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第一场,与会者围绕“在东亚发现近代”展开汇报和讨论。韩国成均馆大学博士生李昭姈带来题为《女性主义与主体性——以韩国儒者任允挚堂研究为例》的报告,从性别(gender)视角出发,探讨了18世纪朝鲜中期性理学者任允挚堂(1721~1793)在《允挚堂遗稿》中的《经义》部分,展现了她基于“关系性”,通过《大学》和《中庸》提出的以内外平衡为核心的“对道的认知与实践”主张。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郭俣做了题为《天文学视野下的气学转向:三浦梅园早期知识形态及其条理学建构》的报告,论述了近世中期日本学者三浦梅园在先秦气学的导引下,批判性反思通过长崎游学摄取的西方天文学知识,建构自成体系的条理学的思想脉络。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生史冰容做了题为《明治初期“知识”与“智识”概念研究》的报告,指出明治时期“知识”与“智识”并用的状况并非学界一般认为的那样是由通假导致的,二者其实在使用层面上各自有所侧重,进而认为“知识”概念主要指向具体科学内容,而“智识”概念主要代表西方理想社会样态缩影。随后,该场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编辑张丽丽与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王茂林就发表内容与各位同学进行讨论。
第二组第二场,与会者就“近代东亚的国民、国家与帝国”各自发表论文内容。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生姬高歌做了题为《“国民”内外:清末华侨观念转变问题再探》的报告,系统梳理了近代早期到清末海外华侨形象的演变,提出清末华侨身份认知从“叛徒”到“国民”的转变实际上源自清政府的想象和操作,并不完全符合华侨的真实情况,这也对晚清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赵健男做了题为《从“巴律西”形象的流变看近代东亚的国民性重塑》的报告,以16世纪法国陶工巴律西(Bernard Palissy)形象从西欧流向东亚的过程,从而比较分析了近代中日两国对实用主义与改造国民性的诉求,呈现了中日两国各自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传统与外来新事物的博弈与取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汪国彰做了题为《〈寡头统治铁律〉在“大正民主”日本——精英理论的传播与民主否定论的兴起》的报告,他以米歇尔斯所著现代政治学经典著作《寡头统治铁律》在“大正民主”时期日本的传播为视角,梳理了后藤新平和高畠素之等人利用该书提出政治思想的过程,指出以《寡头统治铁律》为代表的源自同时代欧洲的精英理论为日本提供了一套理解精英、政党与民众之间关系的前沿学说,这一方面刺激了民主思想家对代议民主的辩论,另一方面却推动了国家主义和反民主思想的精致化与完善,显示了以去意识形态化为初衷的精英理论在20世纪前期的政治实践中沦为意识形态的讽刺命运。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程梦乐做了题为《“军国主义武士道”实态——以侵华日军中下层军官及士兵的记述为中心》的报告,反思了“武士道”对侵华日军中下层军官及士兵的影响这一问题,指出应当区分出“农民兵”“知识分子兵”“市民兵”“中下层军官”四种不同群体,具体分析军国主义武士道对不同阶层发挥作用的程度和方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孙永健做了题为《“精神殖民”与“宣传反制”:“八纮一宇”在华传播史》,整理了不同历史时期战时日本正名海外侵略正当性之国策“八纮一宇”在中国传播,以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其解构反制的样貌,提出必须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八纮一宇”的效力和对其进行超克的尝试,从而警惕隐藏在概念之后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之野心及实践。汇报结束后,本场评议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学刊》编辑部副主任陈祥与主持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超详细提出了对发表内容的评价和建议。
第二组第三场的报告围绕“西学东渐与知识转型”展开。鲁东大学文学院博士生李佳璠做了题为《朝鲜王朝后期近代化历程中的王安石》的报告,分析了王安石思想在面对17世纪危机的朝鲜王朝被不同政治团体运用的情况,指出在此过程中执政集团与士人群体在性理学的思想体系下对王安石政治思想家的形象产生了新的认识,王安石的思想理论与新政实践也在朝鲜政治文化史的历史书写中呈现出了逐渐鲜活的面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朝鲜后期近代化方向的思考。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王小海做了题为《得其环中:章太炎的西学训诂及其重构“道出于一”的文字本体论》的报告,详细分析了章太炎在文本内部处理西学知识,将其化约为兼通之学,又将作为传统小学的文字训诂擢升为保存经意、融中释西的本体论哲学,最终构筑一个更为普遍的感通世界的过程,并指出这一精妙的思想体系在实践层面上难以广泛传播,且章太炎本人的西学训诂在民国后也大大收敛,致使其《齐物论释》所提供的“得环中以应无穷”的语言秩序成为中国古典学术之绝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冉力帆做了题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时期的社会主义认识——以〈政理丛谈〉的译介为中心》的报告,以中江兆民及其亲近弟子所创办的翻译性杂志《政理丛谈》为中心重新审视了日本自由民权主义运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指出以中江兆民为核心的民权论者们以法国反对帝政、支持共和的作者为媒介,在试图理解当时社会主义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也将之作为武器批判当时的西欧社会主义和处在资本主义文明中的明治日本。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何迪做了题为《求知、维新、图变:汉文西书与越南近代知识转型》的报告,梳理了19世纪中后期到1940年代汉文西书作为西学东渐潮流的物质载体推动越南学术、知识的近代化转型的经过,兼及越南知识人接受、解读与重构来自中国、日本和法国的新知识的多元复杂的层次,拓展和深入理解了近代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东亚知识环流。而后,本场评议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长聘副教授孙彬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刘莹对发表内容一一提出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