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挖掘扎根一线、投身教育事业的合师校友典型,以教育家精神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官微特推出《桃李合师》之“红烛”系列报道,展现一代代合师人对教育家精神的不断求索和对“爱满天下 知行合一”校训精神的践行与传承。怀揣教育初心,让我们一起倾听校友讲述成长故事,用“红烛”之微光汇聚教育报国的磅礴力量。
点击展开
像树一样生长
丁元春
我喜欢“树”,因为它总能给我一种植物性的力量,提醒我只有在一个地方深深扎根,才可能持续生长;我喜欢“树”,因为“树”是左中右结构,左边是“木”,中间是“又”,右边是“寸”,树木又长了一寸,正所谓“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喜欢“树”,因为树下有教育最初的样子,看见它,就看见了自己。
回顾我的求学和为师之路,仿佛就像树一样,不断地向下扎根,然后向上生长。
2004年我进入合肥师范学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学习,今年已经是我毕业的17个年头了,回顾求学时光,难忘敬业温暖的老师,想念朝夕相处的同学,校园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辅导员肖云刚、徐文婷老师,他们年轻有活力,像哥哥姐姐一样常常与我们打成一片、学在一起。杨世国教授、李伟主任,他们渊博的学识,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为我们筑牢了素养冰山的底座。
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就我而言,大学时学会的篮球,不仅让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更成为受益终身的运动习惯。
特别难忘的是,大三下学期参加的普高专升本考试,3个月的备考时光,纯粹而难忘,每日和同学扎在教室里,每个人都在为证明自己而努力,学校浓郁的学风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
作为一名80后,我一直在高控的环境下长大,进入大学,就犹如脱缰的野马,渴望彻底的释放自我。而大学宽松自由的氛围,就如清新的空气一般,给了我宝贵的滋养,感恩母校!在母校我找回了自信,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选择;“爱满天下,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这些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2008年我顺利通过合肥市的教师公开招考,从此开启了我的教师之路。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组织“青蓝结对”活动,记得师傅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做教师,一定要上好课,课堂永远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从此,“课堂”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心田。
2010年,为了迎接自己的第一次区级公开课,我反复打磨。在一次试教中,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学,我放手让学生去活动,但上课开始仅有5分钟,我便再也进行不下去了……那段“绝望”的经历让我深刻领教了现实的“骨感”,我也因此立志一定要“赢得课堂”。
2014年,我如愿参加市级课堂教学评比,并一举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可是就在那一年,本以为已掌握课堂“心法”的我又一次在课堂上碰了壁。在一次研讨活动中,我执教《加法运算律》一课,尽管整节课我都很兴奋,但学生却不买账。那次经历不仅让我第一次见识到量表观察、细胞研修以及中西医结合的研课模式,更重要的是,还让我明白了“课堂不是教师个人展示的舞台,学生才是注意的中心”。从此,“学生”二字对我有了像生命一样的意义。
2015年,在备战全国赛课的研修活动中,我执教《和的奇偶性》一课。原本靠“嘴皮子”功夫被大家认可的我,却也因为“嘴皮子”而难堪,那个“黑色的星期三”,甚至让我一度消沉。但清醒之后,我明白了教师的语言正是教师教学素养的关键,从“以为自己可以”到“不知道自己可以”的路还有很远,我必须潜心修炼。从那以后,“课堂上每个问题如何设计”、“怎样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成为我备课时反复斟酌的问题。
2018年,记得“搞事情”是当时的一个热门词,但它真正在我们班内流行开来还是从王思雨同学开始的。因为课堂上,每当学生出现一个有价值的生成点,甚至是被认为是错误的想法时,我都会想办法抓住机会,或深入追问,或组织辩论,或合作研究,在经过一番“折腾”后,柳暗花明回味时,学生总会感叹的说一句“老师真会搞事情”。久而久之,我就成了一位会“搞事情”的老师。
时间转眼来到2021年,我成为了一名校长。走过轰轰烈烈的比赛课、研讨课、示范课……跨越角色的转变,我一如既往地享受着课堂,每学期的“校长公开课”成为我和老师们的约定。就这样,从自己上好课到帮助伙伴们一起上好课,我始终站立在课堂,因此同事们都说我“长在课堂”。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因为这正是我从未改变的初心与理想。
“长在课堂”,不仅说出了我的品牌,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因为这正是我从未改变的初心与理想。
我喜欢树,更喜欢像树一样生长。
精彩推荐
今日小雪,合师喊你穿毛衣啦!
倒计时30天|一往无前,只为那天许下的诺言!
全国一等奖!第四年!
来 源 | 数学与统计学院
责 编 | 金 铭
校 对 | 储阳阳
初 审 | 周 倩
终 审 | 常树宝
👉星标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合肥师范学院公众号
🎵📚更多精彩📚🎵
合肥师范学院抖音号:hfnu1955
欢迎投稿:hfnu1955@163.com
喜欢请为小诗点亮“分享”+“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