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网 | 直播 | 德宏百事通 | APP |
请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周末带孩子回家和外公外婆小聚,吃饭的时候母亲神情黯淡地说起老家的消息,“稻田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遭了虫害,今年恐怕没有好收成啦。”我心里一沉忙问:“其他家的稻田也遭虫害了吗?”母亲说:“这是最让人想不明白的地方,其他家都好好的,就咱们家遭了虫害呀。”我说:“那要不要换换谷种?”母亲说:“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劝你爷爷换谷种,你爷爷只是摇摇头,摆摆手。”我叹了口气,暗自怪责倔老头的“落后”思想,直到读了李格桑的文章《一粒米,一命生,记忆中的那片山间谷地》,才渐渐明白爷爷的固执,是留住根脉的深情……
秋末的山谷,分外宁静,天际比往日更高、更蓝。一座小屋掩映在密林中,夕阳已悄然半隐于远山之后,柔和的余晖轻洒在稻谷地上,稻穗低垂着头,粒粒金黄饱满,悠然享受着这份来自落日的恩赐。
黄昏的风,带着几分凉意与温柔,踏过远山、掠过枝叶、拂过黄果,向着谷地款款而来。风过处,稻穗随风轻摆,“窸窸窣窣”作响,仿佛在低吟着农人将汗水滴在谷叶上的碌碌辛劳,又似在讲述稻种从沉睡中苏醒而来,历经艰辛终得成长的漫长历程。晚归的鸟儿发出了一声低鸣,那独特的啼声划破长空,惊动山谷,久久回荡。
儿时,常跟随父母到稻谷地劳作,因家住山脚,需翻越长坡才可到达。记得在山洼处,一棵古树傲然挺立,其下隐藏着一处水潭,潭水清澈甘甜,每次路过,母亲都会用竹筒盛满,以便劳作时饮用。水潭畔的湿地,常有蝴蝶翩翩起舞,我满怀新奇地追逐,却屡屡落空。偶尔捡拾到落在湿地草尖上的翅膀残片,我兴奋不已,轻轻托于掌心细细观赏,用树叶小心包裹,藏于裤兜。
不知不觉间,我已置身于那片稻谷之中。母亲和父亲正弯腰劳作,我则在小屋中独自嬉戏。小屋是两层木架结构,底层存放农具,第二层供人休憩。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喜欢坐在小屋的高处,眺望着远方的风景,数着天空的飞鸟、云朵消磨时光。
中午时分,父母回屋休憩。母亲摘了谷地里的黄瓜,做了一道凉拌黄瓜,清脆甘甜。记忆中,往后再没有品尝过能与之相媲美的美味。那时,父亲总是凝视着远方,对我说:“姑娘,将来你得走出大山,去山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我懵懂地点头答应,当时对山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只感到它遥不可及,难以想象。然而,父亲的殷切叮嘱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多年以后那话语依然清晰回响。
等到稻谷丰收,一家人满心欢喜,精心准备丰盛佳肴,邀请亲朋好友到家尝新米,以贺丰收。母亲用清晨第一瓢泉水煮了第一锅新米,柴火蒸煮,新米粒粒分明,色泽洁白如云,香气随着袅袅炊烟飘散远方。香气四溢的新米,是对农民辛勤耕耘、脚踏实地劳动成果的最好回报。举杯肃穆,长者诵读着祝福词,为主人祈福,也是对未来谷物满仓、生活兴旺的美好寄语。
如今,旱稻种植在景颇族聚居的山区已渐渐成为历史,但景颇族人民对米的珍视和敬意依旧未变。我仿佛又看到儿时那片在夕阳中摇曳起舞的山间稻田,仿佛又听到父亲轻声细语的叮嘱,那声音似远似近,飘过耳畔后便悄然消逝。然而,最清晰可闻的是稻田里一粒粒稻谷饱满欲破壳的声响,新米节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而我也在狂欢中,感受着新米饱肚的欢欣。
一粒米,一命生,稻米滋养下的生生不息,中国大地上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不整碗米线不算来云南,不甩碗饵丝白来芒市。”饵丝,在云南不少见,可芒市饵丝是其中一绝。特有的德宏稻米制成,能连吃一个星期不重样,堪称全国之最的调料台,即使是一碗平平无奇的清汤牛肉,也会变得活色生香起来。芒市饵丝吃的不仅仅是它独特的风味,更是这座边城民族融合的美好滋味。《走进乡愁》在阿昌族作者曹榕的笔下甩一碗《芒市饵丝》:
云南的饵丝,是各类米制品的统称,大致分为块、丝、片、条等几种。众多形制中,尤以饵丝最为常见。而在云南众多以饵丝闻名的城市中,芒市饵丝又以其独特的滋味,成了芒市当之无愧的美食名片。
芒市,这座镶嵌在云南西部的边陲小城,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孕育出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而饵丝,便是这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芒市多地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具体体现。
走在芒市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饵丝店的身影。这些店铺虽不起眼,却总能以其朴实无华的风味,吸引着一拨又一拨的食客。清晨,天还不亮,饵丝店的老板们便已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他们站在炉火旁,熟练地抓起一把饵丝,轻轻放入滚烫的开水中,然后迅速用手中的筷子搅拌,待饵丝变软飞快捞出放入碗里,浇上汤汁“帽子”(浇头),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饵丝便端到食客面前。
这饵丝,看似普通,却蕴藏着芒市人的匠心与智慧。因用产于德宏傣乡的优质稻米制成,芒市的饵丝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米粉,有着更为柔韧的口感和独特的米香。同时饵丝的种类之多,也是令人目不暇接:泡饵丝、鲜饵丝、宽饵丝、细饵丝、软米饵丝、腾冲饵丝等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在芒市,吃饵丝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次视觉和嗅觉的盛宴。每一家饵丝店,都会有一个琳琅满目的自助调料台。除了各地常见的盐巴、味精、酱油、辣椒油、花椒粉、胡椒粉、草果粉、香葱、芫荽,还有独具边地特色的大蒜油、苤菜油、“鬼火绿”泡辣椒、糊辣椒、涮涮辣、香芹、刺芹、香柳、薄荷、柠檬、鲜番茄酱、干腌菜、木姜子根等各式调料,以及腊腌菜、水腌菜、泡萝卜、泡白菜、凉拌折耳根等开胃配菜,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随意搭配,这种个性化的吃法,让每一碗饵丝都变得独一无二,即使是一碗平平无奇的清汤牛肉,也会变得活色生香起来。多达30余种调料的芒市饵丝调料台,可谓作料大观园,种类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说起饵丝的历史,还要追溯到古代南诏国时期。据传,最早的饵丝是由洱海沿岸的老百姓创制,他们用大米磨浆,蒸煮后切成块状,晾晒干燥后便于保存和携带。这种制作方式,既保留了米的营养,又便于长期保存,成为当地人出行、劳作时的理想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饵丝逐渐传播到整个云南,制作工艺也不断改进,口味也日益丰富,最终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这道地道美食。
作为德宏州府的芒市,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居民汇聚于此共同生活,饵丝也成为连接他们情感的纽带。无论是傣族、景颇族,还是汉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大家都爱在清晨来一碗热腾腾的饵丝,开始新的一天。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味,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关于家乡和文化的记忆。
芒市饵丝,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它用最简单的食材,最朴素的烹饪方式,讲述着芒市这座小城的故事与风情。在这里,每一根饵丝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在锅中跳跃、在碗中缠绵、在舌尖绽放,最终化作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
FM104.3德宏综合广播
每天08:00、14:00、18:00
播音:俊文 孙黎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否则视为侵权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