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剑门关,过广元到达阆中。
剑门关是三国名将姜维把守的蜀道之中一个重要关隘,而阆中则是张飞在此守关的又一个关口。
人们在旅游时,习惯上称阆中为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安徽徽州古城)。这其实只是从古代城池建设的分类。实际上,阆中真正的意义的是古代自中原进入蜀地的另一重要通道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古蜀道一端是八百里秦川,一端是富庶的成都平原,连接了长江和黄河,贯穿了南北商贸,既是重要的商道,更是重要的军道。
所谓的蜀道并非只有一条,而是由多条道路聚合在一起,其间有一道无法绕过的天然屏障,把南北分隔,是由剑门山脉与大巴山脉共同组成。而这两个山脉有两条通道打通,其中一条便是自汉中出发,向西至勉县、宁强、七盘关,过广元,从剑阁翻越剑门山脉,进入川北平原,直下成都的【金牛道】(前几天走进剑门关时已经体会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另一条则是从汉中出发,直接南下,经米仓山穿越大巴山脉,过南江、巴中抵阆中,到达四川盆地的【米仓道】。
无论是剑阁(剑门关)还是阆中,都处于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之上,都是易守难攻的咽喉要道,可以说,谁控制了蜀道,谁就控制了局面。无论是金牛道还是米仓道,尽管通过能力不同,或者理解为金牛道就是蜀道的主道,而米仓道就是蜀道的辅道。只是米仓道比起金牛道,更为难走,所以可以理解为辅道,是作为应急通道使用。
而所谓应急从军事意义上说更为重要,也就是说米仓道在军事上的意义甚至高过金牛道。这就不难理解当初刘备、诸葛亮为什么会派张飞驻扎阆中,担任当地的军政一把手。
阆中汉桓祠张飞塑像
这也是阆中古城里随处可见到张飞的印记的原因。张飞不仅是“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的虎将,还是一位保境安民,发展农桑, 拓路植树(翠云廊)的地方官(巴西太守),因此有“虎臣良牧”之称。
张飞故事在阆中流传很广,满大街挂着张飞牛肉的招牌成为当地一个重要商业品牌。
其实所谓张飞牛肉与张飞并没有关系,而更多的是当地群众对张飞的敬爱的一种表现,当地保宁镇过去是回汉民族都有,当地回族制作牛肉有一种特殊工艺,就是以锅灰对腌制好的牛肉防腐,这也许是纯天然防腐剂, 而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牛肉,外表呈黑色,切开后里面的肉质却是显红色,而且肉质细腻,不干不燥,入口即化,便于保存。这很早就有名了,那时叫做“保宁干牛肉”。而“张飞牛肉”得名却是现代经营者品牌的故事了。现在张飞牛肉的出品是来自张飞牛肉公司,而该公司的前身则是阆中县牛羊肉加工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打开市场,打开知名度,时任厂长的王正秋,是一位三国历史的爱好者,他看着这保宁干牛肉的外观外黑内红,不正是与张飞形象相符吗,于是就为他们厂生产的保宁干牛肉命名为“张飞牛肉”。由于张飞在大众心目中的知名度,以及名字取得恰如其分,果然,一炮而红,成为当地的地标性产品,人们想当然的就把能喝酒能吃肉的张飞与这款牛肉联想在一起,慢慢又流传出一些故事,这“张飞牛肉”便成为了知名品牌。
尽管这牛肉与张飞关系不大,但从历史上这种牛肉就很有名,口味质量都属上乘,因此“张飞牛肉 ”在后来多次获奖也不足为奇。
阆中汉桓侯祠,也称张飞庙,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经兴废,现如今保留的是明清时期的重建遗存,这便是为了纪念张飞所修的祠庙。
这里还是张飞的墓地,张飞在阆中任上反被其两名属下了“黑手”,墓地安葬的是张飞的无头之躯,当年凶手杀了张飞割下了头颅,想送给东吴孙权邀功,当做投名状。但当他们前往东吴途经云阳(现属于重庆)中听闻孙权正向刘备求和,这两人惶恐不安,将张飞的头颅抛进了江中,后被云阳的一位渔民捞起,葬于云阳凤凰山,这就是张飞“头葬云阳,身葬阆中”的悲壮故事。现在云阳也建有一座“张桓侯庙”。当年修建三峡工程时,云阳张桓侯庙整体搬迁,成为三峡库区级别最高的移民,也是拆迁费最高的拆迁户。
张飞遇害后,被追谥为桓侯 ,葬于阆中并于墓前建阙立庙。至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虽然庙祠屡遭毁坏,但其墓地却从未被盗掘,这也许是张飞英名让盗墓者都不敢下手。也许是因为人们对他的敬仰。
阆中,一个与张飞密切相关的城市,还有很多的故事,如果来阆中古城,可以静下心来,慢慢体味这里的历史,这里的故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