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清王朝对东北十分重视,在东北地区建立了盛京、宁古塔、黑龙江三将军驻防体系。吉林地区的最高长官是吉林将军,其前身是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的“宁古塔昂邦章京(汉语为“统领”之意)”,从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到裁撤吉林将军,吉林地区将军镇守制度共延续254年,总计92任。
吉林将军是吉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对吉林地区实行“旗民分治”的统治政策。
早在满清入关前,满清内部实行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八旗制度”始创于努尔哈赤,他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建立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来,又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形成了八旗制度。后金管辖下的所有民众都编制在旗内。皇太极称帝后,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此后“八旗”也称“满洲八旗”。随着满清统辖地区的不断扩大,皇太极又增编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凡属于这三旗的统称“旗人”,凡是“旗人”,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从军出征。所有八旗事务,都归将军管辖。而普通汉族民众,则由地方衙门官员管理。这就是“旗民分治”制度。后来,为使军政系统互相协调,政令统一,1759年,清政府下令地方官员受将军管辖,自此,将军成为负责地方军事、民政的最高军政长官,东北军政制度初步形成。
自17世纪中期,沙俄开始向东扩张势力,侵犯东北边境。为抵御沙俄入侵,清朝加强了吉林地区驻防八旗实力。自康熙十年(1671年)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吉林地区陆续增设吉林、宁古塔等五城副都统,统兵驻守各地,负责巡防、稽查等事务。
清朝中前期,吉林八旗在开拓疆域、抵抗外敌入侵、保卫边疆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清朝末年,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造成东北地区的八旗军战斗力大大削弱。加之,长期以来封禁东北的政策,直接导致东北边防空虚,为沙俄的侵略埋下了隐患。满清的政治腐败决定了自身的没落,这是历史的必然。
1907年,清王朝废除八旗制,改设巡抚制度,成立吉林行省。自此,吉林真正成为与内地各省同等地位的行政区域,完成了从龙兴之地到行政管辖的近代化,实施数百年的封禁政策宣告结束,吉林发展跨入一个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