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重要论断,指明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近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教师躬耕不辍、善作善成,自觉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性、原创性、系统性和传播性,不断增强学校咨政建言及社会服务能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治学,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学校开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栏,陆续刊发我校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的重大进展情况。今天刊发的是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获奖成果《高低创造性思维水平者的认知抑制能力:行为和生理的证据》(《心理学报》2018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白学军,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民心理健康评估与促进”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主编,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入选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重大人才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等多项国家级人才称号,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课题负责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领衔建设的“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 ”团队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长期从事汉语阅读的认知机制、高效率学习、心理健康等领域研究工作,多项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主编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一等奖。
成果简介: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成分,涉及诸多认知过程。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中,个体要将注意资源分配在当前任务上,并防止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以保证创造性任务的完成。这种抑制无关信息干扰的能力,即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是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但是,学术界对于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者是认知抑制能力更弱,还是认知抑制能力更强仍存在争论。本研究立足于创造性思维的认知抑制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以创造力与认知抑制的相关争议为研究主题,以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去抑制假说、认知抑制假说、适应性认知抑制假说为理论基础,结合生理记录仪技术探讨认知抑制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通过两个实验分别考察了在一般情景下和时间压力情境下,高、低创造性思维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特点,同时采用生理记录法,考察高、低创造性思维水平者在不同条件下皮电唤醒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高创造性思维水平者的认知抑制能力更高。时间压力在认知抑制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创造力者面对不同任务要求能够灵活调整自身的认知抑制水平,并表现出变化的生理唤醒水平,支持创造性思维的适应性认知抑制假说。本研究首次采用皮肤电生理指标以反映高、低两种不同创造性思维水平者抑制过程的内部生理唤醒差异,能从更深层次地探究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中认知抑制的生理机制,有助于对创造力与认知抑制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完善创造力与认知抑制关系研究理论,有益于人们更好地利用认知抑制机制促进创造性思维,为有效培养和提升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新视角,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社会科学处
转自:天津师范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