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

文摘   2024-11-03 18:00   重庆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宋代〕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苏轼的《行香子·过七里濑》创作于1073年,当时他正担任杭州通判,巡查富阳时,乘舟经过七里濑。这首词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名利的深刻感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哲思。

上阕:江水美景与动静之美

上片开头的“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描绘了一幅清新的江面图景:一叶小舟在双桨的推动下轻快地前行,仿佛惊动了飞鸿。接着,词人以“水天清、影湛波平”展现了水天一色的澄澈景象,宁静而美丽。此时的江水如同一面镜子,将天光山色倒映其中,波光如镜般平静。

紧接着,“鱼翻藻鉴,鹭点烟汀”用生动的细节刻画了江中的动静之态。鱼跃出水面,鹭鸟栖息于水边,画面充满生机。随后,“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以白天、清晨、夜晚的不同场景,勾勒出江面的变化。沙溪急促、霜溪清冷、月溪明亮,层次分明,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与美丽。

下阕:历史与人生感悟

下片转向描写两岸的景致,开篇“重重似画,曲曲如屏”勾勒出江边山峦叠嶂、蜿蜒如屏的景象。苏轼以简练的语言勾画出两岸连绵不绝的山势,既描绘了自然之美,又寄托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在接下来的“算当年、虚老严陵”中,苏轼提到东汉的严子陵,感叹其隐居富春江畔,终老江边。词人认为严子陵虽然名声显赫,却也未曾真正领略自然美景。这种“虚老”的感叹,映射了词人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则进一步表达了苏轼对世事无常、荣誉名声如梦般虚幻的深刻感悟。

最后,苏轼用“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句收尾,点明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远山连绵不绝,云雾变幻莫测,晨曦中的山色青翠欲滴。这些景象成为了词人心中的永恒,相较于人世间的名利纷争,唯有大自然的美景能够长存。

诗词风格与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表现出他超脱世俗的思想境界。面对仕途坎坷和生活中的不如意,苏轼从自然中寻找慰藉和内心的平静。他好佛老之道,但不沉溺于其教义,而是以平常心对待荣辱得失。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他从大自然中感受到无尽的精神慰藉。

在这首词中,苏轼通过“人生如梦”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并认为人生如梦、世事皆空,真正值得留恋的唯有自然的永恒之美。这种旷达的思想境界,使得苏轼在仕途不顺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安宁与从容。

《行香子·过七里濑》展现了苏轼以自然景色为背景的哲学思考,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与深邃的感悟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江水、山峦、晨曦的描绘,苏轼表达了对人世的看淡与对自然的热爱。他在词中所呈现的那种将繁华与虚名都看作“空名”的豁达态度,使得这首词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令人对人生的短暂与自然的永恒产生深刻共鸣。

面朝大海的汪汪
谈天说地聊人生百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