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养志》:孝亦有道,方为孝道

旅行   2024-11-21 06:28   山东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以孝行著称,他不仅在田间劳作,还在家中照顾父母。尽管担心家务影响学习,他仍坚持分担母亲的辛劳。拜师孔子,勤奋学习,深的孔夫子的认可。他放弃高官厚禄,选择留在父母身边。曾参的孝行不仅感动了乡邻,也使他成为孔子《孝经》的传人,他周游列国,传播孝道,影响了后世。

曾参养志

在春秋时期,鲁国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行著称于世。他不仅在田间劳作,还在家中分担家务,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母。

一天,曾参为父母准备了饭食,母亲担心他白天既要耕种又要学习,让他不要做了,家务自己做就可以,但曾参坚持要帮忙,表示希望能分担母亲的辛劳。

曾参为父亲拿出一些羊枣作为饭后点心,父亲让曾参一起吃。但曾参却说不愿意贪吃父亲喜爱的食物。随后,他注意到剩余了不少饭菜,询问父母是否饭菜不合口味。父亲表示已经吃饱,母亲则称赞曾参的手艺超过了自己。曾参谦虚地回应,认为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对孩子的爱。

面对剩余的食物,曾参询问如何处理,父亲引用孔子的教诲,建议将食物给予那些不如他们的人。在灶屋,曾参独自喝粥,坚持要将剩余的食物送给路过的乞丐。

曾参的父亲,看出儿子的潜力,决定送他去孔子那里深造。尽管曾参对病中的母亲放心不下,但他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踏上了求学之路。但在路上,他不断反思是不是因为自己孝养双亲做的不好,父亲才给他送走的,他也很担心母亲,忽然心口很疼,他担心家里出了什么事,又马上折返回了家中。

恰巧有人前来拜访,在交谈中,曾参也因此坚定了去孔子身边求学的想法。回复母亲道:孝道有三,小孝养父母之身,中孝养父母之心,而大孝乃养父母之志,我在田里耕种,可以养父母之身,在家侍奉双亲,可养父母之心。然而养父母之志不仅要能游学四方,还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双亲的荣耀。

曾参勤奋学习,学有所成,但他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的父母。

一次,曾参回家探望,途中遇到了一个名为胜母里的村子,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敬,他选择绕道而行。他的孝行感动了同行的朋友,也让他们对曾参的品德更加敬佩。

曾参的母亲,在家中焦急地等待儿子的归来,担心战乱会威胁到他的安全。当曾参终于回到家中,他带给母亲的礼物虽小,却是对母亲深深的孝心。

在学堂里,孔子对曾参大加赞赏,孔子表示: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基础,敬爱兄长是道德的延续,信用是道德的深化,忠诚是道德的主旨,曾参是符合这4种道德要求的人。孔子便将《孝经》传授给了曾参。

曾参将这些教诲铭记于心,他不仅在孔子去世后守孝三年,还在父母去世后,将对父母的孝爱转化为弘扬孔子遗志的力量。他周游四方,讲学传道,传播孝经的道理,影响了无数人。

…………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诲,依教奉行,专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动来告诉我们,如何顺承亲意,如何将孝道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真正的孝道,不只是表面的顺从,除了养父母之身,更要养父母之心,全父母之德。

他不但做到了“入则孝,出则悌”,还做到了“谨而信”,并且使孔子所教的这些德行流传于后世,培养他的学生。而由他所传述的《孝经》,也流传千古,直至今日。
求分享
求收藏
求在看
求点赞

*声明:本平台非原创内容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仅作分享使用。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阿弥陀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164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


汇编 |   昊

整理发布 | 客堂



山东淄川普照寺
普照寺始建于北齐天统三年,公元567年,为法相宗祖庭。唐朝时,法相宗三祖慧昭大师在此弘化。经考证,日本法相唯识宗源于普照寺。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鲁(2022)0000164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