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讲嘉宾丁万明 激情燃烧的柴师岁月

文摘   2025-02-06 07:37   河北  

↑师范时代的丁万明  百家讲坛照↓


激情燃烧的柴师岁月(1)


丁万明


三年柴师求学生涯,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柴师。
1988年9月,我以怀安县中考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柴沟堡师范学校。初入柴师,心境非常复杂。这其中既有农家子弟终于改变身份的一丝丝兴奋,也有选择师范学校心有不甘的一点点无奈,更有对未来前途命运的无限憧憬和努力冲动。但让我倍感庆幸的是,在柴师,我遇到了好多位好老师。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我的柴师岁月才过得无怨无悔。


1991年柴师团委集体照,前排左3丁万明,左1董存梅,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前排中间为团委书记崔祥烈,右3柴师党总支书记李秀赞 后排右2为现任张家口教育局副局长贺志英↓

李秀赞 孙德录 老师近照↓



难忘恩师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的柴师只是一所中等专业师范学校,没有在学术上称得上大师的老师,学术研究也非他们所长,但他们却是一群实至名归的人师,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柴师的底蕴才源远流长;正是因为他们的传道授业,我才得以从一个懵懂少年一步步茁壮成长。
我们这一届一共四个班,分别是103班、104班、105班、106班。我被编入103班,首任班主任是肖慎哉老师。肖老师黑黑的的脸庞,微胖的身材,平时总是笑眯眯的,但严肃起来却极有威严。一入学,肖老师就让我做班干部,班长、团支书让我选一个担任。当时我对团的工作充满了好奇,就选择担任了班级团支书。肖老师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在他的耳提面命之下,我的学生工作和学习生活过得丰富多彩,感觉受益匪浅。遗憾的是肖老师只带了我们将近一年就退休了。尽管我和肖老师年龄差距很大,但我们师生之间关系非常融洽。记得有一次,肖老师带着爱人去张家口市看病,我白天上课,晚上就住在他们家帮着看家。然而不争气的是,我居然在此期间感冒发烧了,肖老师回来之后一看我烧得大汗淋漓,赶紧带着我去校医室看病开药。本来是帮点小忙,结果反而添了乱,这件事之后,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好了。如今,肖慎哉老师已归道山,我很怀念他。
柴师学习期间,在学业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教文选的戴汝庆老师。戴老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一枚标准的才子,带着厚厚的眼镜,个子不高,瘦瘦弱弱的,年纪轻轻还总驼着背,但讲起课来激情饱满,深受学生好评。戴老师讲课很喜欢应用启发式教学,喜欢与学生互动,总是提问学生,听他的课,我总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三年文选课听下来,自觉受益终身。戴老师是沧州人,身上不仅有文气,还有一股侠义之气,我们的交情远超普通的师生关系,他对我的人生成长影响深远。
与戴老师的交往,有两件小事印象深刻。入学不久,为了发现和培育文学人才,戴老师亲自发起了柴师洋河文学社征文活动。那个时期的我正开始迷恋新诗,鼓起勇气投了稿。当时获得了戴老师亲自颁发的奖励——一个精致的64开笔记本。至今我都记得扉页上戴老师龙飞凤舞的箴言:“积跬步,图跃,盼脱颖而出!”这是戴老师对我的期许,也是三年柴师求学岁月中我的一点执念,那就是一定要上进,要脱颖而出!
第二件事印象更深刻。我家离县城也就二十公里。暑假期间,我邀请戴老师到家里玩。我们一起在村外小河边废弃的鱼塘戏水。那时的我根本不会游泳,但看到戴老师游得很畅快,我也大着胆子向水塘深处走去,结果一脚踩到深水区,一下子慌了,结果越挣扎滑的越深。戴老师赶紧游过来救我,可我的块头比他大多了,戴老师让我抱住他的腰,结果我一抱他就把他沉到水里了,见状我赶紧放开他,如此几次三番,我们俩都有点筋疲力竭了,我问戴老师“老师,怎么办?”戴老师说:“别慌,放心,咱们一定能出去!你听我的,慢慢打水!”就这样,我们师生两人定下心来,互相扶持,终于到了岸边。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俩都感到后怕。至今我都记着事后我们师生的一番话,戴老师说:“在水里的时候,我一看你问我怎么办时那信任的目光,我就想一定要把你救上岸!否则我怎么向你父母交代?!”我说:“我相信您一定可以救我出去!问题是我一抱住你,你就下沉。我当时甚至想到:我有兄弟俩呢!即便我有什么意外,我父母还有儿子,戴老师您可不一样,您的宝贝女儿小月还那么小,我可不能让她没有父亲!”患难之处才见真性情,正是因为我对戴老师有爱,所以在生死关头才能不自私,不去疯狂地在水中抱他;正是我的一次次放手,才给戴老师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我们师生俩才能最终携手脱险。这次从来没有向外人道的未遂事故,不仅加深了我和戴老师的师生情,而且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爱,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做人要负责任,做事要有担当。
柴师二年级的时候,在学业上,我终于取得了一点脱颖而出的成绩。在戴老师的鼓励之下,我的文章开始变成铅字,在《张家口日报》、在外省的文学期刊上接二连三发表了几篇小文章。那一年,河北省教委组织全省三十一所师范学校搞征文评奖活动,当时柴师报送了五篇文章,我入选了两篇,结果当年柴师一共获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其中我的一篇文章《树魂》获得了一等奖,另一篇获得了二等奖。时任校长王世杰老师专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宣布获奖者名单,他说我们的这个成绩在全省三十一所师范中都属于凤毛麟角,为学校争了光。我当然明白,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戴汝庆老师的精心辅导。我记得在那个暑假,我们师生二人一直待在学校,为了不被打扰,他让夫人带着孩子回娘家去住,我们师生二人吃住在他的蜗居陋室,他在旁边不时启发,我则绞尽脑汁字斟句酌。没有灵感的时候,师生二人便两碟小菜,对影小酌。那段经历至今历历在目……
在柴师,崔祥烈是与我最投缘的老师。崔老师其实比我大不了几岁,他思想敏锐,工作能力强,做事点子多,善于侃侃而谈,能够以理服人,在我眼里既潮又酷且充满了正能量。刚刚入学半年多,时任柴师团委书记的崔祥烈老师推出了轰轰烈烈的学校团委干部公开竞选活动,这在当时并不多见。经过公开演讲考评等激烈的竞争,我入选了校团委,成为团委宣传部的一员。由此开启了一段新的学习历程。团的工作主要抓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很大。但师范学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素质普遍很高,文艺细胞丰富,所以我们时不时组织全校范围的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重大节庆纪念活动甚至周末相声专场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作为团委的一项日常工作,展示在全校师生面前的十一块教室外面的黑板报就是我们的主阵地。每隔两周,团委宣传部的各位同学和各个班级的宣传委员文艺骨干们就要花上几个小时精心设计书写出漂亮的板报,团委宣传部的同学们还要组织大家进行评比。至今我都忘不了,无数个或者烈日炎炎、或者寒风呼啸的中午,同学们尽心尽责奋笔疾书的身影。同学们对待这些板报的态度是那样的虔诚,似乎根本没有考虑过这些耗费大量心血的作品用不了两周就寿终正寝了。不仅同学们积极参与板报编排书写,美术老师也亲自参加。我记得已经年近五十的宗凤岐老师就多次亲自上阵,为我们用水彩画出一幅又一幅精美的板报报头作品。师生们靠着一颗虔诚的心,在六尺黑板之上辛苦耕耘,收获的是如昙花般绚烂且注定不复存在的寂灭之美。
崔老师的工作方法是鼓励学生放手去干,大胆尝试,有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才出面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这种领导方式很锻炼人。随着年级的增加,我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自己也给自己层层加码。担任团委副书记之后,我创办了油印版的月刊《柴师团讯》,每期十六个页码,栏目开设既有接地气的学校各支部生活的报道,又有团中央精神的宣传贯彻落实,也有团的理论学习园地等等,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们纷纷亲自上阵操刀,而本人也时常集采编于一身并总其成。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电脑,只能用油印。办刊最辛苦的就是刻板。我的下一届112班的贺志英同学写得一手好字,我把她招进团委,她和其他几位同学为了这份刊物的刊刻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从在柴师团委刻刊写海报起步,如今的贺志英已经成长为张家口市教育局副局长。刊刻完成之后,我们还要自己印刷装订,每次出版一百份,分送各班级和学校各个部门以及上级和同级兄弟学校团委。尽管干得很辛苦,我们却乐此不疲。后来连学校洋河文学社的社刊也由我来主编,由我们一班人刊刻出版。那个时候精力无限,我们还创办了《柴师之声》播音节目,每天中午和傍晚吃饭时间播放半小时,内容既有学校生活报道,又有文艺音乐节目,并且把播音节目常态化。高音喇叭每天播放,学校请时任县委书记也是柴师校友来作报告,他幽默地告诉我们,连学校旁边的县委大院也“不得不听”我们的节目。
崔祥烈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既要创造性工作,也要学会享受生活。为了欢送上一届团委干部毕业,崔老师出钱购买了整鸡、整兔和瓜果蔬菜,他亲自主厨,我们一大群人自己动手做了一大桌丰盛的美味,平生第一次聚餐,大快朵颐。美食美酒,离情别绪,三十多年过去了,斯情斯境历历在目,至今想来依然心头充满暖意。
崔祥烈老师是我今生今世一直敬重的老师,我毕业之后,他担任过很长一段时期的学校办公室主任,后来调任张家口市教育局安全管理科科长。就是在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上,崔老师成长为全国有名的学校安全问题专家,如今每年在全国要作上百场安全问题报告,是教育部挂号的非常有影响的全国学校安全问题专家。几年前崔老师不幸遭遇了一场极其严重的飞来横祸,无辜被一辆肇事车撞伤,差一点把命丢了。身受磨难,九死不悔,崔老师至今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讲坛上,为祖国的未来发光发热。古人云身教重于言教,有师如此励志,吾辈岂敢懈怠?直至今日,我与崔老师一直心有戚戚焉,每次见面,我们都有聊不完的话题。
因为做了学生干部,和学校德育处的老师接触越来越多。其中德育处当时的实际负责人孙德禄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孙德禄老师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可以说是我的政治导师。孙老师长着一张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式的脸,脸上的线条分明,平时不苟言笑,说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很马列,很有气质。孙老师貌似非常严肃,一般学生不敢近前,但我接触多了发现他是典型的外冷内热型,我去请教问题,他非常耐心,而且谆谆教诲,苦口婆心。在孙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阅读一些基本的马列著作,不知不觉之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一年级的时候,我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且成为入党积极分子。1989年71日,在那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那一年,我刚刚18岁。学校组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我不知天高地厚,居然也撰写文章,以学生的视角妄谈学生思想问题,而孙老师居然大加鼓励,允许我作为唯一的学生参加者,在全校师生面前发表自己的所谓论文。学校不拘一格,本人敢想敢干,如今想来,我的学者生涯应该从那时算起步。
怀念柴师的老师,还有一位老师一定要说,那就是在我心底一直视之为父辈的田增旺老师。田老师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政教系,时任教务处副主任,是我们的政治课老师。田老师的政治课讲得非常接地气,非常受欢迎。田老师偶尔为其他班代课,其他班的同学居然说“某某老师别回来了,就让田老师一直讲吧。”十七八岁正是懵懵懂懂的年纪,田老师的政治课经常给人拨云见日、豁然开悟的感觉,非常解渴。与我个人而言,与田老师的私交更多,受益自然更多一些。在我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我很庆幸能多次得到田老师的呵护和指点迷津。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有时常常在想,如果说选择柴师就读是迫于家境现状的无奈,那么入读柴师能够遇到许许多多的好老师则是我的幸运。别看柴师只是塞外边城一所小中专,柴师的老师很多都是名校毕业,都是因为特殊年代的种种特殊机缘才沉淀在这里。他们大多学养纯正,为人厚道。再加上八十年代末学府还是名副其实的干干净净的象牙塔,师生之间对未来还怀有诸多期许,关系纯洁,能够倾心相交,师生之情自然更为醇厚。至今我都能够清晰地记得,我曾经在许多老师家中吃过饭,像戴汝庆老师、崔祥烈老师、田增旺老师,他们的家对我而言更像是学校与家的中转站,时常光顾,大快朵颐。有的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但仍然对我提供过各种各样的帮助。古人云:一饭之恩,当涌泉相报。而有的老师至今我无以为报。我只能把他们深深地印在心底。
不仅仅是这些交往多的老师印象深刻。每当想起柴师,一本正经的化学老师李玉贞用地道的怀安纯正普通话发出“一摩尔”的怪怪的腔调,风流倜傥的物理老师陈建军讲述宇宙洪荒的激情飞扬,历史老师贾玉海讲述朝代更迭的冷峻微笑,教育学老师赵存河歪着脖子的引吭高歌,教务处长孟广通老师那近乎京味儿道白的抑扬顿挫……老师们不仅授业于我,而且也耳濡目染影响着我的做人的原则。至今我都保存着一张照片,上面还有教我们书法的许宓老师给我题写的座右铭——“守本求真”。
未完待续……
2020年7月急就于石家庄

个人简介:丁万明,男,河北怀安人,1988年9-19917月就读于柴沟堡师范学校。19959月推荐报送河北师范学院历史学本科专业就读,大学时期就获得河北省委宣传部全省理论文章评比二等奖。19959月于河北省委党校参加工作。2000年取得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目前任中共河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评说<资治通鉴>》系列节目主讲人,2016年至今已在中央电视台录制播出节目六十多集。

先后入选河北省燕赵文化英才、河北理论人才五十人工程等。获得河北省委组织部精品课一等奖,荣获河北省委统战部统战理论教学名师称号、所讲课程入选中组部2020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课程名录。目前已经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共六项。主要研究成果有:主编230万字《中华文化五千年》(1998),九洲图书出版社;专著《文化生活与生活的文化》(201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专著《丁万明评说<资治通鉴>之纵横捭阖》(2017),人民出版社;专著《评说<资治通鉴>之秦崩汉兴》(2020),人民出版社;合著《文化传承的器与物》(2016);光明日报出版社;合著《学者眼中的善行河北》(2015),河北教育出版社;合著《读名著,严修身》(2016),河北人民出版社;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80多篇。




激情燃烧的师范芳华岁月(2)

央视主讲嘉宾在柴师

原创 丁万明 红色作家

1991年柴师团委集体照,前排左3丁万明,左1董存梅,现任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前排中间为团委书记崔祥烈,右3柴师党总支书记李秀赞 后排右2为现任张家口教育局副局长贺志英↓


激情燃烧的柴师岁月(2)


丁万明

三年柴师求学生涯,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最好的柴师。
1988年9月,我以河北省怀安县中考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柴沟堡师范学校。初入柴师,心境非常复杂。这其中既有农家子弟终于改变身份的一丝丝兴奋,也有选择师范学校心有不甘的一点点无奈,更有对未来前途命运的无限憧憬和努力冲动。但让我倍感庆幸的是,在柴师,我遇到了好多位好老师。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循循善诱,耳提面命,我的柴师岁月才过得无怨无悔。

师范时代丁万明↓

激情往事

怀念河北柴师,既怀念朝夕相处的老师,也怀念曾经经历过的种种难忘的往事。三年柴师岁月,有三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件就是迎接国家教委师范司视察。

柴师的复式教学研究非常有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予以资助。我们上学的时候正逢国家教委师范司的领导同志要专程到柴师视察,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只记得当时无休止无死角的一次又一次打扫卫生,现在想来应该算是在最好的年华遇到了最好的柴师。这件事情成为提升学校管理的一个契机,那时的柴师学校领导们心气很高,校风良好,学风纯正。
第二件难忘的事情是军训。


印象中军训是在八九那个特殊时刻之后进行的。许多学校都搞过军训。但像柴师那样严格军训的少之又少。第一次军训好像历时一个月,每人都发了全套的军装军帽和腰带以及草绿色的解放鞋。我们的第一次军训不仅练队列条令、搞内务评比,而且晚上每一个宿舍要安排同学站岗放哨,半夜还要搞紧急集合,拉出学校跑几公里。每一个环节教官都要点评,所有这一切都要评比,再加上时不时的紧急集合,以至于有些同学晚上都不敢脱衣服睡觉。我们的军训确实要求高,艰苦紧张,但成效显著。军训结束时搞的分列式汇报展演庄严肃穆,整齐划一,非常有气势。现在回过头来看,受益良多,很多雷厉风行的好作风都是那个时候养成的。我一共参加了两年学校的军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第二年就取消了夜间的紧急集合。
对我而言,还享受了一次为期两周的一对一的特殊军训。1990年暑假,河北省举办了首届全省大中专学生军训夏令营,地点在承德,柴师推荐我去参加。通知上说还要搞射击比赛等军体项目。为了更好地做好准备,学校专门联系驻军部队,给我派来一位从陆军学院刚刚毕业的上尉对我进行特训。教官为了示范标准的卧姿射击动作,我和教官面对射击靶位上的泥水毫不犹豫就匍匐下去,胳膊肘上的皮蹭破之后都渗着血,那个情景至今记忆犹新。严格的训练让我至今坐姿、站姿都非常标准。要做就做最好,至今主导军训的崔祥烈老师的话还犹言在耳。
第三件难忘的事情便是地震风波。

前排左起张志宪 郭玉荣 董淑梅  后排 田增旺 王万谦 郝亮海 陈越川↓
1989年1018~ 23日在大同—阳高地区发生了一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超过了六级。这场地震柴师震感非常强烈。我记得地震开始发生在午夜快十二点了,当时感觉地动山摇,同学们纷纷迅速如弹簧般弹出宿舍,没有人员受伤,但有的学生宿舍有裂缝。柴师当时只有一栋实验楼做教室和实验室用,其他教室和所有学生宿舍都是平房。地震发生以后,为防范次生危害的发生,同学们把铁床都搬到了院子里,晚上连续几天露天睡觉。八百多人露天睡觉,为了安全防范,团委和学生会的学生干部轮流巡逻,连续几天下来,学生干部们非常辛苦,但好在全校师生安然无恙。现在想来,暑假期间刚刚进行的军训应急训练功不可没。
怀念柴师,不仅怀念对自己帮助很大的难忘的老师,同样怀念难忘的同学们。那时考入柴师的大多数都是学习非常优秀的农家子弟,大家普遍好学上进,求知欲旺盛。中师是国家当时的一项特殊教育政策,从全国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近千万学习优秀的农家子弟选择了中师,最终投身于基础教育战线。
如今,在我身边经常遇到一些在中直机关、省直机关乃至各行各业的非常优秀的人才,其中有很多都出身于中师,都是历经各种机缘最终脱颖而出的,但他们毕竟是少数幸运儿,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直身处基层教育的第一线,为国家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我本人有幸参加了当时的推荐报送,得以有了到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的取得也是通过公平考试得到的。记得当年学校有四个推荐报送的名额,学校组织推荐考试,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超过第二名二十多分。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得益于平时对学习成绩的看重。
至今想来,教育界喊了这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最好的恐怕要数中师了。中师因为没有高考指挥棒的导向作用,为了适应将来小学教育一人担任多学科课程的特点,所以学校特别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师往往把音体美作为学校的主课,鼓励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学校开办有由资深老师指导的文学社、书法社、乐器小组、摄影小组、美术小组等多种学习小组。至今我还记得我们的美术课是由已经退休的画家胡光先生亲自担任的。我的兴趣在文学,那个时期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选读》等文学作品不仅在看,而且大量背诵。后来上了大学才发现,这些背诵非常受益。
四年大学生活,犹如柴师岁月的翻版,只不过多了更多的文化自觉。参加工作以后,虽然不在中小学教育战线,但还是没有脱离教育系统,薪尽火传,“为往圣继绝学”成为我的职业追求。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好的起点是多么重要,柴师不仅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而且影响了我的价值取向。三年柴师岁月,一生柴师烙印。回望柴师岁月,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如今,国家的中师教育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柴师也已经与其他几所学校合并并迁离了柴沟堡。但时至今日,不仅柴师的根脉还在此地,整个柴沟堡乃至怀安县的文脉也还在此地。百年校庆的时候,我应邀回到母校,问及柴师近况,当初风华正茂,如今已经满面沧桑的杨汝明老师告诉我,如今校园已经不属柴师所有,但大体风貌犹存,特别是小操场前面那两颗几乎与校史一样年长的大柳树,这几年仍然长势旺盛,学校百年华诞,大柳树的顶上又冒出了许多小嫩枝,已经年逾古稀的老书记李秀赞说,大柳树是在护佑我几千名柴师学子啊!闻听此言,我的心底有一股暖流涌动,因有感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塞北。生生不息,老骥伏枥。此树婆娑,生意无尽,树犹如此,人何敢怠!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愿这两颗大柳树时时刻刻护佑我们、祝福我们——尚飨!
2020年7月急就于石家庄

丁万明 图片


请关注 燕赵新报 共享文化美文

 新报编辑部
 QQ:994959823@qq.com


红色作家
面向京津冀 报告文学 文化生活资讯 专家智库背景 中国作家 京都资深新媒体团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