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奥特曼,我最有力量,我要打坏你!”
“我是奥特快,我能躲开你。”
连续几拳都没有打到我,却被我用毛绒玩具从侧面偷袭成功。万能嘴角撇下去,要哭。这时候我又向他扔了个垫子,落在他头上。这下子真把万能给打急了,哇的一声就哭了。
“咱们不是闹着玩儿呢嘛。”我张开双臂,像往常一样把他抱在怀里。本打算安慰一番,不料,万能的怒气正盛,张着嘴就奔我胸口来了。
也不是怎么那么准,隔着两件衣服,还被准确地找到了弱点。胸口一阵酸爽疼痛……就算是“奥特快”也没躲开。
我把他轻轻推开,努力用平和的语气说:不可以咬人。
万能此时满脸泪水,双手在空中乱划拉,两只脚也乱踹着。我往后挪动了一点,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安全距离。
他在哇哇大哭,我疼得要死。
好在万能的妈妈前来解围,我叮嘱她,现在不要靠近,随后退出来。
我都不敢撩起衣服来查看伤口,生怕血呼刺啦把自己吓晕过去,而且还是在关键部位。自己托着腮帮子坐在外屋郁闷。
之前也有过类似的情况,闹着玩的时候被万能扇了个嘴巴,或者被他踢到了裤裆。我认为这都是无心之失。比如他无意间说了句脏话,就像我们的朋友思思老师说的那样,不要把它重点提出来、反复说,这会让孩子对这种行为,或者这句脏话形成印象,以后会经常使用。
但是这次的情况比较特殊,我分析是一种受了委屈之后的报复行为。
我生气吗?
说实话,虽然疼得要死,但不是太生气。以前这种时候,我也不会打回去。这次也一样,只是板起脸,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行为让我很难受。
看到我一直板着脸,小家伙最后不哭了,还想跑过来抱我,被我推开了。我真怕他再咬我一口,在另外一边。
“你要跟我说对不起。”
万能看着我,还是很委屈的样子,不肯说。
“要不然我就不跟你玩奥特曼的游戏了。”
“爸爸,对不起。”
“你以后不许再咬我了,好不好?”
“好。”
虽然以和解收场,但我并不确定以后还会不会再被咬。
过了一天,玩着玩着,万能突然跟我说:“我昨天只是轻轻地咬了一下。”看来这个事在他的小脑袋里已经形成了印象,现在,他在给自己找借口。
我看着他,突然发现自己面临着一个两难抉择:既不想让他成为一个急了就咬人的孩子,也不想让他太怂,被欺负了也不敢还手。
这实际上触及到心理学中的一个领域,叫做“愤怒管理”。
首先是为人父母者本身的愤怒。
被孩子抽了一巴掌、踢到了裤裆,或者咬到了胸前的小豆豆,疼痛带来的本能反应是愤怒,是反击。打回去。
但我们是成年人,在动手之前要想一想后果。这一巴掌下去,孩子会有什么变化?要知道,小孩子都是有样学样的,你怎么对待他,他将来就会怎么对待别人。被爸爸打了,他在今后遇到冲突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打回去。甚至有的时候自己不占理,也会以动手作为第一手段来解决争端。
我在前一篇文章《眼睛奇怪的小男生》中提到了《追蛇效应》。
如果你就是那条蛇呢?
当然了,我认为孩子不是完全不可以打,不可以骂。就像我对待脏话的态度一样,不是完全不能说,但是只要说出来,就是有力度的,就说明我被彻底激怒了……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我认为动手是最后一招。这无异于宣布,我之前的所有努力,所有方法都失败了,只能用拳头来对待逆反。这种行为是立竿见影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是最佳选择,甚至可以说是最坏的选择。
那些成年之后,还感谢父母以前天天揍自己的人,我认为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贱骨头。
暴力就是暴力,无论它背后有多么华丽的理由。
其次,如何面对孩子的坏情绪。
如果能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好,我认为孩子的情绪解决起来就容易多了。
情绪是会传染的。孩子的脾气能上升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你想让它上升到什么程度。
简单说,我可以把愤怒上升到原则领域,上纲上线地把孩子臭挤兑一通,让他以后对此心有余悸,并且触类旁通,在稍微有一点出格的动作时,都会小心翼翼。最后导致的是什么呀?当自己的正当利益被侵害的时候,也不敢反抗。
或者,它会反弹,在你这里被压抑,被禁止,就会用你对待他的方式,去对待其他人,比如班里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我也可以轻描淡写,陈述事实:你咬我这一下真的挺疼的,我希望你以后不要再咬我了。孩子如果愿意听,并且记住了,那当然好了。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那么下次再闹着玩的时候就小心点儿,躲着点儿,别让他伤着自己。
再有,我认为情绪只能引导,不能禁止。
每一次,在万能涕泪滂流的时候,我都会抱着他,让他尽情地哭一会儿。并且把他的感受说出来:“你觉得很委屈,爸爸不应该那么大声对你嚷,是不是?那咱们就好好哭一会儿。”
大多数时候,他自己觉得发泄完了,我也会继续紧紧抱着他:“再哭会儿,巩固巩固。”基本上,当我说到这句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笑着挣脱我的怀抱了。
再比如,这次咬豆儿事件之后,我们发明了一个小游戏。其实也算不上是游戏:每一天,我们都会让万能站在大床上,拿着小恐龙的毛绒玩具让他尽情捶打(对不起了小恐龙),以此来消耗他的体力,发泄一天当中的负面情绪(如果有的话)。
这招十分管用,而且也深受万能的喜爱。
有一部电影,是被我列为“如果你一生只看十部电影就看这些”的名单里。叫做《搏击俱乐部》。其中有一段情节就是:两大男主自从成立了俱乐部之后,每天互殴,导致鼻青脸肿,但浑身肌肉暴起。再面对公交车上故意找茬打架的人,都是相视一笑,轻描淡写地躲过去了。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已经在拳击场上被消耗光了。现在,只是觉得这个找茬的男人很可怜,一身的坏情绪无处宣泄。
电影《搏击俱乐部》剧照
前两天,我们邀请了幼儿园的小朋友来家里玩。两个小男孩在来的路上就一直在互相打闹。你打我一下,我再打回去,你哭,我就嚷嚷,过了一会又和好如初。我觉得这才是男孩子应该有的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晚饭之后,有个小男孩看到了我桌上的吉他,要求我为他弹一曲。我当时正在把院子里的东西往屋里搬,就推说等收拾完了就去弹琴。
“我帮你收拾。”
这孩子跑到院子里,拎起四个折叠凳就要往屋里跑。吓了我一跳,怕他摔着,就商量,我们一人拿两个好不好。小朋友抄起两个椅子就往屋里跑,放好之后又马上跑回来了看着我。
“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力气?”我由衷地感叹。
“这个桌子我们一起搬吧。”说完,小男孩抬起桌子一脚,就要往前走。我呢,基本上拎起了百分之九十的重量,假装很费劲地跟他一起抬回了房间。
我记得我小时候,谁夸我,我就喜欢谁。谁鼓励我,我就会干得更好。想来现在的孩子也一样。
于是乎,我和这个小男孩,现在处于一种互相欣赏的状态。
啰啰嗦嗦说了这么多,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无论是什么样的情绪,经过正向的引导,就会变成对大家都有利的能量;如果一味禁止,它就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以一种面目全非的、恐怖的方式成倍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