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种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大多不孝顺,父母别不当回事!

文摘   2025-02-06 19:30   甘肃  
哈喽,我是小芳。
我曾接到一位妈妈抹着眼泪向我咨询说:

“我家孩子从小聪明伶俐,不知道为什么长大后对我越来越冷漠?让我时常感觉心很累。"

如果您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私信我领取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席位有限,请尽快预约。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孩子出现以下5种行为苗头,未来很可能与"孝顺"渐行渐远——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家庭教育中必须警惕的"危险信号"。

1. 情感回应缺失型:把父母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英国心理学家Bowlby的依恋理论指出,0-3岁是情感镜像反射关键期。

若父母过度包办代替,孩子将无法建立"付出-反馈"的神经联结,大脑镜像神经元发育受阻。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我带着小螺号和一个朋友外出,朋友家的6岁女儿一会儿抱怨天气热,一会儿抱怨走路太累,要求妈妈蹲下来,然后坐在妈妈腿上,在妈妈蹲不住站起来的时候,她家女儿就开始哭闹,完全没有意识到其实妈妈也很热,也很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以自我为中心是这个阶段的正常表现。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孩子依然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对他人的需求漠不关心,这就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这种行为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孩子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长大后很难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更谈不上孝顺父母。

2. 情绪勒索型:通过哭闹达成目的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Kopp提出,4-7岁是情绪调节能力暴发期。

惯用极端情绪控制父母的孩子,杏仁核-前额叶通路会形成病态优势,成年后易发展为情感勒索。

比如:孩子在商场撒泼打滚索要玩具,同时有很多人围观,这时有的父母会受不了尴尬的场合而妥协愤愤买单。

平时孩子在家每天只能看2集动画片,但有一天朋友来家里做客,孩子哭闹,妈妈没有办法允许孩子连着看了好几集动画片。

从儿童行为发展学的角度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情绪管理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

如果孩子经常脾气暴躁,随意发脾气,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和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

孩子稍有不如意就会大吵大闹的行为如不引导改善,不仅会影响家庭关系,还会让孩子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长大后很难尊重和体谅父母。

3. 选择性失聪型:对长辈教导充耳不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揭示,7-11岁儿童处于"自我中心化"消退期。

持续忽视教导的孩子,其颞上沟(听觉社交脑区)会出现功能弱化。

有神经科学实验表明:

当父母说教超过90秒,这类儿童默认模式网络(DMN)会异常激活——他们的大脑真的在"神游天外"。

我有好几个学员都向我咨询过关于孩子选择性失聪的问题。

每次叫孩子做个什么事,比如洗手吃饭,帮忙拿个东西……都要喊上好几遍,尤其是孩子在看电视或玩的时候,你如果不发火,似乎孩子就永远不会搭理你。

这时家长若不及时调整育儿策略,孩子长期的对父母的话语漠视,会逐渐淡化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结。

孩子也会一直无法真切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难以理解父母的付出与关爱,心中的感恩之情也会随之消逝。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不良行为模式会不断强化,成年后的孩子可能会在父母需要赡养和照顾时逃避责任,不愿在经济上给予支持,也不愿在生活中提供帮助。

4. 社交冷漠型:对家人痛苦无动于衷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强调,青春期前期是利他行为定型期。

缺乏共情训练的孩子,其前扣带回皮层(共情相关区域)灰质密度明显偏低。父母在以下多个方面引导孩子时可能会缺乏共情训练:

情感表达方面:有些父母自己不善于表达情感,或不鼓励孩子表达情感,导致孩子无法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难以产生共情。

比如孩子高兴时,父母没有及时的给予积极回应;孩子难过时,父母只是让孩子别哭,在孩子情绪稍微缓和一些后,不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冲突处理方面: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父母只注重对错判断,而不引导孩子去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

比如孩子和小伙伴争抢玩具,父母只批评孩子不该抢,却不引导孩子思考小伙伴为什么也想玩,有没有更好方式解决这个冲突。

故事引导方面:在给孩子讲故事或讲生活中的事情时,没有引导孩子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处境,错过培养共情的机会。

行为示范方面:父母自身在与他人相处时缺乏共情表现,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示范。

有研究利用 fMRI 技术对青少年大脑进行扫描显示,在目睹他人痛苦时,冷漠型青少年镜像神经元活跃度仅为正常组的1/3。

这类孩子在成年后由于缺乏共情能力,难以体会父母对晚年生活的担忧和对亲情的渴望,不愿与父母进行深入的沟通,使得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5. 责任真空型:逃避家庭事务

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指出,10-14岁是责任认知重构期。

长期置身事外的孩子,其背外侧前额叶(决策规划区)与家庭场景的神经联结会逐渐断裂。

逃避家庭事务的孩子很难培养出家庭责任心,继而无法体会父母在家庭中的付出,难以产生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可很可能会忽视父母的需求,不懂得关心和照顾父母。

有家庭实验表明:让12岁男孩管理一周家庭采购,PET扫描显示其海马体(记忆)与伏隔核(奖赏)的协同效率提升27%。

孝顺不是道德绑架,而是健康亲子关系的自然产物。

脑科学研究证实,当孩子前额叶皮层(理智脑)与边缘系统(情感脑)形成良性互动时,感恩行为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

你今天对待孩子的方式,正在编写他20年后对待你的程序代码。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袁小芳聪明养育
不务正业的北大生物学博士,带1万妈妈打破育儿认知差培养高脑力孩子
 推荐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