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孩子优不优秀,有的家长会把成绩作为评判标准,然而,成绩只是一种表象,绝大多数父母也都明白这一点。只不过,他们希望孩子可以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而忽视了孩子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引导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
成绩很重要,但绝不是唯一。
当我们谈孩子被教育得好不好,更多的是要考量孩子的情绪管理、独立自主、教养细节等综合性的因素。
01
很多父母讨厌孩子发脾气,但事实上,孩子在你面前毫无顾忌地生气、耍小性子、发泄委屈,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反而证明你的孩子非常信任你,在你身边有安全感。
每个能控制好情绪的人,在童年需要亲自体验受挫、发泄、对情绪处理的整个流程,加上父母的合理引导,积极沟通,他们管控情绪的能力才会越来越高。
如果孩子从小被压抑,在父母面前不敢发脾气,看大人脸色,怕你不高兴,怕你生气,看似懂事,其实最让人心疼。
当孩子在爸妈面前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用伪装,证明了父母是会接住他所有情绪的人。
有一位网友曾说:
“懂事是什么? 懂事是你得学会察言观色,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
看到喜欢的玩具,不敢说出来;
明明有想吃的东西,却默默让给别人;
想拒绝朋友的要求却说不出口……
这种压抑导致孩子长大后习惯委屈自己。
有人感慨:“在家里想哭就哭的孩子,才是最幸福的。”他们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感受到了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
在家里,他们可以悲伤、沮丧,不用像成年人那样进行严格的情绪管理;他们可以哭泣、软弱、并不必为此感到羞愧,能够毫无负担地释放自己。这些瞬间都会帮孩子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被看见、被理解和被接纳的孩子不仅能够良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够在社交互动中表现出积极和适应性强的行为。
02
很多父母都有这种感触:“孩子不愿意跟我们说心里话。这种距离感,随着孩子越大,感触越深。”
曾经有一项调查:当你有了心里话时,最想对谁说?结果只有不到30%的孩子表示会对父母说。
我们看到很多校园霸凌者会选择欺负哪一类孩子?胆子小、怯场、不爱说话,只因他们更容易被拿捏,并且不敢将自己的遭遇讲给家长。
如果孩子被同学欺负了、遇到难题,都不敢和父母说,这些行为说明了孩子对父母存在着“排斥”。
担心自己说了会受到父母的责备,批评或者父母不接纳自己等。相反,孩子遇到问题愿意向父母求助,说明孩子在父母那里能得到支持和帮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是他的坚强后盾。
当你发现孩子像个“话痨”,什么都愿意跟你说时,一定要耐心倾听,鼓励他们去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留住孩子的表达欲,将来无论是在社会交往,还是亲子沟通,又或者是亲密关系,都会帮助孩子解决掉无数问题。
当父母少一点情绪失控,多一点情绪价值,少打击、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时,用爱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兴致,用尊重搭建起坚固的亲子关系,孩子自然可以被深深滋养,变得阳光开朗,自信大方。
03
曾经看到这样一张照片:在某城市的公交车上,一位妈妈因为疲惫而低着头打瞌睡,旁边的儿子见势用胳膊撑起妈妈的头。
同样的姿势,孩子足足撑了20多分钟。
许多人把这种行为称之为懂事,但我更愿意把它叫作“爱”。
《相约星期二》中,有这样一句话: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增长给予爱的能力,在对别人的关爱中我们会获得生命的价值。”
一个懂得爱人的孩子,不比成绩优秀更值得家长骄傲吗?
爱的能力的培养,需要父母的引导。
有些父母,看见小孩帮忙做事,不是嫌他做不好,就是嫌他做得太慢,几乎是下意识地剥夺了孩子爱的机会。
教育孩子,我们不只是帮助他们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将来获得很好的工作,还有一项很重要的责任——培养孩子“爱”的能力。
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很难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社交关系,在社会中也容易碰壁,内心情感的贫乏,也会造成人生中幸福感的缺失。
作为家长,我们不要一直单方面地给予孩子爱,也要懂得教孩子对自己、对他人付出爱,学会爱人。这样的孩子,未来才会走得更远、人生更幸福。
04
“在我心里,育儿的终极目标是我的孩子可以能够长大,然后可以给自己准备早餐,而我可以任性地躺在床上打呼噜。”
有远见的父母都明白父母最大的责任之一,是应该在孩子离开自己之前,给予他们驾驭生活的能力。
平日里,锻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最简单的小事做起,做做家务,锻炼动手能力,这对孩子没有什么坏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速度。当孩子能够独立完成某件事情时,家长应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不要过多干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哪怕孩子做的时候是在给你添麻烦,教育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让孩子自己去做、去尝试、去犯错、去感悟,他们才会成长。
有远见的父母,懂得在该严管的时候严管,让孩子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该放手的时候舍得放手,让孩子学会飞翔,勇敢地搏击风浪,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05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去适应一些限制,避免过度的任性妄为。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
我身边总是能遇到一些家长,以孩子小或天性为由,放弃对孩子的管教,为孩子辩解,导致孩子养成了坏习惯。
有的孩子和同伴玩耍,见到喜欢玩的东西又是争又是抢,父母不但不阻止,反而在一旁帮助孩子。等他大了,需要排队等待或者礼让时,他还是不乐意。
这样的孩子在集体里不受欢迎,但他自己也不懂问题究竟出在哪,因为没人会告诉他没礼貌。
规则和界限感,是家长要着重帮孩子培养的,否则,孩子会越来越无法无天。
每个人都要有规则意识,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孩子的年纪越小,越是需要具体地去设置一些规矩,养成习惯,比如:
用餐时,夹菜的时候不翻捡盘中食物; 看演出时,进场要排队,先来后到是规则; 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出门在外,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06
孩子有一定的心理韧性
很多家长执着于对孩子“成功”教育,努力得第一,得了第一才光彩,却对失败只字不提。
于是,很多孩子遇到困难后,心理素质极差,输不起、玻璃心、扛不住事儿。
真正优秀的孩子,能够接受最好的结果,也不怕面对失败和挫折,跌倒了,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向前;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欣赏别人的优秀。
这样的孩子既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不会和自己较劲,以己之短去和别人的长处竞争,还能重点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一定心理韧性的孩子往往比较幽默乐观,因为心胸开阔,与人为善,结交的朋友多,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帮助,助己一臂之力。
孩子慢慢长大,也从起初的脆弱变得越来越坚强。作为父母,我们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去尝试、经历、体验成功与失败的多种滋味。
07
孩子有主见、敢争辩
孩子敢于为自己的想法负责,不畏惧争辩,这表明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
有主见,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生存能力。
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是需要父母长期引导和教育的结果。
平日里,给孩子“赋权”,让孩子自己会独立思考、会自主选择,可以塑造孩子积极主动、自信笃定、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通过一次次的选择,孩子清楚了,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对“自己”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便可造就一个有担当、自信、积极主动的孩子。
生活中,每个人对新认识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以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水平,对事物做出判断。
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说明他们在走自己的路,不断地跟大人进行“争辩”,反而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为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积累经验。
家长对于孩子的“争辩”,应给予尊重及正确引导,这样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08
孩子拥有强烈的求知欲
如果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主动探索未知,喜欢阅读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说明他的成长环境是积极和鼓励探索的。
喜欢阅读的人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阅读,通过文字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阅读的习惯不仅会帮助孩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孩子小的时候,陪伴他们一起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让他们亲身体验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出对阅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喜欢问问题、试一试,这种探索精神成为他们卓越的学习品质的体现。好奇心使得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并不断努力去探索和了解新事物。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问问题,积极给他们解惑。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日常生活中,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机会,让他们去观察和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还能够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多资讯
请关注柳州晚报小记者
「童眼看世界,小手写芳华」
长按图片识别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