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育才小学组织全体教师在不同校区进行了三场期末培训学习,分为语文、数学和综合科目。这些培训旨在引导老师们在把握当前教育形势、掌握新技能、学习新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且行且学且思且成长。
红旭校区
语文
此次培训特邀大渡口区教师进修学院初教部主任瞿涛主讲,主题为“用好统编教材 上好想象类习作课——以国赛课《我的奇思妙想》为例”。讲座围绕表达课的四个核心要义展开:动机导向、学情定标、方法支撑和评价助力。瞿主任还深入解析了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构建系统学习框架,并强调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最后,通过全国语文赛课示范课《我的奇思妙想》的观摩与讨论,提出了从课时划分、课前预习、课堂结构优化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优化的策略。
在讲座末尾,瞿涛主任对语文教师们寄予厚望,鼓励他们深入理解教材,结合动机导向、学情定标、方法支撑和评价助力的原则,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提高表达课的质量。
双山校区的陈雨烟老师表示,通过再次学习《我的奇思妙想》,她收获颇丰。建设村校区的吴斯琪老师强调了课堂上前后知识的连接和时间安排的重要性。红旭校区的陈婉婷老师则计划深入研究统编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双山校区
数学
此次培训特邀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康世刚博士开展《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问题》学术讲座。
康老师的讲座强调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课程育人要义,包括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需转变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联系。教学目标应凸显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妥善处理核心素养与“四基”、“四能”的关系,并体现出整体性与阶段性。康老师提供了架构:四基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情境与四能及核心素养相融合、过程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契合。关于数学本体内容,康老师阐述了数概念、数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所有运算都可以还原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个数的运算。数学教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学习主题、知识结构和基本线索,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学应采用启发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新课标提倡“教学评一致”,以“平均数”课程为例说明如何实现。
在整场讲座中,康博士不仅深入解读了相关理论,还结合丰富案例进行分析,为集团内数学组老师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使他们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了专业成长。
建设村校区
综合
本次培训由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学科教学名师、重庆市美术骨干教师、北碚区艺术教育先进个人、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于宏主讲,主题为“美术学科跨学科深度融合——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培训开始时,于宏老师围绕“美术是一种语言,是跨学科融合的钥匙”这一核心观点,阐述了她的美术教育观。她指出,美术不仅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更是连接其他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为了展示跨学科融合的实践应用,于宏老师分享了她在援藏期间开发的“藏地文化主题课程”及“与大师对话课程”两个案例。通过这些案例,她详细讲解了“语言要素”“语法”“语境”三把跨学科课程设计的“钥匙”,强调这些“钥匙”能帮助教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讲座结束后,于宏老师与参培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解答了他们关于新版《课程方案》及《艺术课程标准》落实、新教材使用以及跨学科学习开展等问题的困惑。她鼓励教师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多读书、多研究,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于宏老师的讲座为在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此次培训活动为育才小学教育集团综合学科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指明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在于宏老师等专家的引领下,相信育才小学的美术教育改革将取得显著成效,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供 稿:教导处
编 辑:朱龙吟
一 审:胡伶俐
二 审:胡俊杰
三 审:刘 凤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崇 德 \ 游 艺 \ 博 学 \ 笃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