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二批“云南好人”名单发布,快来为他们点赞!

政务   2025-01-07 21:10   云南  



一起来看他们的事迹

↓↓↓




有这样一支队伍,先后有150多位队员,23年间,行程累计超过20万公里,为300多万儿童进行先心病筛查。这支队伍就是昆明市延安医院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和救治医疗队,其成员中既有80多岁的退休老主任,也有刚入职的年轻医生。这支医疗队依托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心内科、心血管超声医学科、胸外科,拥有专业医生20名。流调数据显示,云南省先心病的总体患病率为6.946‰,部分地区先心病患病率高达12‰。截至2024年7月,医疗队筛查覆盖6560余所学校,筛查0-18岁儿童和青少年300多万人,发现阳性病例6544人,先后与10多家慈善机构合作,为先心病患儿争取到救助资金4245万元,成功救治先心病患儿4033人。在历经风雨的23年中,他们前赴后继,以医学的光辉、爱与责任,守护着云南边疆先心病患儿的健康。





邹连康,男,1995年8月生,云南曲靖人,中国残疾人游泳运动员。邹连康年幼时,被确诊患有“运动神经元损伤”,发现时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肌肉萎缩也越来越严重,在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父母家人、老师同学对他不离不弃,共同度过了最苦难的阶段,帮助他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2012年8月,邹连康加入了云南省残协游泳队,而后凭借出色表现入选中国残疾人游泳队,并代表国家出战,他先后参加了里约残奥会、东京残奥会、巴黎残奥会,是残奥会的“三朝元老”,为中国代表团夺得五金两银,并3次打破世界纪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普海玲,女,彝族,1986年12月生。玉溪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音乐教师,若水童声合唱团发起人,玉溪聂耳教师合唱团指挥。2018年,普海玲来到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马家庄小学工作。任教期间,普海玲发现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性格内向腼腆,兴趣爱好少。于是,便萌生了一个想法:组建一支乡村童声合唱团,让孩子们在歌声中快乐成长。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的音乐技能大幅提升,性格也变得开朗大方起来。如今,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以《小雅·鹿鸣》《螃蟹歌》《清明》等一系列作品频频出圈,普海玲带领师生合唱团走上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舞台,参加了众多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演出和活动,用合唱讲好云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用自己的热爱和坚持照亮孩子们的梦想。





高艳萍,女,1977年9月生,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中心小学高级教师。从教27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是学校骨干教师及县级学科带头人。1997年,高艳萍从龙陵县第三中学毕业,先后在平达乡章赛完全小学、龙陵县深圳电信希望小学、橄榄寨完全小学任教,一教就是10年。她创新推行的“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教学方式,为学校里众多新教师们搭建成长平台。在27年的教学生涯中,高艳萍连续多年担任班主任,积极探索班级管理模式,并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和思维、行为能力,聚焦班级学优生的特点和学困生的痛点,实行以班主任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用科学细致的管理为学优生开出“保健药”、为学困生开出“助推剂”。她用平凡的坚守,诠释了一名基层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张建生,男,1948年4月生,中共党员,红河州蒙自市新安所街道文承街居民。1995年,张建生回家务农,通过种植石榴、枇杷等果树,走上了致富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忘初心,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传播党的声音。10多年来,累计花费60万余元把自己家2000平方米的院子打造成了“红色阵地”,并且坚持免费开放。夜幕降临时,张建生会带着家人在院子里生起篝火,祖孙三代人和乡亲邻里扣弦而歌、围火而舞。70多岁的他认真研读党的理论,用自己接地气的语言传播党的声音。预约他家场地开展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他始终坚持免费向群众敞开大门。如今,他家的庭院一片夕阳满庭红,成为了党的创新理论讲习所。





杨六金,男,彝族,1956年12月生,红河州红河学院二级教授。2008年,杨六金教授加入了红河学院。他以哈尼族研究为切入点,组建成立了“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主持的“云南国际哈尼/阿卡文化研究创新团队”成为云南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工作40余年以来,杨六金心系边疆人民、脚踏红河大地,为了不让莽人族群掉队,他35年间深入莽人村寨143次,他花费16年心血所著《一个鲜为人知的族群——莽人的过去和现在》一书,被国内外知名大学指定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学者的必读书目,为莽人归属为布朗族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如今,杨六金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可他依然心系莽人群众,经常到莽人地区调研,了解莽人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是一位退而不休仍坚守在社科一线的老学者,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王原萍,女,壮族,1971年12月生,文山州砚山县教体局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1991年8月,王原萍从文山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来到文山州马关县夹寒箐镇中心学校任教。2018年4月,王原萍被确诊为乳腺癌,接着便是无休止的化疗和治疗。六年多来,王原萍坚持与病魔作斗争,一边积极接受治疗,一边努力工作着,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从不间断。治病期间,她手上的7个省级和州级课题先后结题,《边疆城镇小学生劳动技能研究》获云南省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科研教育教学论文5篇,她多次组织全县性学科教师培训,积极推动集团化、学区制办学改革,全面促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内涵化发展。





苏丽,女,哈尼族,1971年12月生,中共党员,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中心敬老院院长。她以院为家,把敬老院每一位老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了解老人们的性格特点。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苏丽都会陪在老人们身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一起欢度节日。平时,苏丽总会逐一到失能、半失能老人房间看望,和他们交心谈心。她总是耐心倾听,回答老人们的各种问题。为老人洗头理发、端水喂药、剪指甲,夜里查房给失能老人翻身、盖被子,苏丽默默做着这些“小事”,践行着自己的誓言。在养老岗位上的4000多天里,苏丽热爱着这份在别人眼里脏、苦、累的工作,用她的爱心、关心、贴心换来了老人们的安心、放心。





牛正发,男,基诺族,1965年12月生,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普文镇曼飞龙村委会大窝塘村民小组驻村护林员。1997年,牛正发正式成为普文镇第一批护林员。每天清晨,他带上一本巡山记录本、一支笔、一个水杯、一包冷饭、一袋咸菜、一个背包,走进绿荫覆盖的山林。由于山路崎岖、护林点位多,常常跑完两个点天就黑了,因此,牛正发时常在山上过夜。一块油布搭在树枝上、一块油布垫在地上,便成了一个简易的“家”。蚊虫叮咬、汗流浃背、风雨寒暑,以树为“邻”、以林为“伴”,他依旧用心守护着管护区一草一木。林中那些荆棘丛生的崎岖山路,他就这样走了27年,走遍了3000多亩巡护区域,3万多公里的巡护里程。27年里,牛正发负责的区域未发生滥伐、盗伐林木、非法采矿、取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





金可默,女,1983年12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2022年初,金可默主动请缨来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为古生村科技小院以及洱海流域科技小院群总负责人开展工作。作为长期驻扎在洱海边唯一的女教师,“让洱海清,农民富”是金可默到达洱海之畔最初的梦想。走出象牙塔,做科研,搞培训,走进农村深处,和农民交朋友,和农技人员交朋友,和企业人员交朋友,带着同学们在实战中长本领,将知识转化为行动。在大理的700余天里,她用脚步丈量了500余块农田,走访了300余农户,带领着一群来自不同大学的研究生奔走在大理古生村,和当地村民们“打成一片”,3年来,科技小院由1家发展到16家,而金可默也从负责一个古生村科技小院,到担起管理十几家科技小院的重任,为古生村带来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1700余万元。





龙进品,男,回族,1971年9月生,中共党员,大理州南涧县人民法院公郎人民法庭庭长,四级高级法官。1989年,龙进品考入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法律系,是乡亲们为他凑齐学费送他上的大学。那时的龙进品就萌发了“学成返乡,回报乡里”的想法。1993年8月,大学刚毕业的龙进品,以南涧县第一位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身份回到了家乡,进入县里唯一的派出法庭—公郎法庭工作。公郎法庭辖区内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因为不懂法,辖区内群众常常厌诉情绪大,有矛盾纠纷一般都不愿意对簿公堂,而是自行解决,从而引发了更多的问题,权益得不到保障。看到如此现状,龙进品更坚定了做一个“守乡人”的决心。30多年来,龙进品成了一个活地图,他走遍了辖区的村村寨寨,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常常背着10多斤重的国徽跋山涉水,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他的“法庭”,他用双脚丈量了辖区内每个乡镇的一条条羊肠小道,接待上万群众,化解百姓心中的疑惑,用心用情践行承诺,成为百姓心中的“守乡人”。





董加啟,男,1965年11月生,中共党员,德宏州梁河县林业和草原局的公益林护林员。20世纪70年代初期,董加啟与瘫痪在床的父亲相依为命,得到了政府和老支书的关怀。1980年,15岁的董加啟通过大队和区公所两级的推荐成为当时全县最年轻的护林员,责任区涉9000多亩国有林。20世纪90年代初期,偷砍盗伐现象尤为突出,他练就了听声辨位、足迹寻踪、估算人马的本领,还能准确掌握伐木者心理,成功制止了无数次盗伐林木及捕猎行为,为此他背负了很多骂名,甚至被威胁、殴打。2014年,董加啟的儿子也加入了巡山护林队伍,父子二人曾多次配合森林公安查获偷猎案件,救助过野鸡、麂子、猴子等保护动物。巡山护林四十载,董加啟说自己干了很多好事,也干了很多“坏事”,有人称他“山神”,有人骂他“瘟神”。一路走来,这位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





郭大烈,男,1940年7月生,纳西族,中共党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退休干部,是纳西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他以笔为剑,以心为灯,照亮了纳西族乃至其他民族历史文化的探索之路。郭大烈从早年主编《论当代中国民族问题》起,他便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立场,投身于民族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中。面对学术界的种种挑战与误解,他勇于发声,刊发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文章,深入阐述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中华民族团结和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郭大烈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明佳,男,1984年3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怒江边境管理支队石月亮边境派出所三级警长。刘明佳和妻子边玲玲是地道的东北人。2019年,刘明佳从东北分配到云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怒江支队石月亮边境派出所。2020年5月,边玲玲毅然辞去工作,从东北奔赴4000多公里、穿越祖国对角线而来,应聘成为石月亮边境派出所的一名边境管控专职辅警,同丈夫一起戍守边疆。夫妻俩长期坚守在福贡县亚坪边境线上,在疫情防控、打击防范跨境违法犯罪、维护辖区治安稳定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刘明佳先后荣获“云南总站优秀民警”、全国平安之星、国家移民局岗位建功新警标兵、云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怒江州提升民族治理能力先进个人等荣誉;2022年刘明佳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李树奇,男,怒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怒江州兰坪县兔峨乡人民政府宣传干事,高级工。2017年底,会讲多种民族语言的李树奇被选为怒江州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这一次的宣讲经历让他深信“宣讲一定是我能给乡亲们做的最好的事”,于是立志做一名出色的宣讲员。为把宣讲事业做好,李树奇努力学习理论打基础,向有丰富宣讲经验的人请教学习,学政策文件提升解读能力、学技能技巧提升宣讲能力。他热爱宣讲工作,经常自费开展志愿宣讲。7年宣讲1000余场,听众达40万余人次,李树奇用“尽本分、守信用”的信念照亮着自己人生的道路,也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先后获“怒江州扶贫先进工作者”“怒江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云南省第二届文明家庭”等荣誉。





普志忠,男,1946年12月生,中共党员,迪庆州维西县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维西大词戏古乐团副团长。“人生七十古来稀”,这位老人虽然退休了,但信心未退、党员的本色未退。退休后的20多年时间里,普志忠始终坚持以科技工作者的身份服务“三农”、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为维西县科技文化发展奉献余热,先后荣获中国老科协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先进个人、云南省老科协助力乡村振兴先进个人、云南省“银发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





李家周,男,1973年10月生,临沧市临翔区第二中学教师,临翔区第二中学博海体育训练队教练,从事初中、高中体育教育教学工作31年。“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冠军。”李家周说。31年来,他慧眼识人,带领着临翔区第二中学教练团队先后向国家、省、市选拔输送200多名运动员,培养出4个世界冠军、7个全国冠军,获得40块省级金牌,1000余名优秀体育人才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李家周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体育先进工作者,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2021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练员”。





邓茂金,女,1979年7月生,云南金宝宝教育集团董事长。2005年,邓茂金踏上教育创业的征途。她凭借在儿童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深厚功底,结合国际幼教发展趋势,打造出一套独特的课程体系,为上万名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优质的素质教育。多年来,她步履不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常年致力于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地播撒爱与希望的种子,公益足迹遍布云南数百所学校。邓茂金先后获昆明市“公益大使”“最佳公益倡导奖”“热心公益事业奖”等荣誉。





黄琼会,女,1975年12月生,中共党员,曲靖市沾益区金龙街道东海社区上沙沟三组党支部书记、小组长。2019年,金龙街道东海社区筹划开办老年人免费幸福食堂,黄琼会主动向社区提出自愿参加老年幸福食堂派餐工作。黄琼会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在坚持为行动不便老年人送餐的同时,还积极参加社区、街道的公益事业,成为东海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名志愿者。五年来,黄琼会一直坚守在送餐岗位上,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她都会将热乎饭送到老年人手中,用心用情温暖老人,让老人享受幸福“食光”。





张云迎,女,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国家税务总局泸西县税务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12年来,她通过爱心公益实践,成为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她发起的蓝润红心小树苗——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在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金奖。她带领蓝润红心小树苗志愿服务队,帮助留守儿童6000余人次,累计筹集资金65.8万元。张云迎先后获云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五个一批”最美志愿服务工作者称号,“云南省红十字会蒲公英徽章”、“红河好人”、红河州道德模范提名奖、“感动红河”先进个人等荣誉。





杨元松,男,白族,1978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理州剑川县松缘彩艺木雕厂厂长。杨元松先后获剑川县“最美致富带头人”、大理州乡土拔尖人才、大理州第六届道德模范等荣誉。从2008年起,他致力于残疾群众技能培训和就业工作,用真心和善意助力残疾群众点燃希望的灯塔,用坚韧和不屈助力残疾群众创造幸福时光。





赵德顺,男,1969年2月生,德宏州慈善会会长、德宏州永昌爱心协会会长,瑞丽市德顺红木根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55岁的赵德顺坚持以感恩之心行事,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持续开展活动34年。他自2010年参加无偿献血坚持至今,14年来累计献血量达9400毫升,发挥企业影响力主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组织开展24次大型无偿献血公益活动。他于2017年发起成立德宏州永昌爱心协会,针对德宏州偏远山区学校、贫困大学生、孤儿等进行助学助困帮扶。他还发起关爱帮扶老兵“守爱英雄花”项目,致力于关心帮助德宏州参战退役老兵、农村退伍困难老兵、退役伤残老兵及其军属或遗孀。赵德顺先后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特别奖)、“德宏好人”、德宏州最美志愿者、德宏州第八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瑞丽市第四届劳动模范等荣誉,他发起成立的德宏州永昌爱心协会曾获云南省红十字会授予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2021年“99公益日”网络筹款民办非企业及志愿者服务团队第一名、2022年云南省“五个一批”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李青艳,女,白族,1978年1月生,中共党员,怒江州兰坪县三江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兰坪县三江科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兰坪百川民族文化服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毕业后的李青艳割舍不了乡土情,放弃在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家乡,怀着帮助家乡困难群众走出大山的初衷,创办了兰坪县三江科贸服务有限公司,组织劳务输出,保障2万余人实现稳定就业。李青艳还聚焦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成立民族服饰公司,优先聘用残疾人,在岗职工中残疾员工占比超过50%。李青艳始终不忘回报和带动家乡发展,先后成立兰坪县三江人力资源市场和兰坪县三江职业培训学校,建立各种实训基地,组织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组织深入偏远乡村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李青艳先后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第六届青年创业省长奖”提名奖、“云南省信用兴滇优秀企业家”等荣誉。





巴桑,男,藏族,1961年8月生,中共党员,迪庆州德钦县拖顶乡拖顶村党总支部副书记。这位心灵手巧的藏族老人,自2001年被选为村委会副主任以来,总是将村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巴桑幼年时因病导致左腿残疾,成年后为缓解家中困难开始学习缝制藏装,至今已有42年“工龄”,是德钦县拖顶乡远近皆知的手艺人。起初在街头流动经营,后在亲友建议下开设民族服饰店,专门制作拖顶乡一带独特的藏族土司服饰,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022年,巴桑成为人民调解员,双语参与法庭案件调解,成立调解工作室,为民解忧,办理了多起调解案件,有效提升了诉前调解的效率和质量。他坚持法律与人情并重,不仅调解了案件,更温暖了人心。巴桑先后获州级残疾人自强模范、先进个体劳动者、优秀共产党员,省级自强模范等荣誉。





张刚,男,1989年9月生,玉溪市澄江市路居镇下坝社区张营村二组村民。2024年7月22日下午,澄江市路居镇抚仙湖畔的情人岛附近,两名儿童不慎落水。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情急之下贸然下水营救,四人一同被困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在湖边陪儿子玩耍的张刚发现了落水的母子四人,他让儿子留在安全地带,然后毫不犹豫地跳入湖中,奋力游向落水者。从发现有人落水到最终将4人全部救起,张刚仅用了3分钟。紧张而高强度的救援让他精疲力尽。在将落水者全部安全救上岸后,张刚瘫坐在地上呕吐不止。在稍微恢复,确认落水者无恙后,张刚便悄然带着儿子离开了现场。张刚的儿子全程目睹了爸爸救人的全过程,父亲勇敢的形象在儿子的心中更加高大。他的行为不仅挽救了4条宝贵的生命,同时也为儿子上了生动的一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崇高精神。





李永辉,男,哈尼族,1972年12月生,玉溪市易门县龙泉街道中心街社区食品厂职工。2023年3月21日,玉溪市峨山彝族自治县发生森林火灾,周围县市区森林消防队员和森林消防救援志愿者前来支援。当时还在上班的李永辉听闻消息后,自愿报名加入峨山森林火灾扑救工作。李永辉和队友们在峨山新村水库边开展扑火救援时,队友何永林为躲避从头顶上坠落的燃烧的树枝,不慎跌落进水库。情急之下,李永辉找了一处较为平整的斜坡,双手撑地顺着山坡侧滑至水库边。此时,另一名队员贺科祥也不慎从陡峭的山上滚落进水库。在山火浓烟滚滚、水中险象环生两种极端环境下,年过半百的李永辉先后救起两位落水者,挽救了两位“救火英雄”的生命。李永辉被评为2023年度玉溪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第九届“玉溪好人”。






李春华,男,傈僳族,1987年8月生;吴定军,男,1983年4月生;潘长应,男,1981年10月生;三人均为怒江州泸水市市民。2024年7月,怒江州泸水市六库街道老干村一名小女孩在玩耍中不慎跌入怒江水中,正在附近工作的市民李春华、吴定军、潘长应听见路人求救声后,急忙飞奔到现场。一番搜索未发现落水小孩踪迹,3人便快速沿着江边往下搜寻,终于在300多米外的重阳桥旁发现落水女孩。落水小女孩正在江中桥墩位置处,双手反抓水泥柱,稍有不慎就会被江水冲走,情况十分危险。3人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开展救援行动,李春华、吴定军奋不顾身跳入湍急的洪水中施救,潘长应在岸上接应,终于成功救出落水女孩。李春华、吴定军、潘长应第一时间赶到、奋不顾身救人的行为,彰显见义勇为的美德。





范李叶,男,怒族,1987年3月生,怒江州福贡县福运公交有限公司职工。2024年5月3日,范李叶驾驶公交车行驶至福贡县匹河怒族乡加油站附近路段停车交接托运物品时,突遇一辆小汽车失控溜车,车主在追赶中被车门绊倒,一条腿被车轮碾压致无法起身控制车辆。范李叶停稳公交车后迅速冲出车门向失控车辆奔去,一跃而上跳入车内,凭借着过人的反应速度和熟练操作,在14秒生死时速中,成功控制住失控车辆,及时避免了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





门千,男,哈尼族,1989年7月生,中共党员,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捧镇曼回庄村委会委员、团总支书记,曼回庄村党总支大茅草山小组党支部书记。门千是一名朴实的农村青年,踏上创业征程后,虽然资金周转的难题时常出现,但他始终坚守着诚信的底线,视承诺如泰山。为了让群众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与他合作,他主动向买家提出货到后再付款。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亲自跟车送货,一个来回往往需要耗费长达10多天的时间。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脱贫致富点子多、帮助别人心肠热的人,凭借着宁愿吃苦也不失信的创业精神,带头发展罗非鱼养殖。自养殖场营业以来,门千的养殖场共招纳20余名残疾人劳动力、30余名脱贫户劳动力。





胡永林,男,汉族,1975年7月生,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第三小学教师。胡永林出生在一个命运多舛的家庭,父亲从小身患残疾,母亲在30岁时患精神分裂症,胡永林边工作边耐心地照顾父母。在母亲患胃癌病危之时,他到处向亲戚借钱,想尽办法把母亲送到医院救治,2007年,母亲病逝。父亲肺功能衰竭住院期间,胡永林白天上班,晚上在医院守护病重的父亲,2012年,父亲病逝。奶奶自2005年瘫痪在床,胡永林到医院买来外科消毒器具和药品,每天晚上为奶奶清洗消毒,2010年2月,奶奶安详地去世。他的叔叔由于从小身体残疾而终身未娶,他曾多次将生病的叔叔送往医院救治,一直照顾着叔叔,直至为叔叔送终。在胡永林的悉心照顾下,他的爷爷成为村里的百岁老人,2023年1月爷爷因病离世,享年101岁。从1993年起,30多年来他一边努力认真工作,一边照顾着5位亲人,还照顾着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女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他以几十年始终如一的实际行动,默默地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师德精神,发扬着中华民族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美德。2023年被评为第八届玉溪市道德模范。





鲁泽美,女,彝族,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楚雄州双柏县妥甸镇人民政府职员。出生于贫困家庭的鲁泽美,因为父亲的突然失踪和弟弟过早离世险些辍学,在报考大学时选择了省内奖学金和助学金相对较多的一所高校就读。2008年大学毕业之际,爷爷突然偏瘫住进医院,母亲乳腺癌手术后又得了精神分裂症,奶奶因先天的肢体残疾和长期失眠生活难以自理,鲁泽美毅然放弃了梦寐以求的教师岗位回到农村老家,扛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她一边悉心照顾家人,一边辛勤劳作维持生计,稍有空闲时间,就争分夺秒地看书学习、认真备考。2016年4月她参加了社区换届竞选,担任小村社区副主任一职,耐心细致地为群众排忧解难。2022年通过参加定向事业单位招聘考试,鲁泽美被录用为妥甸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尊重母亲不愿搬家的意愿,她开始了单位和家里“两头跑”的日子。在她言传身教的影响下,两个孩子品学兼优、乐观向上;丈夫与她相互理解、相互扶持,家庭美满和睦。鲁泽美孝老爱亲的故事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鲁泽美先后获“云岭孝星”“云南向上向善好青年”等荣誉。



资料: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来源:云新闻客户端

统筹:李喜翠

设计:林显富

编辑:谢祥睿 郭星余 李春妮 张晓橙 李楠





推荐阅读




昆明⇌重庆,这条高铁又有新进展→

3小时→30分钟,这群孩子坐着“空中校车”去上学

云南1人上榜!2024年第四季度见义勇为勇士榜发布

云南发布
欢迎来到诗的远方,梦的故乡——云南。这里是云南省权威信息综合发布平台,发布重要党务政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讲好云南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