了二叔在家族中的重要影响和记忆。其次,诗歌中写到那些生前不懂珍惜的人/第一次哭得凄凉孤独,这部分描绘了那些在二叔生前未能珍惜他的人,当他们失去他时,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悔恨。这部分诗句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人思考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后再后悔。此外,诗歌中还提到那些一辈子没见过几次二叔的人哭声比谁都惨,像是在为自己赎罪。这部分诗句表达了对二叔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反映了二叔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最后,大雪 是人间最好的祭词,这一句极有张力,使诗意更为旷远,不仅是对二叔逝去的沉痛哀悼,更是对生命、亲情和人生的深刻醒悟。大雪象征着纯洁、平静和安宁,它代表了二叔那种无瑕的人格和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把秦腔背进城里

把暖心烫口的民谣背进城里

而留在乡下的二亩薄田背也背不动

它在进城人的心里结一串酸涩的相思果

从不懂用尺子丈量自己背影的乡下人

在城里学会以一根麦子一棵大树的目光

去审视幢幢高楼大厦的横平竖直

构筑庄稼以外的线和棉就像

在老家编织一圈圈盛装五谷和农历的粮囤

他们在劳动中歌唱

歌声被浇筑在一根根大梁上

他们用歌声向远在乡下的家园和亲人

致意

(《民工》,选自《辽宁青年》1999年第19期)

这首《民工》充满情感暖意和人文关怀,它以民工进城谋生为背景,展现乡下人在城市中奋斗、坚守和思乡的心路历程,以及在城市中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诗歌中的语言非常优美,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如把秦腔背进城里/把暖心烫口的民谣背进城里”“从不懂用尺子丈量自己背影的乡下人/在城里学会 以一根麦子一棵大树的目光/去审视 幢幢高楼大厦的横平竖直/构筑庄稼以外的线和棉,这些句子既富有浓郁的诗意,又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这首诗既是诗人对民工生活境遇的审美观照,也是诗人深入民工内心触摸他们的乡愁的深情表达。

身披一抹晨色

阵阵咳嗽

咳疼了睡意朦胧的小村

一辈子把自己交给

城里那些拆拆补补

炼就了他对城市的修补能力

像是在量身打造一栋重机器

砌砌垫垫一些不平的事物

就没了踪迹

城里人背不起一座城

就请兜空见底的乡下人

替他们背负沉重的生活

(《瓦工》,选自《六盘山》2023年第4期)

《瓦工》通过描述一个身披晨色、咳嗽不止的瓦工的描述,揭示城乡之间的差距与矛盾,表达对底层劳动者的敬意和关怀。诗歌的语言温润,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身披一抹晨色”“阵阵咳嗽”“咳疼了睡意朦胧的小村等,生动地写出了瓦工的艰辛与不易,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歌的主题深刻,瓦工一辈子把自己交给城市,并替他们背沉重的生活,写出了瓦工群体生活的沉重和艰难,通过城乡之别,引发读者的思考,并引起全社会关注底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呼吁社会关心弱势群体的权益,体现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

这类人物诗还有《父亲》《母亲听戏》《粉刷工》《奶奶》《卖菜的老人》等。李晓光的人物诗中的人物,都是他熟悉与了解的对象,既是他的诗意表现体,又是他的乡愁承载体,每一位人物的身上都刻上了他自己的印痕。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李晓光的感悟诗。他的感情诗不是单纯的有感而发,而是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与乡土风物和底层生活联系在一起,总是在诗人熟悉的事物上发掘诗意,常常是信手拈来、深入浅出,往往叫人拍案叫绝。

用肩上的包袱在这里集合

灯,只有一盏

那就是天上的月亮

鼾声很紧

总有人在水泥地上失眠

走大道走小道的兄弟

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城市

之后散作一块块流浪的补丁

(《火车站》,选自《草堂》2022年第7期)

《火车站》是一首富有深意的诗歌,它以火车站为背景,通过描绘车站周围的人和事,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待。首先,诗歌的题目和开头非常吸引人。火车站是一个充满离别和重逢的地方,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作者用肩上的包袱在这里集合,将车站的繁忙和沉重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灯,只有一盏/那就是天上的月亮,则让人感到一种孤独和寂寥,仿佛在漆黑的夜晚中只有一盏明亮的月亮陪伴着人们。接下来,作者通过鼾声很紧/总有人在水泥地上失眠,表达了对生活艰辛的无奈和同情。而走大道走小道的兄弟则让人感到他们对未来的渴望和对生活的选择。同时,诗歌中还通过异样的目光打量着这座城市之后/散作一块块流浪的补丁,表达出城市对他们的冷漠和隔膜与他们对城市的疏离和无奈。诗歌运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车站周围的人和事生动地表现出来。流浪的补丁这一形象,既是诗人对旅客中民工这一群体的形象描绘,又是诗人对他们的深刻感悟,乡下人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难以融入喧嚣的城市之中。

都说眼不揉沙

一栋楼不知

吃进了多少沙

筛了又筛

剩下什么

沙子知道

细碎的东西

越容易团结在一起

抵御外界的压力

筛沙工筛了一辈子沙

比一粒沙还轻

从没人提起

(《一粒沙》,选自《诗歌月刊》2022年第7期)

《一粒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拥有强大力量的细小沙粒。首先,这首诗的主题聚焦于一粒沙的坚韧和力量。它告诉我们,看似微小的沙粒,在面对压力时也能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让我们认识到,即使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沙粒,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价值。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筛沙这一场景,将沙子与压力、团结与抵抗等抽象概念联系起来。沙子通过筛子,象征着压力和困难的不断考验,而沙子之间的团结则象征着人们面对压力时,能够互相支持、共同抵抗。这种意象的运用,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生动的画面感。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结构紧凑而富有层次。诗歌写的是一粒沙,落脚却在筛沙工身上,筛了一辈子沙/比一粒沙还轻/从没人提起,以物喻人,写出了他们的平凡和卑微。这一层诗意与前面的诗意构成对比,形成一种情感张力,也使读者感受到细小沙粒所蕴含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源于沙子的卑微和它们的团结与坚韧,并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时间被熬成了一只鹰

而鹰则成了我的远方

在灯黑风疾的老家 陕西

是我的远方 一尘不染地走进陕西

大秦岭成为我的脊梁

渭河 热血涌动

安徽 又是我的远方

湖水相连 我看不到

自己的影子

远方还是远方

屋檐下行色匆忙

血脉里有鹰的呼唤

黑纱后的妹妹

明眸闪动 比鹰的目光还远

而我是鹰之后的一粒微尘

(《远方》,选自《诗刊》2021年第2期下半月)

这首诗歌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心中的远方。其主题表面上是对远方的向往和追寻,实际上是对故乡和血脉的一片深情。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表达作者对远方的无尽追求和对故乡的眷恋。诗歌中的意象丰富而富有寓意。时间被熬成了一只鹰/而鹰则成了我的远方,形象地表达对远方的渴望和向往。在灯黑风疾一尘不染的描述中,陕西成为作者的远方,大秦岭成为他的脊梁,渭河热血涌动,描绘出他对故乡的深情。而在湖水相连的描述中,安徽又成为另一个远方。但黑纱后的妹妹/明眸闪动,这是又一个远方,只能思念,不能抵达。全诗语言流畅,表达清晰,用词精准,情感深沉而真挚。通过对远方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特别是妹妹明眸闪动 比鹰的目光还远的描述,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在远方的拉扯中,乡愁更加缠绵,感悟也更加深远了。

这类感悟诗还有很多,《秦腔》《石头》《木板凳》《大铁锅》《碗》《剪刀》等等,都是饱含深厚情感又富有独特意蕴的好诗,虚实结合,朴实感人。

身处后乡土时代的诗人面对乡土的叙事,是应该具有现代性的,是否具有现代性是衡量一个诗人创新能力的重要尺度。李晓光的乡土诗歌无疑是具有这种现代性的,他没有沦为田园牧歌式的吟唱,也没有变成拘泥现实类的记录,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撕扯中实现对乡土的反思与重构,在乡土的深情回眸与底层的审美观照中完成对乡土的叙事与抒情。李晓光的诗歌好读好懂,语言质朴简练,又不失生动深邃,一点也不艰深晦涩,因为他为我们呈现的乡土既不是形而上学的个人化乡土,又不是凌空蹈虚的公共化经验,而是建立在个人与地域、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基础上的乡土,既有个人心灵化的修为,又有时代变革性的印记。李晓光在诗歌创作中,始终坚持有的放矢,追求自然流畅,既做到不能机械性造诗,以免给诗歌留下硬伤,又力求诗歌在表述中应自然如流水,在自然中表露最真的诗意,力争句句有诗意、首首都精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诗歌的征途上,我们衷心地祝愿他执着前行,向诗坛奉献更好更美的风景。

(执行编辑:萦之)


诗日历
世界诗歌网(www.worldpoetry.cn)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