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中国根据地理位置分为七大区: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
每个大区不仅地理、地貌不同,风土人情也有很大的差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大多数人都能通过相貌、口音便能判断出哪的人。
今天,小编就来跟大家说说东北的那些事。
100多年前,一群长辫子的清朝农民正乘坐木船渡过渤海去对岸,对岸就是东北,当时也叫关东,是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大致就是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当时,黄河下游连年遭灾,田地都被毁了,而且常常发生起义暴乱,老百姓成天饿着肚子,提心吊胆。不知从哪个人,或者是几个人把目光投向了东北,想着东北那块地广人稀,虽然天气冷了点,但起码有地种,能打粮食,不至于整天饿肚子啊。于是,他们就想尽办法去东北,历史上叫做“闯关东”。
闯关东的人有很多,分成陆路和水路。走陆路主要是河北人、天津人、北京人,走水路的主要是山东人。
经过这么一闯,东北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田地很快就变多了,这些人过去就是为了种田糊口的,去了不用别人催,自觉地扛起锄头开荒耕种,也就是说东北开始开发了。
有了田吃饭问题解决了,吃饱了饭要出去转转,找人聊聊天吧。这一聊天就发现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大家从不同地方闯来的,有的说河北方言,有的说山东方言,有的说河南方言,还有山西方言……再加上原本就住在这里的人的方言,简直乱成一团啦。不过嘛,人类相互融合的力量很大,你吸收我的方言,我吸收你的方言,没过多少年,就形成一种新的方言,就是很有特色的东北话。
但是地处辽东半岛的大连方言却与东北话相差很大,而更接近山东胶东半岛。这是因为走海路的山东人很多都留在了大连,他们一直保持着原本的方言,并逐渐成为辽东半岛方言的主导。
历史上,东北是少数民族的聚集之地,比如靺鞨、女真、满等,一直与关内的汉族政权冲突不断,战争不止。闯关东以后,大家居然打成一片,一起种田,一起喝酒,一起进山里挖人参,一起举行各种节日庆典。
东北这个地方很不错,地大物博,林木、煤炭、铁矿非常丰富,是个发展工业的理想之地。好地方当然也招来别人的觊觎,最先来的是北方的沙俄。
东北有三条比较有名的铁路,就是滨州铁路、滨绥铁路和哈大铁路,三条铁路连成“丁”字形。这三条铁路其实算是一条铁路,以前叫做中东铁路,是沙俄修建的,还沿着铁路沿线设计修建了许多建筑,现在已经成为文物保护起来了。
当然,沙俄修铁路可不是为东北做好事,而是为了把东北的矿产资源运回去自个儿用。
没过多久,日本人也来了。一来就和沙俄人在东北的土地上打了起来。
最后日本赢了,还抢了长春到大连的铁路,就是著名的“南满铁路”。从此,东北就一直在日俄两大帝国的夹击下生存。
说实话,东北差点就被他们抢去了,多亏东北的军阀张作霖。他深知两大帝国有吞并东北的野心,但自己又对抗不了他们,而且还要和关内的其他军阀争斗。怎么办呢?张作霖就用火车不断地把关内人运到东北,使东北人口又一次井喷似的增加。老张的做法是,我用人口把东北给你占住,东北全是咱们中国人,看你们还怎么侵占。
所以,东北有很大一部分人的祖籍是山东、河北、山西、河南。
东北的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北也是最东的省,黑龙江地图像一只天鹅,省会哈尔滨就是“天鹅项下的珍珠”。哈尔滨是由俄国人设计修建成城市的,建筑设计尽显欧洲风格。
哈尔滨有一条几百米长的中央大街,听名字就知道很气派。大街两侧的建筑风格就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等。这条大街的路面铺满了花岗岩做的方块石,每一块长18厘米宽10厘米,像俄式小面包。当时铺路时,这些方块石每一块就价值一个银元,一个银元就够一个人吃喝一个月的。这条大街真的可谓是用金子铺成的。
哈尔滨也是新中国最先解放的大城市,当初差一点成为国都,可惜后来因故未成。
不过,东北有另外一座曾做过国都的城市——沈阳。沈阳这个名字来自它相邻的浑河。浑河在很早的时候叫做沈水,沈阳城在沈水的北面,古人认为水的北面为阳,所以就叫做“沈阳”,其实也就是沈水北面的意思。
清朝没进关以前,沈阳就是清朝的国都。不过,那时候被改叫“盛京”。后来,进入中原后,又改名叫“奉天”。那意思就是大清朝是“奉天承运”。
国都一定要有两样东西,城墙和皇宫。沈阳的城墙是在明朝基础上加固修建的,当时城墙高3.5丈,宽1.8丈,两辆马车可以在上面并排通过。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城墙都被拆除了,真是可惜。
同样可惜的还有沈阳九门,因为各种原因九座城门被相继拆除,只留下一条叫做九门路的小巷了。
除了城墙,还有皇宫。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是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沈阳故宫只有6万多平方米,比起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却有自己的特色。它的建筑满族和蒙古族的特色风格更多。
沈阳故宫分为东路、西路和中路三分部。中路是举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地方。东路八旗军帐布局,是大臣办公的地方。西路是读书看戏和存放书籍的地方。
好了,东北的事今天就暂时讲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