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随想

文摘   2024-07-13 20:14   澳大利亚  

那些蘑菇捡来之后,没敢吃,扔了。不过阿德莱德山里确实有很多牛肝菌。如果在这边捡蘑菇、抓螃蟹、钓鱼、采摘樱桃和蓝莓,确实机会多多,每个周末都忙不过来。留学生头上会有大山压顶,找工作和搞定身份。如果有工作的话,在这边的生活是非常安逸的。

”乡间小路交错,鸡犬之声相闻,男女往来耕作,老少怡然自乐“

当然,更世外桃源的地方,是意大利。 如果说,人间有天堂,我觉得肯定是意大利,山川风物、各种蔬菜瓜果物产和食品,都非常好吃。从北到南,气候宜人。澳洲比起意大利,沙漠地区太多了,且缺乏意大利深厚的人文气质。瑞士也可以,但是比起意大利,缺乏更加绮丽的色彩和地貌多样性。

为啥这几天纠结和父母的关系呢?因为工作定下来了,也逐渐趋于稳定,就开始思索家庭的问题。因为国外,你技术和英文过关且最好能独当一面的话,几乎没有人际关系问题。我很喜欢这边的工作方式,不加班、工作上有上升空间、老板对员工彬彬有礼,甚至老板完全没有存在感,甚至老板自己要做更多的活、承担更多的压力,还是当员工舒服。澳洲的公司结构非常扁平,人人都是自己的领导。这一点上来说,真是“世外桃源”。

那么生活的重心就是家庭问题。这边人谈论最多的就是带孩子玩的问题、去哪里度假的问题,还有刚生小孩的人琢磨如何带娃的问题。还有过来人给单身人士建议如何找对象的问题。

所以对于我来说,国外生活进展到下一步,是不是把父母带出来?

找人成家的问题呢,我倒没有强烈的动力。主要是自己经济自由、思想自由,不想做赔本的生意。

在国外的逻辑是先提升自我,比如减肥、运动、赚钱,或者是减肥、运动。如果你眼光高,要挑选一个人杰精英,那么肯定对方对他配偶各方面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国外很多时候,男的找对象的标准,就是让他有感觉的外形(健康健美)、聪慧高雅的外貌和谈吐、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我过去认识那个法国外交官,对配偶的要求是能跳国标舞、英文好能参加各种外事活动、不要太胖。他把我定位成哥们,就是因为在纽约时候他邀请我跳舞,给半天信号我不知道怎么转圈。 后来有其他男的主动过来问我,说 “你男友哪里学的跳舞?水平太高了。”我说,是哥们,不是男友。男的有各种各样的要求,比如JC必须要求对方有优秀的交谊舞水平,这是他最大的兴趣爱好。他说,不能出去跳舞不带着老婆。还有的男的,对户外特别有兴趣,就要找个也有同样兴趣的老婆。

澳洲这边人除非华裔,普遍对饮食的口味要求不高,出门吃喝就是为了社交,他们的口味实在让人吐槽。饕餮之徒的男的没什么市场,意大利男的也是爱做饭,但是并不贪吃。因为吃能导致肥胖,肥胖会给这边的男人带来很大的不安全感insecurity.

按国内的标准找个老实人,一起过日子的,就是吃吃喝喝、居家做饭带孩子的简朴生活,倒是可以。但是这些老实人可能社会阶层都不太高。别说澳洲没有社会阶层?从赚钱的到手金额来说,可能没太大差别。但是社会阶层不完全可以用钱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区别是生活方式和品位。否则你问问你澳洲中产阶级的同事或者中上阶级的同事就知道了。上层社会一般比较“假”(圆融,“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这种贵族标准也适用于西方),让你觉得特真挚"genuine"的那种,等你英文提升上来,肯定会看不上他了。我是受不了这些底层人民的“真挚”。人在社会阶层和教育背景上,得门当户对,否则过一段时间你抛弃他,没准能闹出人命来。

所以,在西方找对象的核心是 “自我提升”,你提升了自己,开心了自己,才能吸引到别人。温良贤惠,吃苦耐劳,这不是上层社会择偶的标准。

所以自己一边好好生活,一边琢磨的是,父母的养老问题。虽然父母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毕竟他们如何养老,你得从现在开始琢磨。过去在北京时候,我想过送他们去泰康养老院,200万押金,然后俩人每月3万左右的开支。当时如果处理掉所有的房产,自己再每月给父母添上1.5-2万,应该还是够的,然后我只拿自己北京的那份房产。

带着父母去考察了“泰康”,他们坚决不去。嘴上说是太坑,一些设施比如老年书画社、游泳池,他们觉得华而不实,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我妈比较担心入住后和其他老人的人际关系,我爸嫌弃的东西就更多了,比如昌平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超市离很远;这个模式是否能持续,交的那个200万保费能否拿的回来,这种模式的信用程度如何?

他提到信用程度,确实是个很大的风险点。但是我当时自己倾向于送他们去养老院,只是觉得送去了养老院,我自己就安心了。如果他们要求装修了市区房子回来住,那么等他们动不了的时候,我得放弃国外的一切回来伺候。

还有一个选项,其实是我认为的最优选项,就是接他们来澳洲生活。这边空气好、环境好、人好、食物放心,如果卖了北京的房产,全家买个海滨别墅或者山上的别墅,或者给他们单独买个市区豪华公寓,在2019年、2020年我计划的时候,都是完全承担得起的。虽然来了之后没有绿卡,但是先拿10年长居签证,每月给买商业保险就行了呗。现在多少old ganbu拿了双重国籍和两边养老金,在西方养老呢?

但是我爸妈说,坚决不去!!!!  我爸甚至问我,你就自己一个人,为什么老想出国?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人家中年移民是为了孩子,人的责任就两个,给父母养老,抚养下一代。你既然没下一代,那么就是在国内给父母养老呗。

我想出国的目的是:

  • 接着上班挣钱(在国内被优化的年龄了);

  • 喜欢国外轻松的职场环境和自然环境;

  • 社会环境和三观一致。当然还有财产保全(但是这个得需要父母的配合,在他们不配合的情况下,现在没法提了)古人说,“狡兔三窟”,我爸知道这个典故,但是让他活学活用,他就跟你急;

  • 相当于给自己买了个医疗和养老保险,图国外的福利兜底。


我是个敢为天下先的性格,我爸妈是个求同的性格。就是我爸妈做事之前,先要张望一下其他人怎么做的,其他人怎么说的,然后看看自己这样做的话,别人会不会非议自己。而不是去思考,我要做这个决策,会有哪些风险和收益。

我发现上一辈的家长很多都是我爸妈这种思维,特别怕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求同就是求稳,求同就是安全”。比如我老姨挂嘴边的一句话,“你看大家都称赞你孝顺”,“你看街坊都夸我”。我就怼我老姨,“你街坊算什么啊?你干嘛要听你那些贫民街坊的话?” 我老姨就瞪我,说我没大没小,不尊重长辈,不孝顺。我是我家孩子里最招亲戚们讨厌的一个。他们说是“不孝顺父母,不尊重长辈,说话太直接,不懂人情世故,自私,就追求自己享受。不爱国,崇洋媚外,坏透了。”然后跟我父母那里挑拨离间。其实暗地里是一种隐隐的嫉妒。可惜,后者我爸妈明白不了。

比如雾霾和oil的问题,我爸一定会这样说,“人家谁谁身份不比你高贵,人家都吸着雾霾,你怎么就不行?” “中国人有十四亿,大家都同呼吸共命运,你为什么就比别人高贵和娇气?” “人就短短几十年,算计那么清楚干嘛,糊里八涂过,吃这个oil吃了几十年了,你看八九十岁的不大把大把的?” 

所以,一个环境,你不能改变它(我觉得我没有那个能力,你看多少人举报我,被删除文章就知道了),那你就去个适合你的环境,就这么简单。

所以我过去怕我爸妈生气,年轻的时候放弃了我意大利前男友。但是现在看了全世界,说什么不愿意屈从于他们,毁掉我自己的后半生了。

他们不要去养老院的方案一,也不愿意来澳洲的方案三,非要最可怕的方案二(不卖自己的房子,放着,也不出租;把我市区的房子装修了,来住市区),那么我就不得不筹划那个可怕的问题:老人失能之后,如何养老?他们虽然不好,也耽误了我的人生,但是没法不管他们?从社会现实、法律、道德、人道,上面来说,你没办法不管他们的养老。

我妈忌讳谈论这个问题。我家上一代,因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多子女家庭,大家互相帮把手,就把老人伺候了。现在是独生子女,怎么办?国外都是在年轻时候就开始做自己的养老规划,中国人除了养儿防老,貌似就不知道什么叫养老规划。虽然我爸妈对我不好,但是客观来说,你没法不管他们。别的不说,就是以后医疗要家属签字,你在国外怎么去签这个字? 更别说老人失能之后,你去哪里找护工能全心意照护?我同学的爸爸中风之后,同学的妈妈全职照顾,同学最近也快退休,参与全职照顾爸爸,然后以后全职照顾妈妈。这种行为在父母长辈里看来是正确的,养儿没白养。但是对我同学来说,这种生活是否公正呢?

我一个朋友是个犹太银行家,美国人,常驻新加坡。他妈妈90岁自己一个人住在法国。他说,自己也考虑过照顾妈妈,但是试了一个月觉得自己完全不行,照顾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经验。后来他找到了最好的方式,自己在新加坡接着工作,在法国给妈妈请了三个护士。

在西方国家,养老是有保障有信用,养老护工是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监管的。国内都没这服务啊!我觉得泰康还靠谱,但是我爸提出有多大把握的信用保障,我还真不敢保证。而且我爸妈心理上还是非常排斥养老机构的。

还有一点,就是父母的面子和心理诉求。他们总是要看亲友是怎么做的,亲友怎么评论,面子大于生命,幸福感就是有面子,没面子就是没了一切,至于自身感受?自身是没有感受的。如果你追求自身感受,你就是自私!

那天网友提醒了我一点,说北京的很多父母特别爱面子,他不清理房子,就是在亲朋面前可以吹牛,说自己家有多少多少房子,也不屑于出租,钱足够,不图那几个租金。如果卖资产,好像显得自己没面子了,穷酸了。

这个提醒我了,还真是。我意大利前男友的爸爸,有次跟我爸说,他下一年去土耳其工作,就把自己在意大利的汽车给卖了。我爸就判断,他家肯定特别穷,经济有困难,否则为什么不用汽车了就给卖了;不用汽车,放着就好了呀,肯定是缺钱才给卖了拿钱腾挪。

你跟他说资产保全、房屋折旧、劣质资产,这些他不懂,还跟你急。他觉得你在他面前抖嗖知识,让他觉得权威和尊严受到了挑战,好像你比他还懂得多。他不能接受孩子超过他。

我爸当年鼓励我学财经专业,是因为他听人家说,也看到过一些成功人士学了财经,毕业后有了好工作能挣大钱,比如当时一些大央企垄断单位、一些部委机关。

对于我爸这种家长来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吸取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育的跳板,找份安逸的皇粮。他对你学了什么,如何活学活用,完全不感兴趣。

而且我爸妈,尤其我妈,必须还要占据道德制高点。其实我妈心里还是愿意过来享受人生的,不可否认,女人内心的本质是喜欢漂亮的生活。我在美国的房子主卧有个可以看风景的浴缸,我那个主卧卫生间布置得美轮美奂。我爸妈住次卧(这事他们之后也不住埋怨,说他们去美国,我竟然不让老人住主卧,打发他们住次卧),次卧的卫生间是暗卫,也有浴缸但是看不到风景。我妈说,不屑于用浴缸,怪脏怪麻烦。后来我发现有一天,我妈在我主卧的浴缸里泡澡。“嘿,不是说不用浴缸吗?不是说,不在乎浴室是暗卫还是明卫吗?不是说,我花钱多开窗户买景观房是烧包吗?”

这就说明,无论小姑娘还是老太太,是女人,就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只是有些人被道德和叫化和其他人的嫉妒非议给压制住了内心的热情。

所以我妈肯定愿意来澳洲养老,但是她有必须占据道德制高点,必须是“我三番五次请她,给她办好了一切手续,医疗保险给买好了,而且承诺绝不惹她生气,绝对不跟她吵架,处处孝顺,孝的本身是顺” 这样她跟亲朋好友吹牛出去,“本来不愿意去,孩子把钱都花了,医疗保险都买好了,谁爱去啊?” 你得这样,她才能来。但是如果你不这样,她就很生气,你为什么不这样,不给她个台阶下。

由于这些人缺乏远见,阻止我出国,所以他们现在因为年龄和排期(澳洲父母排期是10年以上),无论如何有生之年拿不到澳洲永居了。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享受澳洲的一切福利,包括免费养老照抚。那么让他们来,无论如何我自己是要做养老看护,那么对比回国做养老看护,也就是方便一些,可以做个半职工作,或者像现在这样,每周两天在家工作,那么就可以看护老人。而回国看护,可能就得放弃这边的工作。公司可以允许你休假四个月,但是无法接受你再长时间的休假了。

分析一番你会看到,父母养老最好的方式就是:接出来,在西方养老,享受专业的养老照护(澳洲为一个外国老人花费40万澳元平均,所以澳洲移民局并不愿意处理父母团聚永居)。

也就是愚昧没出过国的父母,才觉得自己一辈子被焊死在家乡。不过他们觉得他们最大的快乐是跟人吹牛,出国后好山好水好寂寞;一方面又觉得遗憾和郁闷,他们的亲友的孩子都是在家乡,虽然挣钱不多,但是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经济危机他们不担心,反正自己养老金够花,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父母都是这样想的,所以被逼迫的子女,给父母养老之后,心里充满惆怅与寂寞,又寄托希望于孩子身上,想着啃小,鼓励孩子以后留学把自己接出去。就是这么个轮回。





科莫湖畔的红松鼠
分享海外生活、学习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