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党员工作室:
“和合·共治”暖人心
一早,简阳法院“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里,几位精神饱满、干劲十足的老同志就热烈地讨论着前一天的工作“战绩”。“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于2023年挂牌,通过探索以司法经验丰富的老党员为工作主体、多元开展纠纷治理志愿服务的模式,推进完善便民高效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老党员工作室坚持“和睦和谐、聚合融洽”的目标追求、“德法共治、调诉共济”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化解纠纷“解难室”、消除心结“解惑室”、传授经验“大教室”,在服务群众解纷、助力基层治理上发光发热。
解难室:化解纠纷
❝
“我曾经无数次幻想与妈妈重逢的场景,真没想到是在法院。非常感谢冯阿姨,她的温情调解让我心中的疙瘩终于消散了。”伴随小高的述说,“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里充斥着浓浓的亲情与感动。
❞
80年代初,小高的父母高某和陈某结婚后因感情不和,其母亲毅然离家出走,转眼就是30余年。如今,陈某为了顺利办理户口迁移等事项,回到简阳起诉与高某离婚。简阳法院收案后,在征得当事人同意情况下,交由工作室特邀调解员冯简开展调解。
冯简结合该案实际情况,考虑高某与陈某均年逾古稀,遂将两位老人的儿子小高及女儿通知到场参与调解。各方刚到调解室时,情绪波动很大,冯简采用“背对背”的调解方式,从其往昔生活的点滴入手,对各方进行情感疏导,认真倾听其真实想法,帮助缓解心理压力。经过耐心细致地说情说理,高某与陈某很快达成调解协议,一双儿女也在调解过程中增进了对父母的了解,更对母亲的出走表示释然,各方纷纷和解。
像这样化解芥蒂、冰释前嫌的场景经常在工作室上演。2024年以来,工作室成功化解民间借贷、物业服务、买卖合同等纠纷1360件。
解惑室:消除心结
“法官你好,我想打官司,但我啥都不懂,你能教一下我吗?”“当然可以,您先介绍一下大概的情况……”在“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部分当事人因文化水平不高、不通晓法律程序等原因无法自行完成并提交诉讼材料。
“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坚持问题导向,配备了专职诉讼辅导员,为需要帮助的当事人提供一对一指导。在了解基本情况后,诉讼辅导员就文书格式、材料要求、诉讼流程等程序性事项进行手把手指导,对于事实清楚、原被告争议不大的案件,引导当事人通过诉前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以避免繁琐的诉讼程序,减轻当事人的诉讼负担。
“这彩礼我没偷也没抢,都是小王自愿给我的,法院怎么判我退给他呢?”一起婚约财产纠纷案件当事人小李问到。工作室诉讼辅导员蒋增安答道:“彩礼与恋爱期间的一般赠予确实有相似之处,但是更为直接的目的是结婚,你们确实办理了结婚登记,但是从未共同生活。您看,小王为了和你结婚,也是到处向亲朋好友借钱筹集彩礼,目前经济状况也很困难……”小李而后说道:“其实我也不希望他背着债,只是不太理解法律为什么这样规定。经过您的解答,我终于能想明白了,谢谢!”
针对当事人存在的疑问以及判决的法律依据,工作室老党员总是能够耐心细致地进行解答,促使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2024年以来,工作室老党员开展诉讼辅导、判后释疑服务3340次。
大教室:传授经验
❝
在“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常常能看到青年干警的身影,这是因为工作室承载着另一个功能——薪火相传。老同志们在定纷止争的同时,持续发挥“导师”作用,“以老带新”传授智慧。
“工作室老同志日常的经验分享,加深了我对民事调解工作的认识,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在理清基础法律关系、查清案件基本事实的前提下,在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充分释明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调解方案,力争一次性、实质解决纠纷,做到情、理、法的有机统一。”青年干警小陈说道。
❞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起相邻权纠纷中,调解老师和双方话家常、讲案例、析利弊,分别从法理和情理方面进行分析劝导,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重拾邻里之情。这种话家常调解范式很是值得我们学习,不仅解决了双方纠纷,更修复了社会关系。”小陈补充道。
“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通过定期组织座谈学习交流会,让老同志结合自身阅历、司法实践,不断地向青年干警分享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买卖合同等常见纠纷的调解程序、调解技巧以及特别注意事项,引导青年沉下心境、躬身实践,帮助年轻解纷力量快速成长。
下一步,“和合·共治”老党员工作室将持续加强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模式,在推进多元解纷、推进基层治理上继续探索和精进,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水平和效果。
供稿部门:机关党委
编辑:王倩瑶
一审:于飞洋
二审:周玉兰
三审:周学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