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 | 中国减贫事业的成就举世瞩目

民生   2024-12-03 18:51   湖北  

“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认为,中国能取得这一伟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

温铁军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当前,务必把握住城乡融合的时间窗口,秉持“两山”新理念,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持续释放“三农”领域生态资源的增值效应。

核心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靠新型举国体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是农民权益问题,其次是农村可持续发展,其三是农业安全。

●只有实现生态化发展,才能化解资源贫困;只有全面贯彻乡村五大振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度性贫困。

人物小传

温铁军是我国知名“三农”问题专家,1951年5月生于北京,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中国家比较发展调查研究、国情与增长、制度变迁、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农村财税金融改革等,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解构现代化》《认识与实践的对话》《八次危机》等。

●南方日报记者 黄进 黄应来

靠新型举国体制打赢脱贫攻坚战


南方日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们为什么能创造这一奇迹?

温铁军: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全国人民靠新型举国体制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八年时间实现了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难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减贫事业,在农村人口基数大、贫困面广的不利条件下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推动脱贫攻坚;贫困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我国“弱鸟先飞”、久久为功,终咬定金山不放松,国家财力有限条件下仍然集中资金持续不断地投入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才让这些面广量大的贫困农村地区得到改变面貌的条件,终于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实施对口帮扶,确保了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以百倍于贫困地区财政能力的大规模投入,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可以说,21世纪以来的20年,中央用“看得见的手”,对资金、技术、管理等老少边穷地区极度稀缺的要素做了重新配置,这也是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的前提条件。

南方日报:如何把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用于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温铁军: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根本上还是在于党中央能在新型举国体制的条件下压实五级党委中心工作、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状”,才能切实调动积极力量消除贫困。

要坚持中央确立的正确政治方向,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振兴,就要让各类利益群体服务于国家重大转型和人民为中心的整体安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


南方日报:从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来看,为什么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该怎么做?

温铁军:“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农民权益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而且成功动员广大农民参与革命和建设,曾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制度收益。

众所周知,在小农分户经营条件下,只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才能形成外部规模化的空间收益,从而改善乡村发展与治理条件,并以组织化来承接政府各项惠农投入,以制度创新推进生态资源的价值化,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巩固“三农”在国家综合安全中的基础地位。

同处于东亚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以农户为载体的综合农协(农会)维护“三农”稳定长期的。由此而长期没有贫困。这样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中央文件提出“三变改革重构新型集体经济”,要求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综合性合作,政府普惠性地给予财税扶持,以此保障农民在非农领域分享收益的权利。

当然,如何上下结合地促使各种合作经济组织联合起来真正发展成综合性合作社,这还需要破题。此外,提高农民合作社作为交易主体的市场谈判地位,也还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放权让利以及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方协作的局面。

南方日报:你曾提到要形成农业中以社会企业为主要性质的新型集体经济,什么是新型集体经济?该如何推进建设?

温铁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我认为,中央要求重构的新型集体经济属于社会企业,应该公司化运作;这有利于更好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同时,社会企业作为微观主体也能够为推进城乡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

所谓重构,一是在“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中推动农户“租权变股权”,将农民“分户吃租”转变为享受“股权收益”,避免“租值耗散”;二是把具有非标特征的资源型资产,变成在村社内部可货币化交易的股权,借助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来实现非标资产的内部定价,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公司化转型。


 以“两山”新理念推进生态化是新发展格局重要内容


南方日报:你曾认为,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就要加快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推进乡村振兴应当如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温铁军:从世界发展与反贫困的经验来看,只有推进生态化转型,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从中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来看,也只有实现“绿色生产方式”才能全面贯彻乡村五大振兴,才能消除制度性贫困的根源。

事实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则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各种文件也已指明,发展生态经济就是把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作为生态资源价值化的主要实现方式,要使“生态资本深化”成为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主要内涵。

我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内涵具有多样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欧洲的“莱茵模式”和日韩的“东亚模式”可以适当借鉴,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的内涵。我们要在“城乡融合战略”下鼓励农业进城和市民下乡,在城市广泛发展农业,把小型化的都市生态农业变成市民参与生态化转型的一个方向;同时我们也要促进城市趋于饱和的社会资源下乡,比如学校下乡、企业下乡、机关下乡等,推进市民与农民相结合的教育文化和生命修复等农村业态创新。

我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新理念的核心;通过管控和利用过剩资本上山下乡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产力新要素的整体性开发,也应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从而释放“三农”领域生态资源的巨大增值空间。

南方日报:对于广东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有什么建议?

温铁军:区域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乡村建设行动”,既要产业“留在县域”,又要让农民分享“县域产业”的收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人民的积极性有效地调动起来。

我认为,广东可把上世纪90年代曾经推出的“以土地为中心的社区股份合作制”作为制度基础来实施乡村建设,特别是在粤西粤北地区,在县区范围内通过“投改股”来激活长期投资到基层形成的“沉淀资产”,用配股到户的方式撬动农民分户占有的“资源变资产”参股到新型集体经济;同时,因地制宜地以公司化改制发展一批资产规模超千万元的村级社会企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联合社,做股加入县域产业,培育几千万元甚至上亿规模的公司化集体经济。

与之相配套的是把乡村集体经济优质资产做股在县级成立融资平台,从过去主要为房地产融资,转变为全域生态经济开发。具体是,把乡村有开发潜力的项目以股融资形式上提到县平台公司,面向县内金融机构进行发债融资;同步设计出多种保险工具与财政嵌套,弱化县域产业投资风险。

我坚信,在城乡融合战略+“乡村建设行动”的推动下,本来就生态化的乡村比城市更“生态宜居”,加大对三农的综合投入、加快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和“生态资本深化”,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几十年发展。



精彩语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

●建党百年经验表明:动员广大农民参与革命和建设,曾为国家带来巨大的制度收益。

●以“两山”新理念推进生态化转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转载自南方日报、学术三农。



西厢房乡侬
引领共同学习、推动乡村活化
 最新文章