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登革热疫情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态势。据广东疾控发布数据,今年9月以来,广东省内累计报告登革热病毒感染超1万例。考虑到登革热感染与感冒症状相近,就医检测率不高,实际感染人数应该远超万人。广州、深圳、佛山等城市的大部分街镇都已涉及登革热疫情。这不仅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也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挑战。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人类对其普遍易感。其典型症状为 “高热三痛三红” 加皮疹。也就是突发高烧(40°C 以上)、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面红、颈红、胸红以及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患者在发病前 1 天至发病后 5 天都具有传染性。目前,登革热尚无经审批注册的疫苗上市,也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是应对登革热的关键。
传播途径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病毒在进入蚊子体内后,首先在蚊子的中肠上皮细胞、脂肪体和唾液腺等组织中进行复制。研究表明,病毒在蚊子体内经过约 8 - 10 天的增殖后,就具有了传播能力。它们在吸食了登革热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后,病毒会进入蚊子体内并在其唾液腺中大量复制。当这些携带病毒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新的宿主。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登革热患者大多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 39℃以上,一般持续 2~7 天,热型多不规则。常伴有头痛、背痛、肌肉痛、眼眶痛等全身症状,让人痛苦不堪。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除此之外,典型登革热患者在病程第 3 - 6 天可能出现皮疹,表现为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者点状出血疹,例如四肢可见针尖样的出血点,或 “皮岛” 样出现。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注射部位出现瘀点瘀斑等。约 25% - 50% 的患者有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等出血现象。个别患者有黄疸、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轻度的淋巴结肿大,身体虚弱无力。
轻型症状:轻型登革热患者的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发热症状,体温一般不会过高,全身疼痛的症状也比较轻微。轻型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但一般没有出血倾向。皮疹可广泛分布于全身、躯干或头面部,可有瘙痒感,大部分患者不伴脱屑。皮疹一般持续 3 至 5 天可以消退。轻型登革热患者通常容易被忽视,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登革热的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患者在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整洁。这样有助于减轻身体负担,尤其是在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时,充足的休息能避免体力进一步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如米粥、面条、新鲜水果和蔬菜、鸡蛋、牛奶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脱水。对于高热患者,出汗较多,更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以适量饮用口服补液盐。
对症治疗
退热:当体温在 38.5℃及以上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和药物降温相结合的方法。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倾向的药物,因为登革热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凝血功能异常情况。
止痛:对于头痛、肌肉痛和关节痛症状,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但同样要注意药物对胃肠道等的副作用,尤其是在患者可能存在出血倾向时。
补液:如果患者有呕吐、腹泻等导致脱水的情况,或者因发热出汗较多而出现轻度脱水表现(如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需要进行口服或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止血: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维生素 K、卡巴克络等。若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局部出血情况,可进行局部压迫止血等处理。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皮肤瘀斑有无扩大、有无新的出血点等。
需要强调的是,登革热患者病情较重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密切观察和治疗,如出现严重的血浆渗漏、休克、器官功能损害等情况,需要更积极的医疗干预。
预防措施
登革热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在疾病流行区域,及时识别并隔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至关重要。这需要充分做好疫情监测工作,可尝试进行血清学普查,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灭蚊是切断登革热传播途径的关键。可以大面积喷洒灭蚊剂,杀灭成蚊。在疫区,还应改造污染的河流和湖泊,不给伊蚊提供滋生的环境。
儿童及青少年是登革热的易感人群。要加强对他们的防护。可以让他们穿着浅色长袖衣服及长裤,家里装置蚊帐或防蚊网、纱门、纱窗等,避免在 “花斑蚊” 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剂。
温馨提示:如果出现疑似登革热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切勿延误病情。
参考文章:第1财经、广东疾控、百度百科、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