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涿鹿保岱中学1975级入学50周年
写一篇中学时代回忆 作为纪念
桑干河畔故事
保岱中学求学追忆
秀灵(石家庄)
公元1975——1976年,中国有许多大事发生。1975年1月13日-17日 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大会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邓小平等为副总理。2月 邓小平在毛泽东、周恩来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对全国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收到显著成效。同年11月,整顿被迫中断。1976年对全体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痛苦的回忆。
1976年的3月8日,吉林陨石雨,不祥之兆。三位缔造共和国的伟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在这一年相继去世,所有中国人甚至很多海外国家的人们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其实1976年发生的事情远不止这些,而且都是坏事。其中7月28日爆发了史诗级的7.8级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城市在地震中化作废墟。这起给事发地的居民造成了严重伤亡,24万无辜的生命永远消失在唐山的残垣断壁之中。让全国人民记忆犹新的惨事。
1976年10月6日,在华国锋领导下,“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结束,新中国的历史翻开新的篇章等。
当时我们并未感到新时代新机遇将来临。
1975那一年,我人生中也有一件大事发生,我推荐上了被誉为桑干河南最高学府的保岱中学。听起来似乎可笑,保岱中学不过是一所普通中学,如今,本科、研究生毕业都不算什么了,中学可以忽略不计,与文盲差不多。
但于我,我相信对许多毕业于保岱中学的学长学弟学姐学妹来说,保岱中学仍是重要的,那不仅是青少年求学获取学历之地,还是少年青春和友谊的见证,那就是人生芳华的地方。
保岱中学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如今已经不存在。先是西院建养老院变成生活居住楼,后来东院也进行了改造拆建,唯有几排平房还在,那是它仅有的痕迹了。更多的记忆在一届一届学子的脑中。
今年是保岱中学1975级入学50周年、毕业48年,应省会保中校友学长建议,写一篇1975—1977中学时代求学追忆,以此作为纪念——
河北涿鹿保岱村,坐落在涿鹿县城西南二十五里处。传说,古城保岱是黄帝九世孙虞舜的出生地。后来,舜从尧帝那里接手了天下,携夫人到故地巡游,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就住在古城里。二妃泉诗曰:
二妃厘降有虞城,
城下流泉冽且清。
麦垄黍田资润泽,
田公击壤乐升平。
后人在村里建有舜庙(距保岱村北三里的窑子头历山上也曾建有舜庙,而且规模很大),世世代代祭奠,祈求舜帝福佑。该村曾名为舜乡堡,这是有确切记载的史实了。
至今,保岱村还保存有几段比较完好的古城墙,记录着当地人一代一代对悠久历史的珍视,向人们诉说着它昔日的荣耀。
这里曾是舜帝的都城,汉代的古潘县,村中心有潘泉(大泉)流出,泉水环绕古城,形成妫水河,向东北注入桑干河。
关于潘泉的由来,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其水作盘旋状,然后外溢,所以称盘泉。后人传为潘泉。另外一说是,上古时,保岱为水泽之乡,不能住人。到了轩辕黄帝时,此处有九个大泉眼,一起往出冒水,洪水浸淫山陵,把这里淹成一片水泽。
轩辕黄帝带人采巨石运到这里,干了九九八十一天,凿了九个方圆九丈九尺厚九寸的大石盘,把大石盘压在九个大海眼上。果然水被堵住了,地上的水也渐渐干了,露出了土地,才开始有人到这里居住。后来逢天大旱,地里寸草不长,遭了饥荒。轩辕黄帝又十分后悔没留一个海眼,他再次到这里,带人在一个大石盘上凿了一个海眼,这就是盘泉。即妫水之源。
有了水,这里的人们开始挖渠导水,垦田造地。形成的河流润泽出这片青绿山水,孕育了宝带这片水草丰美的诸沃之野,催生了这方风水宝地。
潘泉、舜泉有诗为证:
巍巍舜都历山南,
城有清泉味极甘。
流出迎祥东北去,
汪汪千顷泛波澜。
舜都城内有潘泉,
清水涓涓作盘旋。
溪流淙淙喷涌出,
飞流卷花入深潭。
潘泉在保岱古城中间,从面积一亩大,深不可测的水潭喷涌而出。据传说,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姓丁的村民在妫水河畔,见到了一匹金马驹,形体俊美,气宇轩昂,颜色与普通马绝对不一样,金色辉煌,尤为奇特,金马驹走进潘泉去饮水。这个村民快步走上前去,想要立即逮住它。刚伸出手去,金马驹猛地一扬头,顿然消失,好似一片祥云飞走了。村民带着绳索又在那儿寻找了几天几夜,也没有再见这个宝物。不过,后来这个村民生产打鱼十分顺畅,年年丰收,日子过得很不错。诗曰:
金马已逐白云飞,
鳞甲时时漾绿漪。
月白风清天似水,
一泓元是化龙池。
1958年8月,怀来涿鹿两县合并称怀来县,这年10月,县委决定在桑干河南河川区筹建保岱中学。
为何撤销国办东小庄中学,新建保岱中学?
内部传说:王纯抗日战争时期在桑干河南打游击,曾任保岱区委书记,对保岱地区有一种特殊感情,当时升任怀来县委书记,主管文教,认为保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岱学堂在张家口很有名,力主在保岱新建中学,为桑干河南培养大批人才。
保岱中学,简称保中,始建于1959年春天,建在舜都古城保岱村的东北角,妫水河畔。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地。建校伊始,只有初中教育,1970年开始创办高中,当年招了50余人的4个排(班)。我读高中时,学校教学规模已经扩大,主要招收桑干河南保岱、孙家沟、栾庄、五堡、辉耀5个公社的学生,还有少量临近公社的学生。
这座校园里最迷人眼的,要数各种各样的树。庄严肃穆的杜松,枝叶婀娜的垂柳,笔直挺拔的钻天杨,浓荫遮地的海棠树,榆树、刺槐、龙爪槐,枣树、樱桃、香椿树。它们或成行成排,或孤峰独立;或冬枯夏荫,或四季常青,装点着幽静整齐的校园。校园最引人瞩目有颗大的黄果树,这一棵黄果树,长在校园东边。校园东宿舍区紧挨着一口水井,从水井往东走十步,就是黄果树的出生地。据学校的老人们说,这棵树在刚建校时就长在那里,比校龄还长。
满园挺拔的果树、翠绿的春夏秋连成一片,由此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悦耳鸟鸣声,汇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是一个非常适宜求知、求学的好场所。
保中从1959年建校并开始招生,至今也有67年的历史了,学校名称几经改变。仅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就有保岱初级中学、保岱红专学校、保岱中学、保岱农业技术高级中学、涿鹿县实验中学、涿鹿县希望高中等六个不同的名称。不过,隶属关系上一直属于国办中学,由县教育局直接管辖。
1975年1月15日,保岱小学初中毕业后,经大队推荐、公社审批,保岱中学审核,在当年保岱大队初中甲、乙两个班60多名毕业生中,共有24名被推荐升入保岱国办中学,我是以最后一名推荐进入高中学习的幸运儿。
还记得,入学审批表是由自己填写好后,交到保岱小学,学校审查排名,盖章签注同意推荐等内容,直接送到保岱大队,经大队党支部研究同意盖章,就报到公社去了,文教助理(董成章、李义)审查同意,再报送保岱中学审核,中学下发入学通知书。其中关键的是保岱小学和保岱大队,没有一定实力和关系根本过不去。
——推荐上学是“文革”期间的特殊产物,恢复高考后被立即废止。
1975年2月至1977年1月,我有幸在这里度过两年快乐的高中生活。
1975年2月24日(星期一)这一天,也是我人生非常值得回忆的日子。第一次远离伴我少儿成长的小学,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玩伴、无比关爱告别了亲人,风尘仆仆来到保岱中学报到。
报到的情景还能清晰想起。我背着书包,带着录取通知书,当天上午来到学校。
——到了学校,经老师的帮助,完成了交费、注册等手续。之后来到位于大门西面最后一排平房中间的教室,由于个子小,座位排在前面,与大姑姑孩子润喜哥(刘长亮)坐在第一个桌,班主任胡赢河老师给介绍了学校情况。
1977.1保岱中学22班师生毕业留念
前第1排左起
李怀春(下洪寺)王建元(鸭沟)李秀文(武家沟校长;已故)李文成(井沟,已故)安有亮(辉耀)李树泉(居苏州)董国武(涿鹿镇企委主任)郭冰(涿鹿进修学校校长,居张家口)雷翠梅(相广)陈秀芳(井沟)女教师
第2排张玉忠(涿鹿保岱镇)霍翰林(涿中、居廊坊)李文山(涿中教导主任)李凤林(政治教师,调入教育局)田步云(涿鹿体委,已故)顾生棣(二中教导主任、校领导,居北京)董成章(涿鹿镇副镇长,已故)赵廷武(涿鹿县教育局)胡应和(北京律师主任)王文茂(后调回保定)翟玉花(天津高校,已故)李继莲(涿鹿二中,已故)
第3排霍春平(高堡卫生所)孙万芳(现居长疃)郝旭梅(涿鹿县)胡景风、顾克鹏(在沧州)刘玉平(栾庄乡黄土坡教师)胡建花(窑子头)樊永芳(上洪寺)张学华(栾庄商务老板)唐付梅(方家沟)张玉荣(河南中牟)唐玉凤(唐家洼)张玉娥(居保岱)周英珍(石家庄17中工会主席)
第4排屈秀芳(屈庄人,已故)李继花(甘庄,居保岱)宋玉芳(下洪寺)胥玉娥(胥家窑)张凤苹(董家房)王风梅(辉耀相广教育)闫桂娥(涿鹿中学艺术主任,现居保定)樊玉香(侯家寺)杜文清(涿鹿镇学区教育)陈永梅(茶房)董世凤(方家沟)董莲花(方家沟,已故)黄金莲(下洪寺)
第5排郭玉贵(张顺屯东堡堪舆大师)赵满(栾庄)班武(下水谷)唐世功(保岱镇农技站长。已故)董继库(方家沟,已故)秦长富(养田庄)董占兴(董家房)王桂清(保岱)顾生成(西堡)刘长亮(开滦集团高级工程师)杨富贵(河北工程大学教授)尤秀兵(省新媒体主编)张效春(易庄电工,已故)王金明(上葫芦)
第6排张守强(下葫芦)石玉韦(辛庄)张生贵(下葫芦)宋维明(下洪寺)何永福(居涿鹿)赵来富(胥家窑)杜建飞(上洪寺)张宏基(上葫芦,已故)王占生(孙家沟,武家沟工程队)张耕田(下葫芦,已故)刘录(甘庄)祁小宝(茶房)李斌(相广)
1975年保岱中学共招收4个班,全部来自桑干河南地区的5个公社及少量社直干部职工子弟的初中毕业生,我所在班为高一22班。学校共有高中二年级4个班、高中一年级新招4个班,有教职工40余人,在校生500多人。
当年的保岱中学,云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名师。就是这么一个桑干河南小城的学校,竟然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有从清华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张家口高等师范学校等院校的毕业生。
记得新同学第一次在教室集中,是班主任胡赢河老师主持的班务会。大家相互认识一下,最后由胡老师指定班干部成员,李兵任班长,孙万芳担任学习委员。按座位分成5个小组,并确定小组长人选,我的高中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开学第一课是语文,赵兰华老师让每人写一篇作文: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算是语文摸底,也是入学考试。我们被老师的突然考试打蒙了,冷静下来后,我突然想到:
来保岱中学报到那天,我在宽敞的教室里驻足良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的反差竟如此巨大!
读小学时正赶上中国教育回潮,狠抓教育质量,1972年在涿鹿辛庄学校参加全公社五年级语文算术统考,数学成绩95分,位列第三名(第一名董家房村董国武98分,后河北经贸大学毕业,曾任涿鹿镇主任,第二名?);1973年在董家房学校参加第二次统考,语文算术成绩满分,并列全公社第一。
就是这样的学习成绩,却在初中毕业推荐升学排名时,位列倒数第一,我差点名落孙山,靠姐姐的据理力争,我才以最后一名进入保岱国办中学。
现在还是我,将坐在教室里和同学们拱手抵足,携手学习,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共度中学时光。变迁,蕴含着多少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怀着一种强烈的报恩心情拼命地学习着,要珍惜这次机会,我要对得起这个时代,两年时光短暂,抓紧有限的时间……
我挥笔将推荐升学跌宕起伏的曲折经历跃然纸上,写的作文大致如下(根据记忆改写):
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
秀灵 1975.2.26
我曾经在枝叶婆娑的树林中漫步,以躲避炎炎烈日的暴晒;我亦曾在杨花飘飘的季节低吟着“春城无处不飞花”,我更在寒风凌冽的冬天思考着上不了学走向何方?然而,我却从未思考过写作接到录取通知书时候的感受。今天,一篇寥寥数语的考试作文《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促我沉思起这个沉重的话题来了。
走过十几个春秋,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悲喜与酸甜交加。赵兰华老师的一道命题作文再一次把我带回接到通知书的那个令我难忘令我忧的下午。
“秀灵弟弟,你的通知书!”姐姐欢快地把通知书递给我,而我心中油然而生的却是心酸甚于惊喜,同时又夹杂着太多太多的无奈!没有像别人接到通知书那样充满幸福;也没有像别人接到通知书那样洋溢豪情。有的却是溢满心酸与拼搏争取的回忆;却是披星与戴月的无数个像断了线的小水珠泪落在通知书上,它们似乎在为我诉说着一个曲折求学的故事。
旧故事离我远去,一封中学录取通知书拉开了我新故事的序幕。我的思想、我的感受、我所有的一切都随着通知书的降临而巨变着。记得读初一的班主任刘正荣(张家口一中学生)老师曾提到过,理想与现实之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距离,她需要青少年一代用顽强的拼搏奋斗、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缩短,一步一步的,一点一点的,最后才能走向成功,使理想与现实重合成一个点。
是的,刘老师的教诲至今仍影响着我,促使着我向一个又一个目标奋进!今天的我回忆昨天的我,那个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我,深刻感受到就是这句警言在我身上得到了应验。那么我该怎样去迎接下一个目标,该如何去把握住自己,把握住青春时光呢?面对通知书的我又一次陷入了思考。
至敬至爱的恩师们。请相信我只会去正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而绝不会去回避。因为我坚信摆脱无奈与心酸之后,抬起头的我眼前将是晴空一片!
录取通知书,是你使我又向成功成熟迈进一步!是你使我又找回了那个热情奔放少年的自我!面对你,我将会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人生之旅上的一切!
当时我刚入学时激动的心情尚未平静,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洋洋洒洒写在作文纸上,以此表达自己喜不自禁的心情和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赵老师批阅后,觉得写的很好,感慨颇多,忘记了具体怎么评价的,只记得她用红笔写下了作文点评批语。
有一天晚自习,她先拿这篇作文在班级讲评后,让同学们传阅,还推荐我作为高一新生记者奔赴白草地采访了大队书记,编写的通讯《革命的老黄牛:唐圣和》推荐在涿鹿广播电台播出。想不到自己一篇小小的作文竟然轰动一时,可我并未沉醉其中,但对我今后的读书写作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鞭策和鼓舞!这个新闻通讯原本我是珍藏着的,可惜岁月太久,调离故乡涿鹿,后到了冀中平原的石家庄,中间又搬了几次家,不慎遗失,现在想起不免有点遗憾。这算是我从事新闻记者的启蒙教育。
我们22班的任课教师有:
数学 孙秀珍(河北师大)郭冰(清华大学)李继莲(北方学院)赵廷武(天津师范大学)
语文 赵兰华(留校生,清华大学)胡赢河(留校生,河北师院) 翟玉华(北方学院) 王文茂(师范大学外语系)赵玉兰(河北师院外语系)
物理(工业基础)赵廷武(天津师大)李玉清(留校生,张家口医学院)谢师冉(河北师大)
化学 闫桂兴(留校生,河北工业大学)施洪广(天津师大)
政治 李文山(师大)李凤林(高等师范)张玉忠(师范)
农业 郝敏杰(师范)郭正礼(师范)
外语 陈清(北京知青 河北师大外语系)
体育:
董连生(河北大学体育系)安成山(留校生。师范)
师占全(涿鹿中学文体班,后任县农行主任)
田步云(高等师范体育系,已故)
根据“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伟大指示,保岱中学把文化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培养社会所需专业人才,我就读保岱中学当仁不让。按照专业设置,分别开设机电课、农学课。
不仅如此,课程设置也作了相应改革,以前正常开设的《物理》课被《机电》课所取代。为此还学校专门购置了一台柴油机,专供教学使用。学后,对于柴油机、电动机的构造、使用等有了初浅认知。
我还参加中学的文艺宣传队,就是在正常上课的前提下,由具有音乐基础知识的老师郭冰(张家口一中乐队总指挥)、安成山(保中1974级文艺宣传队长)任教,讲解、普及专业知识。我由此成为学校乐队的一员,负责低音胡伴奏,乐队共有7、8位同学,由郭冰老师辅导,当年曾排演《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向工农兵致敬》等合奏曲,在学校文艺汇演上亮相。后来班里又组织了二胡、笛子的器乐兴趣小组,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我报了二胡。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的方针,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农村大课堂去学习,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此多次安排外出实习,进村入户、田间地头,与农民工人同劳动,如:到保岱与黄土坡交界处的二道河开荒种地,去辉耀、甘庄村抗旱,赴石门公社杨木林岔道林场植树。参加劳动由班主任负责组织管理、当地老乡或农林员负责技术辅导,每次劳动历经半个月到一个月的苦战,如期完成,安全胜利返校。当年流行话:我们虽然脸晒黑了,但是心练红了。
由于受全国大气候的影响,学生走出去参加过多的劳动,没学到课本知识。进校就是上午半天农业课,还进行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地震停课,学林学农,批宋江投降主义,后来又学了华罗庚的优选法,物理学三机一泵,历史地理有课本没开过,留下许多遗憾,但也得到了很多社会锻炼。
——有幸的是,参加工作进入涿鹿县委后,1988年8月,团县委安排由我带队,一行三人前往石门乡杨木林一带开展扶贫调研工作。再次踏上那片土地,倍感亲切,前往植树寄住的老曹家里。走进那熟悉的房子,见物思情,仿佛回到了曾经在这村子里生活日日夜夜。老乡告知,当年学生为他们装上的电灯,仍在使用,由此感到欣慰!
1975年,陈永贵当选国务院副总理,主管教育,他说:我们不要金子榜,就要学生好思想。根据陈的精神,第一学期结束,学生考试成绩不用百分制,采用的是优、良、一般(可)、差四个等级,优相当于90分以上;良是80分上;一般(可)是60分及格;差是60分以下不及格。按照要求,学长张和喜成绩突出,荣获6个优1个良,成为高二年级的最好成绩。我们高一考数学、语文、政治、物理、外语、农业、体育共七门课,我也获得了6个优1个良(体育是良,没有考试,老师根据印象给划的),我们班仅有一个人获得这个成绩,高一年级其他班同学的最好成绩是多少?我不知道。
高一第二学期,翟玉华老师代理班主任,翟老师虽然是女教师但比胡赢河老师严厉,她身材高大、声音洪亮,板着脸站到讲台上,着实让我们提心。这段时间我爱看小说《林海雪原》《烈火金刚》《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翟老师正式找我谈话,不是因为我的语文成绩,而是别的。晚自习后我偷偷在教室点蜡烛看书,被张玉忠老师负责的学生会查到了,那要扣班级的分数。学生会自是通报给翟老师,她让我遵守纪律,按时回去休息。
怎奈那时我痴迷阅读,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原先熄灯后,我在座位上读。谈话后,我改在教室的后门,在蜡烛前挡了块板子,自认从外面很难看到烛光。某个夜晚,我正读得入迷,前门响了,我反应还算快,门被推开的瞬间,吹灭了蜡烛,整个教室陷入黑暗中。
这有点儿自欺欺人。我知道来人是翟老师,我大气不敢出,手心直冒汗。翟老师站在前门的位置,我坐在后门的位置。她凝视着我,我迎望着她。她看不见我,我亦看不见她,但我知道她就在那里站着,我能想象到她抱着膀子的样子,只是不知等待我的是怒喝还是斥责。
那一刻,我挺后悔,我不该吹灭蜡烛,我认个错,翟老师或许不会生气。可是我彼时太紧张了,只是坐着,三分钟,也可能是五分钟,翟老师转身离去,什么也没说。好像她不知我躲在后门,他只是与空气凝望。我知道她照顾我的自尊,没有当场戳穿。我非常感谢她,作为新班主任,她是了不起的。
2016年,我带队到张家口扶贫,从大唐电厂总设计师李林岐老师处获悉:翟老师已经在天津去世,她曾留下遗言:要面向西北涿鹿方向,深情遥望故乡的土地。翟老师刚70岁去世,感到非常惋惜,留下很多回忆。
在“文革”前夕,毛主席曾发表过一个著名的“五七指示”,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还要从事农副业生产。其中有一段对学生的要求:“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生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此后,“五七指示”成为这一特殊年代的流行词,同时,各地兴办“五七”大学、“五七”中学等红火一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涿鹿县“五七”干校应运而生,选址在五堡公社三堡村并招生(恢复高考后,改为县外语培训部)。
——对此,学制也相应也作了相应调整。小学缩短为五年制,初中、高中也缩短为二年制。
依据“五七指示”的要求,在保岱中学学工条件不够,在校期间,只是组织参观几次校办工厂,这里有柴油机、酒瓶盖机器”,也算是学工了!学军也仅仅是《体育》课跑跑步、队列训练等等。所以对我们来说,就是学农最到位了,开学报到时,除了带生活用品,还得自带劳动工具。
为突出学农的重要性,学校每学期都安排劳动课,必须要参加生产劳动。期间,进行推土造地,种地收割玉米等等农活。学校内还辟有一块实验田和多块菜地,给我们生产劳动以平台。
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英语,陈清是北京下乡知青,也是我们的任课老师,开课之后,课本一直没有到位,听老师说:原教材不能使用,需要重新修订。现在还能记起,老师讲一些含有时代性的口号、标语,如:Lo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等等。当年还略知一些英语的基础知识,能读几个单词。正式认真学习外语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和高级职称考试的时候,经过努力顺利通过外语关,这与中学时代打下良好基础有关系。
当年学校,有一个大操场,一个灯光篮球场,两个操场都是用舜都古城墙土垫的,操场有单杠、双杠、高低杠、秋千,跳高、跳远的沙坑,也有开运动会的主席台,有一条200米椭圆形跑道非标准跑道(标准的应该是400米)和100米直线跑道。如不下雨,晨跑就放在这里进行,《体育》课的标枪、铅球、铁饼投掷教学的场所。
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报名分组,17班、21班体育人才最多,每次运动会,奖项也是最多的。体育不是我的强项,曾参加过冬季越野比赛(保岱到茶房路上),位列前15名,前10名有奖,我没有得奖。最多摇旗呐喊、助威,为班里同学比赛加油。我班同学大多来自农村,项目以径赛为多,不用器材,没有技巧,只要体力、耐力就行,尤其的长跑类。同学李兵、郝旭梅、张学华、何永福,每次田径比赛都能得奖。
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后开学,进入中学最后一个学期,班主任换成了王文茂兼语文老师,李继莲担任数学教师,上课2个月后,进行期中考试,解答数学卷顺利,成绩出来是99分,李老师在校园叫住我说:秀灵,你的数学成绩本来应该满分,但是最后一个大题,你没写答字,我扣了你一分,要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从现在起你担任数学科代表,为学生服务。数学课代表是我在保岱中学当的最大的官。
高中两年,回望的那段真情岁月,通过系统学习了语文、数学、农业、工业机电、化学、英语、政治、体育等课程,顺利完成学业,为自己基础教育经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1977年1月,高中毕业后,少数非农业同学回家等待安排工作,大部分农村的同学,回到广阔天地练红心,一颗红心两套准备,满怀信心地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我与同学们一样,回到家乡保岱村,准备参加第二生产队劳动挣工分。生产队长闫喜富看我年龄太小,分配我学习修剪果树,当生产队林业技术员。保岱回乡同学大部分到村文艺宣传队和籽种站。
中学毕业后3月的一天,在保岱供销社遇到了李继莲老师说:学校有一个老师休病假了,我推荐你去中学代课,书记说你太小,又没当过学生干部,恐怕管不了学生,校支部会上没有通过。你要继续学习,以后还有很多机会。
这年冬天,保岱学校一改过去推荐选拔教师,改为面向社会公开选拔考试,机会来了,我报名应试,经过笔试、面试、公开试讲,我从报名的近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进了学校,成为一名教师,担任高中一年级的数学物理课。
1977年,注定是一个时代年号,因为这一年恢复高考,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让大批青年人看到了希望。高中毕业后,参加高考也就成为标志性的1977届了!
恢复高考后,保岱中学77届毕业的同学中,已知被院校录取的有:
21班:
李虓(78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机研究院)唐玉军(78张家口学院,涿鹿中学)董家彪(78张家口学院,1978涿鹿中考状元,保岱学区)
22班:
杨富贵(77河北工程大学,留校生教授)闫桂娥(女,77宣化师范,涿鹿中学)董国武(78张家口农机,涿鹿镇政府)易永林(女,78张家口学院,宣化区教育局)刘长亮(82大同煤矿工业学校,开滦煤矿)尤秀兵(78张家口学院,河北日报集团)杜文清(女,师范,涿鹿镇学校)刘玉平(女,师范,栾庄学区)王凤梅(女,师范,辉耀学区)李秀文(师范,武家沟学区)
23班:
任继成(77河北机电学校,宣工集团)李本梅(女,81宣化师范,涿鹿学校)郝友清(师范,保岱学区)王秀弢(南京中央人民商场)刘万花(师范,涿鹿教育)
24班:
渠效英(77张家口农机学校,张家口市工商局)郭相义(78河北大学,唐山化工集团)胡连成(78张家口建筑学院,秦皇岛设计院)温效花(女,78宣化师范,北京)温存军(师范,涿鹿县人大)田春山(师范,涿鹿教育)王喜斌(师范,保岱学区)
被录取上大中专院校的不多,尽管有点遗憾,但这也是无法改变事实。
我是1978年被录取的师范生,考入师范院校属于侥幸,许多比我学习好的同学,因为种种原因没考好,令人惋惜。
保中22班,先后有十几位同学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那个时代幸运儿!
时过境迁,全班64位同学,命运各不相同。杨富贵、刘长亮等几位同学到外地上学,毕业后分配到邯郸和唐山;有的在乡村任教,有的经商,有的在家务农,许多同学在城里安家落户,开始了他们全新生活。
22班有:
张耕田(班长,下葫芦)张生贵(下葫芦)唐世功(保岱镇农业站长,辛庄人)李秀文(校长,季家梁人)、李文成(下井沟)张效春(易庄电工、西堡联中教师)、董继库(方家沟)张宏基(上葫芦)屈秀芳(女,屈庄人)董莲花(女,方家沟人)等10位同学去世,非常可惜,令人追忆。
1977年1月,我中学毕业回乡劳动,冬天考入学校当民办教师,1978年秋天,考入张家口地区师范学校,毕业到保岱社中任教,后考入高等师范深造,1987年毕业进入县委机关,任共青团委干部,1991年调离桑干河畔,1993年离开张家口地区,考入省会学习发展,1996年当省四大班子领导采访记者时,随省领导回访张家口,一说起涿鹿县的、保岱中学,感觉变得真切,情感也变得很不一样。
在省会认识接触的一批保岱中学老师校友有:周莹珍、董连生、王文明、刘建贵、唐继声、徐桂富、胥士武、张春生、温效兰、温效花、董丽珍、王贵基、王英俊、王喜琴、郝玉梅、叶世凤……
直到今天,在省会提起保岱中学我都会脱口而说“我们的保中学校”。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知道在中国有一个最初改变命运的学校是“我们的中学”。初到学校的时候我14岁,毕业离开时16岁,我一生最宝贵的青少年华是在中学学校度过的。
2019年10月,受省人民医院的援外专家校友刘建贵老师委托,从石家庄回故乡探亲拍摄纪念照片,我重回母校——保岱中学。寻找1975—1977年代我们上学的物质遗迹,已经有了难度,好在东面生活区有的平房还在,但这里已经是青苔夕照,秋风萧瑟,门窗紧闭,学校有一排办公室的小屋尚存,昔日的校园已经变成了涿鹿县养老院,学校已经搬迁合并到县职教中心、北晨中学、希望中学、涿中去了,合并后的中学条件更加优越。但我们的情结,我最美好的一段青春韶华,却被永远地锁在了被遗弃的保岱中学偏僻的角落里,成了我心目中漂泊的港湾,中学那段往事,让已在外30多年的我匆匆抚摸。也许我们回学校找寻的,是自己逝去的青春,以及那时的师生、同学友情纯真。
保岱中学一代又一代的先驱者们像一根根蜡烛,在燃烧自己的同时,照亮了别人,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千方百计地引领着我们每一个学子走出了荒蛮与愚昧,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光明与自由世界。据不完全统计,1959年9月保岱中学成立,到2005年撤销合并,培养的学生总数大约在9000多人。其中3000人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还有3000人奋斗在工作岗位上,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和骨干。3000人正当年。
保岱中学走出的学子无论是任教育人、还是务工经商,无论是投笔从戎,还是致仕从政管理,都把保中视为知识启蒙的温床,走入社会的起点。无论后来自己取得多大成就与辉煌,都不会忘记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虽然保岱中学作为有形的产物,在教育部门的序列中和国家印制的地图册上永远的消失了,但是保岱中学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每一位毕业生的心中。近70年来,保岱中学演绎出的一桩桩、一件件生动、鲜活的故事永远不会讲完。
今年是我们1975级入学50周年,也是我们毕业48年了,追忆当年的中学时代,感谢当年的老师们!
秀灵 2024年12月草省会,2025年1月18日修改
作者,1975—1977年就读于保岱中学22班,1977年毕业,历任教师、县委团干部、财政局会计师、省报业集团记者、《新京报》筹备处主任、省新闻集团驻张扶贫第一书记、新媒体主编。著有《狙击手》《河北第一秘》《李真秘密档案》《西柏坡红都内外秘密》等。现任《燕赵新报》《红色作家》主编,红色文化研学院副院长。
保岱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 校长
徐义(1976—1983)
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副校长
毛存明(已故)、董成章(已故)、郭宪成(已故)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郭宪成(校革委会副书记,窑子头人)闫喜善(黄土坡人)、张维春(张天成)
政教处
教导处
主任:顾生棣
郝敏杰(已故)李凤林(已故)张玉忠
自然科学教研组教师:
郭冰、赵廷武、施洪广(已故)、周莹珍(女)、李桂荣(女)、孙秀珍(女,已故)、赵淑华、梅效平(女,调中央歌舞团)、李冀莲(女,已故)、霍翰林(女,代课老师,三堡知青)
郝敏杰(已故)、谢师冉(已故)闫桂兴、李玉清、张玉忠
社会科学教研组教师:
赵兰华(女)、翟玉华(女,已故)、赵玉兰(女)、胡赢河、耿志春(女)孙秀芝、冀丽华、王文茂
陈清(女,五堡北京下乡知青)、郭正礼(已故)、李凤林(已故)、王德、渠志江(已故)、李文山、刘翠英、王铎(已故)
体育、音乐、美术、宣传队
董连生(已故)、郝敏杰、师占全、田步云(已故)、郭冰(宣传队)、安成山(宣传队)
团委书记
赵兰华、王铎、张玉忠、安成山
学生会干部
1974安成山、李反修、李玉清、池玉芹、王关平、张和喜、朱秉春(已故)胥义满
1975刘成效(已故)、赵明锁、唐玉军、董春贵、李永、王正贵、李兵、张耕田(已故)、孙万芳、唐有海、王秀弢、董桂根(已故)、王枢、董莹珍、郭相义、渠效英、闫桂娥、胡连奎
1976李瑞、王奋忠、霍万清
保中文艺宣传队演职员
指导教师:
郭冰、安成山
1974
安成山、张大兴(打板 节奏指挥)、朱秉春(已故)王兴平、池玉芹、李玉清、张金珠(扬琴,县工信局长)胥义滿(演员,县水利局党组书记)朱林如(县水泥厂),杨占川(县检察院高级检察官,现居广东汕头 北京)
1975
唐玉军(弹奏月琴、板胡、二胡)、赵世和(演员)、杨树林(女演员)、闫桂娥(保定)、刘玉平(女演员)、董占兴(演员 地主 特务)、董国武(笛子演奏)、尤秀兵(低音胡、风琴)、王秀弢(演员 二胡,居南京)、许刚(二胡 京胡)、
胡连成(山东快书)刘少宁(胡琴)
王桂清、赵兰玉(女演员)、董莹珍、郭相义、温效花(女演员,居北京)、张银忠、唐连英(已故)、曹德平(居张家口)屈秀芳(女,22班)、全家文(居上海)、郝有清(涿鹿城)王尚东
1976刘桂才 打板 董有莲(知名女演员,居西二堡)
保中1975—1977篮球队
教师队:
赵廷武、董连生、陈清(女)周莹珍(女)安成山、顾生棣、师占全
女队:
张学华、池玉芹、霍万清、张莲花、孙美花、郝旭梅
25班上葫芦张宝红、四清粱王秀平、胡庄胡占风,胡应和老师妹妹胡应梅、方家沟董顺花
男队:
胡连奎、赵明锁、刘成效(已故)王尚忠、赵世和、张守强、张耕田(已故)王秀弢、董桂根(已故)王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