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起梵高时,会惊讶于他的热烈的颜色和奔放的线条、感动于他蕴藏在寻常之物中的强烈的感情。但也会注意到他一生穷困潦倒、与几乎所有亲友都发生争吵和决裂、四处奔波而屡屡遭受挫折、有割掉自己耳朵的激烈行为并最终被送入精神病院。
梵高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梵高所画的精神病院的内景
当人们谈起陀思妥耶夫斯基时,会为这位大作家的深刻的人性主题而开始深思,为他的充满矛盾和痛苦的心灵所震撼,会津津乐道于他笔下塑造的众多癫痫患者形象。但也会注意到他自身就是一位癫痫患者,生命中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癫痫的病程中,遭受着癫痫带来的屈辱和病痛,也受益于癫痫发作中的“狂喜体验”。
当人们谈起徐渭时,会倾心于这位以墨为酒在书文中抒发郁郁不平之气的狂士,佩服起这位以笔为剑在大写意花鸟图中纵情挥洒的奇人,也像齐白石一样生出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的感慨。但也会注意到他容易过激的人格带来频繁的人际冲突、几次病狂和自杀的经历。
徐渭所画的墨葡萄(局部)
这些身世坎坷、失意潦倒、言行过激、病魔缠身的文艺名人,确实数量颇多。尽管不是所有文艺名人都有精神问题,多数精神障碍者也没有文艺成就,但这仍然是一个迷人的话题:他们可是人类中最强大的头脑、最深刻的心灵、最瑰丽的情思,应该是集所有优点于一身、是优秀者中的优秀者,为何偏偏出现精神问题?为何和人们印象中被嫌弃的代表弱势和退化的精神障碍缠绕在一起?他们的才华是来自他们的精神问题吗?或者是他们的才华导致了精神障碍?
这一系列问题很值得探究。这是因为这些精神障碍对文艺名人影响巨大,不了解他们的精神障碍,对他们的文艺成就的研究就会有空缺。而且也因为,精神障碍与文艺创作关系紧密,从精神障碍入手能够帮助解开文艺创作的奥秘。
这样的尝试,很多先辈们已经有探索了。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认识到“若是没有这种诗神的迷狂,无论谁去敲诗歌的门,他和他的作品都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再到近代的龙勃罗梭提出“天才是属于癫痫的神经症或精神病”,到莫比乌斯研究了歌德、尼采和卢梭,再到雅思贝尔斯对荷尔德林、凡·高、尼采、达·芬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丢勒等进行研究。这门学问逐渐有了自己的名字,叫病迹学,传到日本后,也有了对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等的研究。
这些研究的基础,也就是做回顾性诊断,多数是临床经验丰富、本身就是精神科著名专家来做的,但仍有不少遗憾,其中最突出的是不同专家给出的诊断不一,比如所提出的梵高的诊断就包括精神分裂症、癫痫、美尼尔氏病、双相障碍、急性间歇性卟啉病、苦艾酒中毒、洋地黄中毒、铅中毒、前庭性偏头痛、痴呆、恶性脑肿瘤、自恋型和边缘型等多种人格障碍、抑郁症、青光眼、角膜营养不良、白内障等。
这主要是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很难的。难点包括:文艺名人的传记资料缺乏或者与精神障碍相关的细节缺失、一些文艺名人同时共病躯体疾病、文艺名人的症状被包裹在艺术活动中而难以辨析、需要回顾文艺名人的一生导致治疗过多而难以把握病情特点,等等。
而这类研究的高级部分,也就是辨析出某位文艺名人的精神障碍与文艺创作之间的影响,并从个别名人的例子出发总结出普遍的规律,前人在这样的工作上积累不多。仅有的部分是能够注意到精神障碍对文艺创作有个别有益的影响。
这就使得“精神障碍与文艺创作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奥秘,迟迟得不到解答。
这本书就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而做出的最新的也是比较系统的努力。把这门学问叫做“精神病理传记学”,研究的是杰出人物(主要是文艺名人)患有何种精神障碍,以及精神障碍与其杰出成就(主要是文艺成就)有何关系。
本书考察以下21位文艺名人的病史并做诊断:
荷尔德林(精神分裂症)、斯特林堡和芥川龙之介(短暂精神病性障碍)
屈原、梵高、夏目漱石、伍尔夫、普拉斯(双相障碍)
蒙克(惊恐障碍)、卡夫卡(广泛性焦虑障碍)
卡伦·卡朋特(进食障碍)
菲茨杰拉德(酒精相关障碍)、金斯堡(物质相关障碍)
张爱玲(分裂样人格障碍)、萧红(边缘型人格障碍)、太宰治(其他特定的人格障碍)
萨德(性施虐癖)、三岛由纪夫(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障碍)
尼采(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其他特定的精神障碍)、徐渭(可能为癫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和赌博障碍)
许多朋友会好奇精神科医生是怎么做出诊断的,这里就用文艺名人的例子,展示了精神科医生是如何收集和处理病史资料、如何辨析出精神症状、如何总结病情特点、如何对照诊断标准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当然,不同医生对于诊断有不同意见,这可以继续争论,这种病例讨论也是精神科有趣的地方。
本书在文艺名人的创作生涯中辨析出精神障碍与创作相互作用的众多例子,如三岛将自身异常性心理作为素材写入小说、陀氏在一边赌博一边构思赌博主题的小说、金斯堡出于精神追求而寻求致幻剂等。这些案例有力地证明了某个影响的存在,本身也是很好的谈资。
另外,本书还总结出精神障碍与创作间有的5种关系,并用“汉堡”模型来概括。这是对两者间极度复杂关系的最简洁精致的概括方式,我想后来有志于解答这个问题的学者,都无法绕开这个模型:
这本书的话题是很有趣,但因为是脱胎自博士论文(虽然博士退学了),所以文风和布局上都比较硬核,读者朋友刚开始翻书时不免有生硬之感。但我相信,学术著作如果是言之有物、思路清晰、论证严密的,真要读进去了,能得到一种“头脑得到锻炼、思想进行共舞”的快感,要比无病呻吟、东拼西凑的通俗书籍来得痛快。阅读本书时需要注意:本书第一章至第七章,是每一位文艺大师的个案研究,读者朋友可选取感兴趣的病种和文艺大师来阅读;在了解众多文艺大师的例子之后,会发现一些共同规律,再来看看与第八章“精神障碍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总结得是否一致;第九章、第十章则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方法论和方法学,为有兴趣对其他文艺大师做类似研究的朋友作参考;附录的“超越主义哲学”是对本书的哲学立场作一陈述。
本书写作历时8年,横跨了硕士和博士就读期间。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写一本书或是在读一个博士,这是一个人的生命的事业,也就是“一生要是只干成这件事也够了”的那种事业。浸透在这个事业中的执着和热爱,蕴含在这事业中的用心和用功,为了这事业而承受的牺牲和代价,读者朋友能够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这种热爱也来自于一种使命感,也就是一座山在那儿要求人去翻越,一个问题在那儿要求人去解答,一个事业在那儿要求人去创造,也就是“如果这个人不做,那就不知何时才能做成”的使命感。
也是出于同样的热爱,作者恳请读者朋友们,对这个“疯狂天才”问题感兴趣甚至有志于进一步解答这个问题的读者朋友们,恳请你们支持这本著作、推广这本著作、进行诊断的争论、对方法和方法学进行批评和提高、奉献你们的研究成果和更好更强力的结论!因为这个问题太大,这个领域太过交叉,一个人和一本著作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必然有不少疏漏、不可靠的结论和不高明的意见,只有大家的持续关注和争论,才能让这个领域变成活生生的学问!
本人到目前总共研究了29位文艺名人。有些名人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便放入书中,将会在本人的B站“文艺精神病学俱乐部”上发布,上面已经有一些对名人的生动有趣的视频讲解,之后也会把新的研究成果慢慢放上去:
B站“文艺精神病学俱乐部”
也欢迎大家到豆瓣读书上分享你们的短评和书评,并请一定记得打分哦!
作者介绍:
购书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